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五章要三版同讀,做人不盈方可進步

《道德經》版本有103種之多。古書在上千年的傳抄、刻印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因此,在不斷地出現校訂本,迄今為止,校訂本共三千多種。其中,晉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浙江書局重刊華亭張氏原本(簡稱“王弼本”);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老子》帛書甲、乙本(簡稱“帛書本”);湖北荊門郭店一號楚墓出土《老子》甲、乙、丙三組竹簡本(簡稱“竹簡本”),是三個最重要的版本。讀老子至少要三版同讀才能兼聽則明。

《道德經》第十五章要三版同讀,做人不盈方可進步

筆者繼續分享三個版本第15章(以王弼本順序為主,為更好的理解原文之意,以後都用繁體字表達原文)。

王弼本《道德經》 15章【原文】: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樸),曠(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帛書版《老子》59章【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夫唯不可志,故強為之容曰:與呵,其若冬涉水;猷呵,其若畏四(粦幾)呵,其若客;渙呵,其若淩澤;沌呵,其若楃;湷呵,其若濁;(

氵莊)呵,其若浴。濁而情之,餘清;女以重之,餘生。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楚簡版《老子》甲乙丙簡【原文】:長古之善為士者,必微妙玄達,深不可識, 是以為之容。 豫乎[其]若冬涉川。猶乎其若畏四鄰。嚴乎其若客。渙乎其若釋。屯乎其若樸,沌乎其若濁。孰能濁以靜者,將徐清。孰能牝以主者,將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浧(後世解釋為盈)。

(長古善為士者之為道)像冰雪將融,流散疏脫與道融為一體。反本完真,像未雕鑿的素材,存天性之全,敦厚樸實而不雕於人偽。能包容一切,像江河之濁,本性高潔而能和光同塵渾沌與物。怎麼使濁由動而靜,助其徐徐而清?又怎麼使靜復之以動,助其徐徐而生?保此道者惟不願貴尚盈滿。

《道德經》第十五章要三版同讀,做人不盈方可進步

①猷,即“猶”,猶豫,遲疑。

②(粦幾),甲本原缺,竹簡本、乙本作“()”,參照甲本上文“(粦幾)邦相望”

校為“(粦幾)”,通“鄰”。似有指責、詆毀之意。

③嚴與儼與敢:嚴,嚴肅。儼,莊重,嚴肅的樣子。敢,有勇氣,有膽量。

④渙呵,消散、浪漫。

淩澤冰之將釋,淩通“凌”就是冰的意思,澤,或指水面的波光。王本像是解釋後改寫。

沌:竹簡本作“屯”,沌,水勢洶湧的樣子;渾沌無知的樣子。屯,純樸,敦厚。

⑦湷:古通“渾”,水流湧溢的樣子,可能意指行動緩慢。

(氵莊):讀若“莊”,水勢很大的樣子,

可能意指心胸寬闊。

⑨濁而情之,餘清:情,情勢、特性,或通“靜”。餘,竹簡本作“餘”,乙本作“徐”,意逐漸。全句意指渾濁之水逐漸平靜下來,就慢慢澄清。

⑩女以重之:竹簡本作“孰能牝以主者”。

《道德經》第十五章要三版同讀,做人不盈方可進步

這一章非常有意思,三個版本各有不同,但反而能看出來道德經修改的痕跡,從戰國,到漢,到明清,按照不同的理解都有所改動。例如:楚簡版“屯乎其若樸,沌乎其若濁。

帛書版理解為“沌呵,其若楃;湷呵,其若濁;(氵莊)呵,其若浴。”譯文:淳厚朴實啊,他好像永遠具有著謙虛的品質;行動緩慢啊,他好像渾濁的水流;心胸開闊啊,他好像山谷間的水流。

傳世本理解為“敦兮其若樸(樸),曠(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濁)。”純樸得好像未經雕琢,曠達得好像高山空谷,敦厚得好像渾沌不清。

雖然個版本理解都有所側重但整體這一章文意基本不變都可理解:古代真正的得道之人(不一定是修行得道,無神論者可理解為理解掌握自然規律的人),肯定是微妙通達,深刻玄遠,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非要描述一下。他們小心謹慎啊,好像冬天踩著水過河;他們警覺戒備啊,好像防備著鄰國的進攻;他們恭敬鄭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們行動灑脫啊,好像冰塊緩緩消融。心靈純淨而顯得樸實,心靈渾厚寬容,好像不清的濁水(個人理解楚簡版)。誰能使渾濁安靜下來,慢慢澄清?誰能使安靜變動起來,慢慢顯出生機?保持這個“道”的人不會自滿。正因為他從不自滿,所以能夠去故更新。

所謂不盈,在這個時代對任何人都非常重要,人想要進步第一要點就是能夠吸取別人的意見或優點,而想要吸取意見優點,就需要不盈,不自滿的心態。但國人大部分沒有這種思想,自以為是者,固執己見者多如牛毛。不得不說是教育的失敗,是拋棄國學經典的遺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