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久天長》:一部中國人跨越30年的心靈漂泊史

《地久天長》:一部中國人跨越30年的心靈漂泊史

01

第69屆柏林電影節上,中國演員王景春和詠梅,雙雙憑藉導演王小帥的影片《地久天長》,榮獲銀熊獎最佳男、女演員。

《地久天長》:一部中國人跨越30年的心靈漂泊史

這部時長3小時的影片,聚焦了兩家人歷經80年代到21世紀初這30多年間的滄桑鉅變之後,重新釋懷的故事。

影片在兩家人的悲歡之下,描摹了一幅社會變遷、個體漂泊的時代圖景。

計劃生育與失獨家庭、國企改革與下崗大潮、改革開放全民經商。

這些社會發展長河中的標誌性節點,以及被這些節點改變命運的個體,使影片增加了歷史厚重感,也構成了影片最主要的精神內涵。

《地久天長》:一部中國人跨越30年的心靈漂泊史

影片海報

這個精神內涵,就是大時代與小個體的關係。

而這個關係的主題詞,就是漂泊。

漂泊,是一種無根的狀態。植物無根,只能隨風順水隨波逐流;人若無根,只能在時代的洪流之中,四處漂泊。

02

上世紀80年代,一家國營工廠。

工人劉耀軍和王麗雲一家,與沈英明、李海燕一家,是關係親密的好友。

《地久天長》:一部中國人跨越30年的心靈漂泊史

耀軍的兒子劉星和英明的兒子沈浩,同年同月同日出生,也是從小玩到大的玩伴死黨。

一次發生在水庫邊的意外,導致劉星溺水早逝,從此在兩家人之間,劃上了一道橫亙30多年的無形壁障。

耀軍和麗雲最終遠走南方,兩家人再無交集。

《地久天長》:一部中國人跨越30年的心靈漂泊史

影片觸及了一個國內影視作品談論不多的話題:

失獨家庭。

起始於中國上世紀80年代初的獨生子女政策,有當時迫於國情的合理性,也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發揮了巨大作用。

但無法避免與否認的是,部分個體與家庭,也因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耀軍和麗雲有了兒子星星之後,原本又懷上了二胎。

《地久天長》:一部中國人跨越30年的心靈漂泊史

但由於當時被嚴格執行的計劃生育政策,身為工廠負責計劃生育工作副主任的海燕,連哄帶嚇,把麗雲送去做了人流手術。

但由於手術意外,麗雲永遠失去了生育能力。

對於此事,麗雲一家並沒有太責怪海燕。因為當時政策對待每個人都是如此嚴厲,並非自己單獨受委屈。

兩家人依舊和睦相處,這一點在歌舞廳裡眾人開心跳舞那場戲中便可以看出來。

耀軍和麗雲,更多地是認命,而不是想著去指責誰。他們既不能責怪這個時代,也不能責怪只是執行政策的海燕。

《地久天長》:一部中國人跨越30年的心靈漂泊史

因為麗雲自覺執行計劃生育政策,還被工廠評為了先進。

只是,當獨子劉星意外去世後,一切都改變了。

當生命無法通過後代延續下去時,生命彷彿也沒有了意義,這是失獨家庭普遍存在的現狀。

03

跟隨著喪子之痛,緊隨而來的,是國企改制,工人下崗。

時代大潮裹挾著微小的個體一路狂奔,絲毫不會顧及個體的感受。

麗雲上班的工廠因為改制,確定了一份下崗人員的名單.

《地久天長》:一部中國人跨越30年的心靈漂泊史

麗雲因為曾經是工廠的先進個人,所以"被帶頭",成為了當年下崗大潮中,千千萬萬下崗工人中的一員。

特殊歷史時期,特定政策的出臺,放在當時,也許具有合理性,但若站在時間的彼岸,或許便看到了荒誕與無奈。

當工廠經理在大會上喊出"工人要替國家想,我不下崗誰下崗"的口號時,影院裡爆發出了一陣歡笑聲。

《地久天長》:一部中國人跨越30年的心靈漂泊史

我看著影院裡以80、90後青年人為主的觀眾時,內心湧起一種複雜的情緒。

當年輕人在被影片臺詞逗得開懷大笑時,可否理解這句臺詞背後,承載著他們父輩曾經多少的哀傷記憶?

04

耀軍和麗雲在失去獨子劉星和工作之後,選擇遠走他鄉,既為逃避,也為謀生。

他們去過海南,最終在一個連當地話都聽不懂的海邊小鎮紮根,試圖與過往徹底斷絕。

用耀軍的話來形容,"他們有他們的生活,我們有我們的生活。"

《地久天長》:一部中國人跨越30年的心靈漂泊史

耀軍與麗雲

耀軍和麗雲收養了一個孩子,改名劉星,試圖彌補喪失獨子之後,夫妻倆心靈中巨大的空洞。

這也是許多失獨家庭,無奈之下的現實選擇。

但隨著孩子的成長和叛逆,耀軍和麗雲發現,這個養育幾年的孩子,終歸無法代替他們的親生兒子劉星。

他們無法欺騙自己。

在一次次家庭衝突過後,耀軍和麗雲終於放手了。

《地久天長》:一部中國人跨越30年的心靈漂泊史

他們把孩子的身份證又改回他的原名,任由他同其他狐朋狗友一起追逐自由。

他們放走了這個不是劉星的劉星,也徹底放走了內心最後的一絲寄託。

從此,身似浮萍、心如死灰。

05

影片採取一種碎片式的敘事結構,劇情不是線性的,而是在無數不同時空的不同場景中切換。

而場景與場景之間,沒有過度,沒有文字的說明,就那麼從10年前的一個微小場景,直接切換到另一個10年後的微小場景之中。

前一秒鐘,還是浩浩對老年耀軍和麗雲訴說真相,下一秒,便切換到20年前耀軍對前來賠罪的英明大喊"人活著,就不能說出來"。

《地久天長》:一部中國人跨越30年的心靈漂泊史

前一秒,還是遠走南方的耀軍,抱著服藥自殺的麗雲奔向醫院,下一秒,就是長大成年當了醫生的浩浩,在醫院觀看母親海燕的腦部CT片。

前一秒,還是80年代耀軍兩家人在筒子樓聚餐歡笑,下一秒,就是麗雲倚靠行駛在南方海邊的貨車上,閉目無語。

《地久天長》:一部中國人跨越30年的心靈漂泊史

時而無奈,時而堅強;時而歡樂,時而憂傷;時而沉默,時而驚慌。

模糊了時間的概念,從一個生活場景直接過度到另一個生活場景,觀眾就這樣被導演一直摁在灰塵滿地的生活裡,無法暢快地呼吸。

難怪有觀眾觀影后的評價就兩個字:"憋屈"。

《地久天長》:一部中國人跨越30年的心靈漂泊史

我需要耐心地撿拾起一片片的碎片,在3個小時的長度裡,逐漸拼湊出這個故事的全貌。

並在拼湊的過程中,逐漸感受時間的流逝、生命的蒼涼。

這種情緒和時空的交錯替換,令我也始終處於一種難以調和的複雜情緒之中。

我彷彿漂浮在歷史的上空,俯瞰著塵世間兩家人長達30多年的悲歡,憑空增添了一種滄海桑田的漂泊感。

06

當年強迫麗雲去做引產手術這件事,成為長久壓迫在海燕心頭的巨石,30多年來,壓得她喘不過氣。

《地久天長》:一部中國人跨越30年的心靈漂泊史

海燕

當她重病彌留之際,唯一的心願,就是再見一次多年未見的麗雲夫婦。

海燕生命中的最後一句話,就是對同樣已經蒼老的麗雲說:"我們有錢了,你可以生啦!"

橫亙在兩家人心中的壁壘,起始於孩子,也應終結於孩子。

在母親海燕的葬禮之後,已經長大成人的沈浩,下定了決心,他要面對自己當年的乾爸乾媽,說出埋藏在心中20年的那個秘密。

《地久天長》:一部中國人跨越30年的心靈漂泊史

成年沈浩和父親沈英明

而這個秘密,偏偏又是乾爸乾媽要求他的父母再也不要提起的。

從童年夥伴劉星去世的那一天,這個秘密,便在沈浩幼小的心中種下了一棵樹。

沈浩長大,那棵樹也長大,在20年後,那棵樹終於要穿透沈浩的身體,蓬勃而出了。

斯人已逝,真相已經毫無意義。

但是,正因為年輕一代的決斷與勇氣,才終於化解掉老一輩人心中,那封凍多年的陳冰。

影片結尾,當蒼老的耀軍和麗雲,懷抱著沈浩新生的兒子時。

《地久天長》:一部中國人跨越30年的心靈漂泊史

那一刻,天高雲淡,那一刻,生命就此延續,生命重拾意義。

耀軍和麗雲,此生再無牽掛。

07

巨大的社會變革和經濟變革,對個體私密的精神領域,產生著衝擊和改變。

耀軍和麗雲之所以離開故土,遠走他鄉,就是因為他們的根沒有了。

人的根,有兩個。一個是維持生命的職業,另一個便是延續生命的後代。

當這兩個根都被斬斷時,他們便再也無法在故土停留。

只能隨著時代的大潮,隨波逐流。

《地久天長》:一部中國人跨越30年的心靈漂泊史

漂泊,其實是這40年,貫穿所有中國人精神世界的一個關鍵詞。

耀軍和麗雲遠走他鄉、工友新建與美玉南下淘金、英明的妹妹茉莉赴美留學、養子“劉星”跟著狐朋狗友追尋自由。

中國人在改革開放40年的社會變遷中,為了夢想,為了謀生,為了自由。

在大地之上,南北遷徙、四海漂泊。

這種漂泊感,是身體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這是一種在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之下的迷惘感,是一種生活環境劇烈動盪之下心無所屬的彷徨感,更是一種失去精神家園之後的流浪感。

影片最為觸動人心的一幕,就是20年後,雙鬢染霜的耀軍和麗雲,重回故鄉,為獨子劉星掃墓。

《地久天長》:一部中國人跨越30年的心靈漂泊史

當行動躑躅的兩位老人,費力地彎腰拔取兒子墳頭周圍的雜草時;當夫妻倆一左一右坐在兒子的墓碑旁,喝著掃墓時帶的酒,吃著掃墓時帶的桔子時;當他們遙望山腳下高樓聳立的新城市時。

這對為國家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夫妻,內心無語,滿腹蒼涼。

影片取名《地久天長》,或許正是這種漂泊感的映襯之下,中國人內心對於尋求穩定的渴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