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潜规则:请不要否定孩子,因为他不会不爱你,只会不爱他自己

毕淑敏说:

“孩子的成长,首先是从父母的瞳孔中确认自己的存在。如果连最亲的人都不顾你的尊严,否定你的价值,那么孩子是无法看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只可惜,有多少父母永远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可能会说我没看过毕淑敏女士的书?

01 当父母的肯定切换成否定,孩子会从这一刻起丢失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一位小女孩看着菜市场上唯一一家卖豆芽的店铺生意那么火爆,脑海里闪烁着一个念头——同样在菜市场做生意的自己家或许可以尝试种种豆芽

她勇敢地把这个想法分享给了母亲,却没想到遭到母亲的否定:

“小孩子懂什么,快回家写做作业去,种豆芽我们可没什么经验,可别开玩笑了。”

女孩子灰溜溜地回到了家,埋头写着作业。从那以后,孩子脑海里闪过什么想法,她再也没吱声,只能自己进行内部消化,因为她觉得自己不能提供有价值的意见。

到最后,孩子没收获什么,唯独有收获的就是父母的否定。父母也没收获什么,菜市场的生意也像往常那样平平淡淡。而那唯一一家卖豆芽的生意依旧火爆,赚得盆满钵满

这个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真正没有结束的是泰国短片《豆芽》这个故事:一位小女孩看着菜市场上唯一一家卖豆芽的店铺生意那么火爆,她大胆地向母亲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种来卖吗?”

育儿潜规则:请不要否定孩子,因为他不会不爱你,只会不爱他自己

妈妈肯定地回答

母亲张罗着种豆芽的必备工具,在院子里和女儿一起为豆芽提供肥沃的土壤,然后阳光照射下来,两个人期待着和快快长大快快长高的豆芽见面。

可能真的缺乏经验,母女俩第一次种下的豆芽迎来的是干瘪瘪的样子。本来还满心期待着等它们发芽然后拿去菜市场卖掉,这下子还亏了成本费。女儿这个时候不敢再说话了,种豆芽的失败给她传递了一种讯息:她那奇妙的想法可能就是错误的,给母亲带来了很多麻烦。

当女儿无精打采望着毫无生命力的豆芽时,在旁的母亲温柔而又坚定地告诉女儿:

“没关系,我们再试试。”

母亲继续支持着女儿当初那个奇妙的想法,没怎么读过书的她居然和女儿耐心地研究起了专业的豆芽种植方法。迄今为止,她没有说过任何一句否定女儿想法的话

育儿潜规则:请不要否定孩子,因为他不会不爱你,只会不爱他自己

认真的母女俩

母女俩按照书籍里的专业方法再次种下豆芽,期待着专业的方法可以为她们带来满意的豆芽。但是,这一次不但没有带来满意的豆芽,而且比第一次生长的豆芽还要差劲。看着颗粒无收的豆芽种植地,看着家里的积蓄不增反而一点点减少,女儿再次打起了退堂鼓,她在心底里默默地否定了自己的想法

母亲也担心着家里的积蓄,但她没有表现出来,她反而下定决心再次投入成本进行第三次种豆芽实验。她和女儿继续研究着专业的书籍:“早晚需要按时浇水。

她们利用剪开了口子的矿泉水瓶巧妙地解决了按时浇水这个问题。虽然同样按照专业书籍的方法再次种下豆芽,但毕竟经历了两次失败,女儿的自信和期待一大点一大点地褪去

育儿潜规则:请不要否定孩子,因为他不会不爱你,只会不爱他自己

女儿不敢相信这次会成功

终于,第三次,她们迎来了饱满又富有生命力的豆芽,这次投入的成本终于有所回报了。女儿当初的想法并不是荒唐的,母亲一路以来的的支持和肯定会让女儿想要去探索更多的奇迹。

育儿潜规则:请不要否定孩子,因为他不会不爱你,只会不爱他自己

种下的何止是蔬菜,是成长

02 当父母的否定切换成肯定,孩子会从这一刻起更努力地塑造自己

一位高三学子在学校举行的一次统考中成绩从之前的399分提高到这次的456分,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兑现了与其母亲之前的承诺,只要靠自己可以拉上来分数,就不需要再额外参加补习班。

母亲看到孩子上升的成绩后,肯定了孩子这阵子的努力,鼓励孩子再接再厉,也下令允许孩子不需要再参加补习班。

孩子看到了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肯定,并没有被忽略后,他和努力达成了约定:只要他经常光顾努力,努力也一定为他捧回点收获和成就。

这个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这位高三学子的逆风翻盘人生何止是几百字写得完的,他在成长的路上越被肯定就越努力,越努力就越幸运。

而真正结束的却是这个故事。《小欢喜》里妈妈童文洁在听到孩子成绩从399分提高到456分时,在没有搞清楚孩子成绩上升如此之快的情况下,直接对着孩子发飙:

“每天放学以后直接去补习班,写作业、写卷子,什么时候把作业做完什么时候才回家,做不完就别回家了。”

儿子方一凡原本以为这次成绩提高可以赢得母亲的肯定,可以让母亲兑现别让他参加补习班的承诺。母亲却一口咬定儿子的成绩压根就没提高。

育儿潜规则:请不要否定孩子,因为他不会不爱你,只会不爱他自己

妈妈认为是卷子简单,分数才提高的

不仅没看到孩子4字开头的成绩,甚至还一口否定孩子这阵子的努力,追问着孩子到底是真努力还是假努力。

无论孩子怎么解释,母亲都习惯了用固定思维来否定孩子的努力,她的质问仅仅流于形式而已,真正的答案早已经在母亲心头。

育儿潜规则:请不要否定孩子,因为他不会不爱你,只会不爱他自己

看不到孩子努力,眼里只有成绩的妈妈

儿子听到母亲否定自己的努力后,跟着母亲急了起来:

“你哪只眼睛看着我没努力了,我怎么就没努力了。”

母亲依然不相信孩子有真正努力过,跟着孩子讲起了考大学就只看成绩这个大道理,他这次分数的提高对他考上好大学不会带来任何帮助。她的这次行为把努力了、分数也提高了的儿子彻底给惹怒了

育儿潜规则:请不要否定孩子,因为他不会不爱你,只会不爱他自己

儿子的好母亲就是看不到

儿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好不容易进步一次,母亲却这样泼了盆冷水过来,儿子丝毫感觉不到自己努力了、成绩进步了的意义

不努力就会被批评、努力了就会被否定,这是儿子唯一可以感受到的,而这种体验会让他成为一个不想再继续努力的自卑孩子。

03 父母是造成孩子自卑最大的贡献者,也是轰走孩子自卑的最佳对抗者

有一个这样的案例:

有一个5岁的女孩经常对着一只毛绒玩具熊自言自语,就是不愿意和别人说话。父母以为孩子得了奇怪的病,四处求医。


经过医生的治疗后,女孩说出了一句话,让在场的父母后悔不已:

“因为玩具不会一开口就否定我、骂我。”

自卑的孩子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由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否定灌注孩子的内心,吞噬孩子原本的自信,然后迅速以后来者居上的气势侵占孩子内心的领土。

而这种侵占,是根深蒂固的。与其后来费尽心思去消除孩子的自卑,倒不如一开始在孩子的自卑有点苗头的时候,父母就应该以最大的威力去轰走它们

1.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可以不表扬,但请鼓励孩子

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过去的10年里,带领她的团队一起研究“鼓励”和“表扬”对孩子的影响。

育儿潜规则:请不要否定孩子,因为他不会不爱你,只会不爱他自己

根据实验流程自己设计的图

德韦克通过四轮的测试研究发现:

鼓励,即夸奖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手中。这样的实验,德韦克重复了很多次,最终她和她的团队都坚信鼓励带给孩子巨大的力量。

她也想通过实验告诉父母,不要吝啬自己对孩子的鼓励,可以不表扬,但请鼓励。如果父母没有鼓励反而时常否定孩子,那就千万不要怪罪孩子为何成为“问题儿童”。

2.允许孩子适度犯错,犯错后以“应该怎么做”代替“不能怎么做”

有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意无意地抓着孩子小小的过错没完没了地进行批评。好像在父母眼里,我们就是一个不能出错的完美小孩

去年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武汉一家超市里,一名小女孩坐在童车上大哭,不说话也不离开原地,就只是在使劲地哭。超市的工作人员只好通过广播帮助她寻找家人。

育儿潜规则:请不要否定孩子,因为他不会不爱你,只会不爱他自己

找不到家人的小女孩

最后,他的家人终于出现了。原来孩子骑车不小心撞到了别人,最后惹怒了家人,家人丢下孩子就离去了。

当孩子犯错后,孩子也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产生自责、恐惧、慌张的心理,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加以否定,无疑给孩子施加了高压,最终父母的否定转变为孩子的自我否定

孩子犯错,是一个有利的信号,在警示我们孩子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们应该帮助他改正过来。而这个改正的过程,也十分讲究技巧。与其经常以否定的话语告诉孩子不能做这做那,不如肯定地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

孩子经常根据别人的话语来对自己进行评价,如果生活中经常充满“你不可以干这干那”这样的话语,孩子会觉得自己原本做的都不好,从而觉得自己很失败,进而产生自卑心理,失去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正是因为我们是孩子的父母,我们更应该对孩子少点否定,多点肯定。多把“不能做什么”换成“应该怎么做”。每个孩子都希望听到更多正面、肯定的话语。别说孩子了,大人也是。

孩子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看清父母自己。当我们不明白别人的孩子为啥那么自信,自己的孩子却越来越自卑的时候,不妨追根溯源到父母自己,思考自己是不是经常否定了孩子。

没有无缘无故的自卑,只有有因有果的自卑。但多少父母还是把问题的根源扔给了孩子自己?


文/没有感情的情感,喜欢洞察世界,喜欢用最真实的文字打动读者,喜欢可爱的你们关注我。


\u00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