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帝開明寬厚,為何不以暴虐立威?

從商周秦漢到宋元明清,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封建社會形態存續了千年。從秦始皇嬴政開始,形形色色的皇帝在各朝各代輩出。其中既有明君亦有暴君,但縱觀中國古代史,沒有一個朝代輩出明君,而昏君與暴君則佔大多數。

宋朝是我國曆史上常被忽視的一個朝代。兩宋時間跨度雖短,但卻為中國古代文化貢獻了大量基石。不得不說,宋朝的歷史地位雖經常被忽視、流於表面,但宋朝的確是一個人文精神繁盛的朝代。這一點不僅體現在社會文化上,更是體現在封建君主的修養上。

一、“烏臺詩案”蘇東坡身陷囹圄,最終只是左遷黃州、得以保命,體現了統治者宋神宗極高的寬容度

兩宋社會極高的人文水準,不僅體現在平民百姓的修養上,更是體現在統治者為政的人文關懷上。

對比封建君主專制空前加強的明清時期,兩宋時期的社會形態雖仍為封建社會,並且也早於明清數百年,但兩宋時期的統治者普遍博古通今、胸襟寬廣,善以德治民。其中寬容度極高的宋神宗就是很好的例子。

宋朝皇帝開明寬厚,為何不以暴虐立威?

如果要對宋神宗的人文關懷作出探討,那麼就不得不提及同時期的“烏臺詩案”。在烏臺詩案中,著名詞人蘇軾所著的上表被別有用心的何正臣盯上,再加上時下朝廷中有不少權臣對蘇軾心懷不滿,遂藉機上奏,稱蘇軾所著表中對朝廷朝政暗加諷喻,擁有策反之心,以此彈劾蘇軾。

在任何時代,社會中的人性都是絕對複雜的。無論是出於功名,抑或是出於利益的動機,只要在制度認可的範圍內,就不能稱得上是“暗算”。在烏臺一案中,蘇軾鋃鐺入獄。因為朝廷內外對此事皆持不同意見,有人想要趁此機會加害蘇軾,也有人真心誠懇地為蘇軾發聲。局面一度陷入兩難,蘇軾也在御史臺經歷了極為漫長、嚴苛的訊問。

彼時蘇軾的指控者為成功彈劾蘇軾、令皇帝治蘇軾死罪,竟從蘇軾所作的上百首詩詞中尋找蛛絲馬跡,可謂別有用心。

在封建制度的體系下,所有罪人的罪名最終還要由皇帝進行判決。雖然指控者對蘇軾嚴加聲討,但宋神宗最終沒有治蘇軾斬首之罪,而只是將蘇軾發派黃州。雖然被貶左遷,但蘇軾最終還是保住了性命。

雖然單從烏臺詩案的判決一事看來,如今的人們或許並不能很快地體會到其中暗含的人文情懷。但實際上,可以說“烏臺詩案”是發生在兩宋的文字獄,如果這件事情放在晚清,只是“清風不識字卻翻書”就要被殺頭,而蘇軾面臨如此多人的彈劾,最終也只是落得被貶官的下場,不得不說這是在封建君主專制下的幸甚之至。

宋朝皇帝開明寬厚,為何不以暴虐立威?

蘇軾幸運在遇到宋神宗這樣心胸寬廣的君主,更是幸運在身在兩宋。想必在宋神宗看來,這件事並不只是蘇軾的問題,或者說是由於事件裡同時有蘇軾、以何正臣為首的權臣存在,而兩者每一方都有著一定的動機或苦衷,才促成這一樁事件。

宋神宗並沒有以片面的角度看待烏臺詩案一事,而是進行了全面的考量、眼光長遠的考慮。如果囫圇站在指控者一方、治蘇軾罪,那麼全國上下必定湧現出更多對“文字獄”不滿的學士。文人創作詩詞是自己的自由,而如果不分對象地對子民施壓,那麼就有違“明君”的治世之道了。

二、宋仁宗納諫至誠、以文化己,在面對裁減嬪妃的進諫時作出理性考量,忍痛割愛

宋朝皇帝極高的人文修養,不僅僅體現在宋神宗一人身上。雖然中國古代沒有一個朝代明君輩出,但宋朝的皇帝普遍擁有很高的人文修養,更是沒有暴戾非常的暴君。在反映宋朝皇帝普遍擁有極高人文修養的話題上,除了宋神宗以外,宋仁宗也是很好的例子。

宋仁宗其人如同其號,宋仁宗在位時,不僅博學多才、博古通今,更是深知作為明君應身體力行的治世方法。後世書生們常稱讚兩宋的皇帝多為開明君主,更是頻繁以兩宋中輩出的明君為例,作詩作賦,用以喻言警世。

宋朝皇帝開明寬厚,為何不以暴虐立威?

“仁宗聖性好學”,宋仁宗不僅性格溫厚向善,在位時更是納諫如雲。那時不僅朝中重臣有直接向皇帝納諫的資格,布衣百姓更是可以向皇帝提出意見和建議。如此利於政治的遠見,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晚期,是完全不多見的。

自古皇帝宮中多妃嬪,這一點在仁宗那裡也不例外。只不過有一年,江南多煙雨,整日不見晴空朗日。連日的陰雨讓人們很是身心不適,雖不至造成澇災,但整日缺乏日照,亭臺樓閣皆被溼氣籠罩。

這時御史臺來諫,稱這是宮中陰氣過盛,理應裁剪後宮中的宮女和妃嬪。時下禪學興盛,朝廷上下信奉佛法之士不在少數,連仁宗本人也覺得此諫言頗有道理,只是於心不忍。這封奏摺送進宮內的時候,一名宮女正在為仁宗梳頭,聽了之後很是氣憤,便就在聖上面前直言不諱道:

“現在兩府、兩制下的權臣家中,也都養了不少歌伎舞伎,官位越高,養得也越多。這是隻允許他們享樂享福,不準聖上身邊留幾個貼心人嗎?”

宋朝皇帝開明寬厚,為何不以暴虐立威?

想象一下,如果聽這話的皇帝專權專制、視女性為無社會地位的奴婢,則不僅不會聽取宮女的諫言,更是會直接降罪於她。但宋仁宗顯然沒有那麼做,而是思慮再三,對臺諫之言與宮女所言都進行了一番全面的考量,最後只是淡淡地回答:烏臺所諫,豈敢不行?

宋仁宗最後還是忍痛割愛,雖不忍心身邊的貼心人受到擠兌,但還是權衡利弊、將她們遣送出宮了。

一方面可以看出,宋仁宗與歷來暴戾的君主不同,擁有非凡的理性與遠見、以及能夠正視任何人諫言的寬闊胸懷。另一方面更是可以看出宋仁宗的抱懷的人文主義精神,即便在封建社會形態下,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值得被尊重。這不僅體現了宋朝明君擁有的人文遠見,更有利於治國治世。

三、宋朝歷代皇帝擁有極高的人文修養,不以暴虐立威,其根本在於宋太祖開國實行“重文輕武”國策

雖沒有一個朝代明君輩出,但兩宋皇帝皆謹言善治、博古通今、開明寬厚,成為了後世學士們連連讚譽和嚮往的特點。而兩宋皇帝擁有如此高的人文修養,其根本原因在於宋朝開國時,實行的“重文輕武”政策。

宋太祖趙匡胤以一己之力結束了長久的軍閥混戰局面,統一了天下。但正因為由披甲持劍的武家出身,所以宋太祖更是深知軍隊於國家的重要性,並且認為如果不限制軍隊的權利,將來會在一定程度上再次危及自己確立的政權。

於是宋太祖在開國之初,著手“重文抑武”國策。不僅對軍隊以及將軍的權利加以限制,更是推崇人們博覽古書、修習文化,對文人和士大夫加以更好的禮遇。這樣一來,社會上習文的人多了,文人的社會地位也變得更高。

宋太祖趙匡胤在政治方面也進行了改制,一改舊唐製為“二府三司”制。嚴重限制了將軍以及軍隊的權利,將軍的權利不僅內部分散,從外部也受到各種各樣的制約。這樣一來,為兩宋崇尚文化修習的精神奠定了基礎。

宋朝皇帝開明寬厚,為何不以暴虐立威?

“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宋太祖不僅力行改制、推崇習文,更是為自己的子孫後代們立下了這一遺囑。意在督促皇帝們應開明治世,更應該納諫如雲。作為統治者,如若崇尚暴虐立威,那麼社會風氣不久也會向著同樣的方向發展,人民也終將不堪重負,最終起而反抗。

種種一系列原因,使得兩宋歷代的皇帝都有著統一的特點。博覽經典造就了宋朝皇帝們極高的人文修養和藝術修養,宋朝的皇帝們深諳前人的治世之道,從未主動觸碰作為君主的雷區。不僅博覽群書,更是深刻地貫徹家訓和祖訓。

所謂“官逼民反”,以前人為鑑,這不僅有利於統治者治世,更是促進了宋朝社會上下階層之間的和諧。雖然在如今許多人的眼中,歷史上的宋朝不思進取、偏安一隅,面對外敵的侵略只一味躲避、無力還擊,但在我國文學史上,兩宋擁有很高的研究與參考價值。

可以說由統治者帶動的崇尚文藝、富有人文精神的社會風氣,也促進了中國民族文化的空前發展。“崇文抑武”這一國策從宋朝初開影響宋朝直到王朝覆滅,可以說有利也有弊。崇尚文學的風氣使得宋朝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很大的進步,宋朝的文學、繪畫、茶道等都在中國歷史上領先。但也可惜在國家機器羸弱,面對外敵的侵擾,南宋終究沒能奮起反抗、收復失地。

參考文獻:

《宋史》

《三朝北盟會編》

《續資治通鑑長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