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一眼看穿”智能制造“的现状和未来


#科技# 一眼看穿”智能制造“的现状和未来

本号宗旨

说起“智能制造”,一些广为熟知的名词会立刻浮现在脑海里,例如工业4.0、工业互联网、先进制造、两化融合、中国制造2025、CPS、数字化等,相信这些概念的报道和解读已经被各位读者广为熟知,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本篇提供一个新的角度,把这次智能制造的浪潮打包成一个整体,尝试探索一下背后深层次的“动机”。

近十年来,从最初的构想和提案,到如今的各种国内国际标准和各行业案例,纵观各国政府对“智能化”的重视,是工业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

如果把“智能制造”定义成“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并与前三次工业革命做下对比,会发现一个典型的不同:前三次工业革命都是技术先行,市场需求拉动行业快速推广;但这次工业革命却完全不同,是在几乎所有技术都不够成熟的情况下,政策强势推动,属于技术研发和行业推广并进的状态。

这种不同,有各国竞争愈加激烈的原因,同时,也有经济层面的原因。

从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至今,国内外总体经济增速放缓,各国通过量化宽松、刺激消费的政策,对提振经济收效甚微,供给侧改革、制造业回归成为国家层面增强经济引擎的根本手段。

制造业本身属于实体产业,与互联网、金融等虚拟产业不同,无法通过创造虚拟产品提升产值,只有自身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才能保证制造业增长的增速。面对如何提升全行业生产力水平的问题,“智能化”就成了各国政府共同的、几乎也是唯一的选择。

正是因为这次工业变革与前三次工业革命的不同,决定了各行业智能制造的现状和未来。

现状1:政府层面积极推进,企业层面小心谨慎。

这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针对智能制造的技术都不够成熟,所以政府需要投入资金和政策,与各个行业共担风险,同样也是因为不成熟,企业实施的风险也很大,小心谨慎甚至观望的状态,也就不足为奇了。

现状2:以单点突破为主,缺少总体设计方案。

为了构建总体设计方案,国家层面做了很多工作,从工业云到工业互联网的技术演变,从测试床到示范案例的资金支持,近三年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全行业的总体设计方案已具雏形,但针对具体行业、乃至具体企业的总体设计方案,恐怕还需要时间。

主要原因在于越聚焦于具体行业,其变革越是积沙成塔,从量变到质变的变革,从点到面的突破,在保障企业收益的情况下,可以步步为营,极大的降低了企业风险和实施难度。

有没有可能将“量变的操作”和“质变的期望”相结合,制定一套总体设计方案呢?

作者认为是有可能的,后续文章将会逐步分享。

现状3:传统行业基础总体偏弱,企业之间差距很大。

对于大部分新兴产业,例如风电、光伏产业,起点较高,基础较好,但对于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由于更新换代慢,总体基础薄弱,同时由于新建和老厂并存,对于向智能化升级的基础条件,也千差万别。

基于这样的原因和现状,智能制造从兴起到广泛落地,未来又有哪些趋势呢?

未来1:技术发展与行业推广并进,相互促进。

随着国家号召和投入的增加,企业间竞争加剧,先进技术会在推广中得到完善和升级,企业需求更加直接的引导技术发展,从而形成技术服务商和企业风险共担、效益共创的局面。

同时,技术服务商对技术通用性的追求,与企业对技术个性化的需求,之间的冲突将更加显著,项目风险管理和技术论证的重要性将提到新的高度。

未来2:行业内企业之间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

一方面,不同企业之间基础条件的差异,包括设备、资金、人力、理念等,决定了起步点的不同,在总体技术条件不够成熟的情况,已经落后的企业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推广,企业之间的差距会继续拉大。

另一方面,面对行业变革,观望派和实践派面对新理念、新技术的态度和反应速度,将会在人才和技术储备方面造成差距。引导技术发展的企业,会通过技术推广

“驯化”其他企业。

未来3:龙头企业将垄断单点突破技术,合理的总体设计和规划是其他企业通过“少走弯路”实现超越的有效路径。

基于已有的资金、技术和人员优势,具有可见企业效益的单点技术将率先被行业内龙头企业所突破。如何将企业自有技术、已成熟技术、正在发展的技术进行有机整合,构建起适合本企业自身发展总体规划,是目前绝大多数企业所忽视重要领域。所以,合理的总体设计和规划是其他企业通过“少走弯路”实现超越的有效路径。

此次工业革命的大势如此,钢铁工业也不例外。面对技术不够成熟的现状、以及总体规划不确定性的未来,只有本着开放的心态,通过跨专业、跨领域、跨平台的交流和合作,才能为行业和企业发展勾勒出肉眼可见的未来。

正是秉此初衷,作者希望将自身针对企业总体规划(系统架构图)具体技术(windows系统可执行程序)的积累,与行业内读者免费分享,欢迎持续关注本号更新。

欢迎关注,点滴浇灌希望,星火照亮前方,共建钢铁工业美好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