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久天長》:王小帥的敘事邏輯與中國人的生命哲學

《地久天長》:王小帥的敘事邏輯與中國人的生命哲學


《地久天長》:王小帥的敘事邏輯與中國人的生命哲學


《地久天長》:王小帥的敘事邏輯與中國人的生命哲學


01

在中國第六代導演中,每個人都個性鮮明,生猛而有力。比如張元,他將《北京雜種》《看上去很美》等搬上熒幕,像一個“異類”;比如賈樟柯,《小武》《站臺》《任逍遙》三部曲的故鄉情結濃重;比如婁燁,拍攝的電影幾乎都成了禁片。

而王小帥,總是從一個三線故事談起,像他的《青紅》《我11》無不是具備這樣的三線風格,像是在敘事,又是在幫助觀眾記憶,慢慢地欣賞,總有些“代入感”,像是故事裡的人和事,那麼迫近,那麼遙遠。

回到這部電影《地久天長》上,獲得柏林電影節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的殊榮,可謂不多也,而在接近長達三個小時的電影裡,彷彿看到臺灣導演楊德昌的《一一》,異曲同工,恍如隔世。

《地久天長》,不過是一個孩子的事,圍繞著一個孩子的溺水,一個未出生的孩子被流產,從而改變了兩家人往後的生命軌跡,沒有太大的波瀾起伏,卻深深浸透著中國人的生命哲學:善良、隱忍、活著。


《地久天長》:王小帥的敘事邏輯與中國人的生命哲學


《地久天長》:王小帥的敘事邏輯與中國人的生命哲學


02

浩浩和星星,是鄰居,又是極好的玩伴。這像所有我們年少時候的玩伴一樣,形影不離,堪稱兄弟。他們一個內向,一個外向;一個好動,一個好靜。原本應該是極好的生命組合,成為精神上的契合者。

但生命總是開滿了玩笑,某天,水庫邊,浩浩拉著星星下水了,星星原本是不敢的,但浩浩礙於別人的嘲笑,帶著星星向水庫深水區而去,最終溺水,而亡。

浩浩,帶著此生的心理陰影,慢慢成長為大人。在他的成長之路上,兩家人絕口不提此事,希望能夠呵護浩浩的生命,不再導致兩敗俱傷的效果。

這裡,還有一件事需要提及,那就是王景春飾演的耀軍和詠梅飾演的麗雲,他們原本可以有第二個孩子,但浩浩的母親海燕作為計生專員,強行將其流產掉了,麗雲再也懷不上了。悲劇也從此演繹而來。

或許,在那個年代的中國人的世界裡,沒有孩子的世界是難以想象的。所以,耀軍和麗雲收養了一個孩子,希望他代替星星的位置,也將其取名為星星,這是他們的精神慰藉,也堪稱是生命的支柱,如果沒有這個被收養的孩子,兩位老人的生命真不曉得歸於何處。


《地久天長》:王小帥的敘事邏輯與中國人的生命哲學


《地久天長》:王小帥的敘事邏輯與中國人的生命哲學


03

電影的結局是圓滿的。像是所有電影中的情節那樣。浩浩在多年後,終於將擠壓在胸中的心結說出來,他獲得了釋放,贏得了圓滿。

而耀軍和麗雲收養的孩子,在經歷過離家出走,最終回到了他們的身邊,也算得上精神氣息上的真正迴歸,儘管這個孩子不是他們的星星,但卻已經不再重要。這正是每個古典式中國家長的苛求吧!

而這個圓滿,又是在起點一般的浩浩家中,所有年輕時候的人在一起,所有人都圍繞著浩浩的孩子出生。一個新的生命來臨,一個全新意義上的開始,算是實現了兜兜轉一般的“地久天長”吧!

而在耀軍和麗雲不斷轉移著居住地方的時候,他們希望的只是一個陌生的環境,一個類似於國外的環境,無人知曉,靜靜生活,毫無打擾,他們不希望星星的死帶給浩浩以及他的父母太多的壓力,內心善良,隱忍而大度。

而浩浩母親和父親,也懷著對耀軍和麗雲的無限愧疚在過著這一生,尤其是那個因為計劃生育而流產的孩子,也算是海燕心中的心結。


《地久天長》:王小帥的敘事邏輯與中國人的生命哲學


《地久天長》:王小帥的敘事邏輯與中國人的生命哲學


04

在王小帥的電影裡,離不開的就是歷史敘事,是一種昨日重現的感覺。《地久天長》也不離開,從八十年代的筒子樓,到黑燈舞和迪斯科,再慢慢向著前面推移,時間上的開展,配合著人物的變遷,更是內心的變化。

齊溪在《地久天長》裡,飾演的茉莉,倒是一個看似可有可無,實則諷刺意味較強的角色。她的耀軍的徒弟,且是情人般的關係,臨出發去美國前,她和耀軍見了一面,好了一次,且懷上了孩子。

海燕將麗雲的孩子打掉,而海燕就是茉莉的嫂子,當得知有了孩子。她說的那句“就當給我哥和嫂子還債了!”嚇了耀軍一跳。劇情,在和諧中結束,茉莉去了美國,生了個桑尼。這個桑尼,到底是不是耀軍的孩子,存在著諸多疑點。

是,或者非,茉莉也不再去招惹耀軍,而是自己將這個孩子撫養起來。茉莉的心懷愧疚,她的希望給哥哥嫂子“還債”,似是在鞭笞制度,卻多少顯得無力,海燕的工作如此,也造就過多少人間悲劇,從何算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