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以兩萬擊潰二十萬,馬謖卻兵敗被諸葛亮斬殺,兩人差在哪裡?

兵法有云:投之死地而後存,置之死地而後生。無數兵家熟讀此言,運用到實際作戰獲得成功者,千百年來,只有韓信背水破敵一例。

公元前205年,韓信率兩萬偏師,在泜水河背水列陣,與趙軍二十萬大軍短兵相接,出奇兵兩千繞道直取趙軍營壘,拔旗易幟;趙軍久戰不克,回頭看營寨已失,於是軍心大亂,自相潰敗。主帥陳餘被亂軍砍死,趙王歇被俘。

韓信以兩萬擊潰二十萬,馬謖卻兵敗被諸葛亮斬殺,兩人差在哪裡?

三國的馬謖想學韓信置之死地而後生這一招,卻落得兵敗被殺的下場。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兵出祁山。此時,他一生的對手司馬懿復出,雙方都將目光放到了街亭這一個小小地方,若魏軍勝,則通往漢中的糧道被切斷,蜀軍將不戰自亂;若蜀軍能守住街亭這個咽喉之地,則進可攻退可守。

在如此緊要關頭,諸葛亮派的是帳下參謀——馬謖,此人紙上談兵滔滔不絕,偶爾能和諸葛丞相高度契合,是不是故意揣摩領導心思,拍馬屁呢?總之臨陣指揮就是小白鼠一隻。

韓信以兩萬擊潰二十萬,馬謖卻兵敗被諸葛亮斬殺,兩人差在哪裡?

當諸葛丞相問誰人願往街亭守之,馬謖自告奮勇:某願往;丞相曰:你小子沒打過仗,不行,馬謖曰:某願立軍令狀,如若不勝,乞斬全家。諸葛亮無奈何同意了馬謖的請求,只嘮叨幾句,一定要當道紮營、伐木為柵,不可叫魏兵偷過了去。

諸葛亮用馬謖實出於無奈,跟了自己多年的行軍參謀,自己最得意的屬下,總不能一直壓著,不讓出頭吧。機會已經給了,可惜馬謖自負狂傲,到了街亭,偏要屯兵于山上,副將王平諫之:“倘魏兵驟至,四面圍定,斷我汲水之源,軍士將不戰自亂”,馬謖曰:孫子云置之死地而後生,若魏兵斷我水源,蜀兵豈不死戰,一可當百,何愁不勝?

韓信以兩萬擊潰二十萬,馬謖卻兵敗被諸葛亮斬殺,兩人差在哪裡?

與韓信的背水一戰,何其相似,同樣是主動將士兵放置到危險的絕境中,同樣是利用士兵絕境求生的本能以獲取勝利。何以韓信能以二萬市井之徒擊潰二十萬之眾,創造震古爍今的經典戰例;而馬謖卻落得兵敗被殺,蜀軍節節敗退的局面?

馬謖街亭失守與韓信背水破敵至少有三個不同:

一、雙方臨陣主將強弱不同,韓信是天生的軍事奇才,古今罕見的軍事大家,自獨領成軍,幾乎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而與他對陣的陳餘則是一個十足草包,既無作戰才能,又茫目自大,不聽李左車的建議,硬要生吃韓信,兵敗被殺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韓信以兩萬擊潰二十萬,馬謖卻兵敗被諸葛亮斬殺,兩人差在哪裡?

馬謖則不然,他面對的是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和久經沙場的名將張郃,自己卻是紙上談兵滔滔不絕,臨機作戰毫無經驗,只知生搬硬套軍事理論,兩相比較,差距懸殊。

二、韓信背水列陣前,做了很多準備工作,派了細作打探對方軍事行動,得知陳餘狂妄自大,不聽李左車的堅壁清野,斷敵糧道的建議,才敢背水佈陣,引誘趙軍傾巢出動,而且他暗中佈下了二千輕騎,突襲趙軍營壘,拔旗易幟,這才是致人於死地的匕首。韓信戰術佈置成功,一步步將趙軍設計到韓信背水列陣的假象中不可自拔。

而馬謖則是想當然地做著居高臨下,以一當百的美夢,張郃將山圍住,切斷水源,蜀軍就不戰自亂,倒戈而起。

韓信以兩萬擊潰二十萬,馬謖卻兵敗被諸葛亮斬殺,兩人差在哪裡?

三、韓信具有可怕的戰場煽動力,是一名天生戰爭演說家。背水一戰的細節設計得再精確,若無韓信天才的戰爭動員口才,背水一戰不可能成功。在戰鬥之前,韓信已做了完美的動員,聲稱要到趙軍營寨會餐吃雞腿,談笑風生中已將主帥那種強大的自信心注入每一個士兵心裡。當士兵按計劃敗退到河邊時,韓信一句:向前者可殺出一條血路,向後一步則死無葬身之地,弟兄們,殺呀!打了雞血的漢軍足可以一當十。

而馬謖屬於臨時調派,既無威望,又無實權,戰鬥之前並沒有認真謀劃,當軍情危機,軍心渙散之際,又無當機立斷的決心和果斷,即便他下了死命令衝殺,軍士未必聽從,慌亂中只有兵敗如山倒這一種結果。

韓信以兩萬擊潰二十萬,馬謖卻兵敗被諸葛亮斬殺,兩人差在哪裡?

孫子云:置之死地而後生,投之亡地而後存,相同情境,截然相反的兩個案例,難道孫子兵法的軍事理論有問題?同樣的客觀環境,戰爭因素,關鍵看主帥如何因勢利導,靈活機動運用此種戰術,一句話:孫子的理論沒有問題,關鍵在於人。

馬謖和韓信,中間差著一百個王平,焉能不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