《地久天长》的结局成了一大败笔

《地久天长》的结局成了一大败笔

我第一次在影院看这么长的电影,老实说,要不是冲着它在柏林电影节出现过,这档期的电影,《地久天长》不会位于观影单的前列。


可我还是走进去了,观影很感动,电影在几条故事线相互交叉下,完整的还原了上世纪共和国从知青返乡到房地产开发前后三十年小人物的悲哀与痛苦。


只是比小人物更难受的是,我觉得电影失去了某种东西。


难受主要集中在电影的后半部分,这样的难受不是因为电影拍得有多动人,而是反观现实,电影给的结局,恍惚间还是能看到如今社会在某些方面上“止步不前”的80、90年代。


我以为,对于一向重于商业利益的中国电影市场,能上映一部时长接近3小时的电影,一定会给人以现实般的冲击。


我以为,对于一部故事涵盖上世纪中国九十年代前后三十年的电影来说,它能一针见血,把该说的该判的托盘而出。


我以为,在波涛汹涌的历史长河中,有人能真正地铭记历史,用血的教训提醒后人,坚持本心。


可是没有,《地久天长》确实很感人,但那生硬且不知所以然的大团圆式结局使我对这部电影从期盼变成了后来的难过。


它仿佛在告诉我们,有些历史从来就未有改变过,所谓的大江大河,也不过是渺小个体的自我意淫,与不自量力地抵抗。



《地久天长》的结局成了一大败笔



故事从刘耀军和丽云的儿子刘星的溺亡说起,到离家出走的养子周永福重新回到他们身边结束。


中间还夹在着知青返城、工人下岗、犯罪严打、国企改制、下海淘金、计划生育、房地产崛起等故事。


你能回忆起属于那个时代的事情,几乎都被导演讲述了。


可然后呢?


电影的结局是团圆了,但现实生活里,是这样吗?


比如国企改制,工人被迫下岗。


当厂长喊着“咱工人要替国家想,你不下岗谁下岗”的口号时,台下的工人静静地坐着,这样的冷静让我浑身一颤。


是麻木、是冷血、是反人性。


不用想都知道真正经历过那些事情的他们是怎么样的,是揭竿而起的,是大声质问“凭什么是我下岗”的,是愤怒地指着台上的领导喊道“要下你先下”的……


可是没有,电影很和睦,大家就像机器人一样接受着这个安排。


如今数十年过去了,我不明白这有什么好回避的。


是的,这段历史被重新讲述,观众观看得过程内心会有很大触动,但面对这样的结局你只想说:放屁。


根本就没有什么和解没有什么团圆,有的是人们经历过的历史点滴,愤怒也好悲悯也罢,终究都会埋没在尘埃中,可电影的意义就是刨出根,不求有多真,但也要遵循基本规律。


我知道该片有柏林版和内陆版,但大多数人也就只能看到内陆版,可这个版本,活生生地把观众撕裂成一个无智的幼儿。


这,是不对的。


对不住真正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更对不住因为这段历史的种种原因被无情白白牺牲掉的人们。


这滴眼泪永远不是因为觉得有了回忆才流了下来,而是因为回忆里有过遭遇、有过无奈、有过不堪,是因为曾经的痛苦与如今的幸福相对冲而流了下来。



《地久天长》的结局成了一大败笔



比如独生的问题。


女主丽云因为二胎的原因,被领导强制堕胎,但影片里,男主耀军的情绪渲染远远不够,其他人的作法也不合理。


换做二孩开放、性也不再是可耻的一个年代,过早的怀孕需要选择堕胎都要经历内心无数次的挣扎,这种挣扎不仅仅是失去一个孩子的痛,更是对一个生命的负责。


何况上世纪?


可电影对这事的结局是什么?


是曾经作为丽云的领导海燕,最后在即将过世时约了丽云夫妇见上最后一面;


是海燕的丈夫答应丽云夫妇给他们一套新房子;


是曾经失手导致丽云夫妇亲生儿子溺亡的浩浩在他们面前吐露二十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段如此悲惨的经历,在电影里的结局里,就这样被三言两语几个镜头敷衍过去了。

那计划生育导致的真实情况是什么?


是愤怒和无奈,是无奈大于愤怒,是一场彻底的无能为力。


这样的无能为力,大到可以产生危害社会的暴力犯罪,小到家庭独自垂泪。


愤怒的反抗与被迫的和解,这两者根本就没有什么和解可言。


可电影呢?结局就是那么的顺理成章。


悲!悲!悲!



《地久天长》的结局成了一大败笔



再比如养子周永福的问题。


作为一名养子,不难想象,他的作用就是代替亡子刘星。


在影片里,经历过堕胎、亡子的丽云,把养子周永福当成了自己的亲身孩子,不管他是不是真的,在她眼里,她一样喊他是“星星”。


身为人父或母,看到此当然泪流满面,可是我们不能只看丽云不看周永福啊。


丽云的举动对周永福来说其实是不公的,他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独立判断,他的所作所为都应受到尊重,可他的身份一开始却被模糊掉。


在这个被模糊身份的家中,他最终的选择是离开。


他要的,不是什么母爱,而是,我到底是应成为我自己,还是满足丽云心中对儿子的幻想。


那一张迟迟没有办理的身份证就是最好的证明。


可惜的是,影片的最后,是突如其来的回归,之前没有任何铺垫,纯粹是用一次电话对白,告诉观众,周永福带着女朋友回到了刘耀军和王丽云的身边。


这样的牵强,就像一部低幼的动画片一样,明明被打趴的英雄,因为一个意念,重新积满能量一拳把反派干趴在地。


扯淡。

周永福所谓的和解,也只不过是电影为了呼应两家人的和解而和解。


只是我们观众,不再是十年前的观众,我们有自己的思想,我们对这样的结局,只能说是整部电影的一大败笔。


败在导演的勇气不够、败在电影表达的不够、败在整个社会不够健康。


或许最真实的,是败在了电影艺术向政治进行了妥协。



《地久天长》的结局成了一大败笔



作为一名九零后,如今只能从父辈的嘴里听到那段历史的点滴,那段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也被逐渐淡化。


记得过年时,我妈被问起为什么不要个二胎。


她说:可以生的时候不能生,当真正可以生的时候却真的不能生了。


如果你说如何概括这部电影,不用多说,你回去问问长辈,他们的每一句话都是这部影片的概括。


剧中人在演剧中戏,局外人也成了剧中人。


看着看着,潸然泪下。


放眼望去,共和国似乎当正初春,欣欣向荣一片大好。


回顾以往,满目疮痍,步履艰辛,电影进行的每一分钟,都像是碾过的血迹。


可能是故事本身更重要吧,整部电影看下来,内心是的触动是无疑的,但也是愤怒与无奈的。


不管怎么说,抛开结局看内容,《地久天长》还是值得一看,三小时,好像漫过了一个时代,我们好像得到了什么,却又好像失去了什么,说不准。


但更多的是希望,有些美好的事物能被永远的留在世间,有些错误,该让世人铭记的就不要试图掩盖,而这也不就仅仅是一部电影嘛。


涛涛江水,三十年,河东上下,浸泡了一代人的血泪。


一些不合理的制度、一些错误的决策,对于共和国来说,一定是要时代铭记不可再犯的。


可是,在历史面前,世事无常,你我都只不过是一缕青烟。


电影好的地方就不说了,大家到电影院看看就知道了,只是希望不要让和解掩盖了真相,不要让无奈使人愤然离场。

《地久天长》的结局成了一大败笔

《地久天长》的结局成了一大败笔

《地久天长》的结局成了一大败笔

《地久天长》的结局成了一大败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