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一眼看穿”智能製造“的現狀和未來


#科技# 一眼看穿”智能製造“的現狀和未來

本號宗旨

說起“智能製造”,一些廣為熟知的名詞會立刻浮現在腦海裡,例如工業4.0、工業互聯網、先進製造、兩化融合、中國製造2025、CPS、數字化等,相信這些概念的報道和解讀已經被各位讀者廣為熟知,這裡就不一一贅述。

本篇提供一個新的角度,把這次智能製造的浪潮打包成一個整體,嘗試探索一下背後深層次的“動機”。

近十年來,從最初的構想和提案,到如今的各種國內國際標準和各行業案例,縱觀各國政府對“智能化”的重視,是工業發展史上絕無僅有的。

如果把“智能製造”定義成“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主要內容,並與前三次工業革命做下對比,會發現一個典型的不同:前三次工業革命都是技術先行,市場需求拉動行業快速推廣;但這次工業革命卻完全不同,是在幾乎所有技術都不夠成熟的情況下,政策強勢推動,屬於技術研發和行業推廣並進的狀態。

這種不同,有各國競爭愈加激烈的原因,同時,也有經濟層面的原因。

從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至今,國內外總體經濟增速放緩,各國通過量化寬鬆、刺激消費的政策,對提振經濟收效甚微,供給側改革、製造業迴歸成為國家層面增強經濟引擎的根本手段。

製造業本身屬於實體產業,與互聯網、金融等虛擬產業不同,無法通過創造虛擬產品提升產值,只有自身生產力水平的提升,才能保證製造業增長的增速。面對如何提升全行業生產力水平的問題,“智能化”就成了各國政府共同的、幾乎也是唯一的選擇。

正是因為這次工業變革與前三次工業革命的不同,決定了各行業智能製造的現狀和未來。

現狀1:政府層面積極推進,企業層面小心謹慎。

這根本原因還是在於針對智能製造的技術都不夠成熟,所以政府需要投入資金和政策,與各個行業共擔風險,同樣也是因為不成熟,企業實施的風險也很大,小心謹慎甚至觀望的狀態,也就不足為奇了。

現狀2:以單點突破為主,缺少總體設計方案。

為了構建總體設計方案,國家層面做了很多工作,從工業雲到工業互聯網的技術演變,從測試床到示範案例的資金支持,近三年的投入力度越來越大,全行業的總體設計方案已具雛形,但針對具體行業、乃至具體企業的總體設計方案,恐怕還需要時間。

主要原因在於越聚焦於具體行業,其變革越是積沙成塔,從量變到質變的變革,從點到面的突破,在保障企業收益的情況下,可以步步為營,極大的降低了企業風險和實施難度。

有沒有可能將“量變的操作”和“質變的期望”相結合,制定一套總體設計方案呢?

作者認為是有可能的,後續文章將會逐步分享。

現狀3:傳統行業基礎總體偏弱,企業之間差距很大。

對於大部分新興產業,例如風電、光伏產業,起點較高,基礎較好,但對於冶金、建材等傳統產業,由於更新換代慢,總體基礎薄弱,同時由於新建和老廠並存,對於向智能化升級的基礎條件,也千差萬別。

基於這樣的原因和現狀,智能製造從興起到廣泛落地,未來又有哪些趨勢呢?

未來1:技術發展與行業推廣並進,相互促進。

隨著國家號召和投入的增加,企業間競爭加劇,先進技術會在推廣中得到完善和升級,企業需求更加直接的引導技術發展,從而形成技術服務商和企業風險共擔、效益共創的局面。

同時,技術服務商對技術通用性的追求,與企業對技術個性化的需求,之間的衝突將更加顯著,項目風險管理和技術論證的重要性將提到新的高度。

未來2:行業內企業之間的差距會進一步拉大。

一方面,不同企業之間基礎條件的差異,包括設備、資金、人力、理念等,決定了起步點的不同,在總體技術條件不夠成熟的情況,已經落後的企業很難實現跨越式發展,隨著技術的逐漸成熟和推廣,企業之間的差距會繼續拉大。

另一方面,面對行業變革,觀望派和實踐派面對新理念、新技術的態度和反應速度,將會在人才和技術儲備方面造成差距。引導技術發展的企業,會通過技術推廣

“馴化”其他企業。

未來3:龍頭企業將壟斷單點突破技術,合理的總體設計和規劃是其他企業通過“少走彎路”實現超越的有效路徑。

基於已有的資金、技術和人員優勢,具有可見企業效益的單點技術將率先被行業內龍頭企業所突破。如何將企業自有技術、已成熟技術、正在發展的技術進行有機整合,構建起適合本企業自身發展總體規劃,是目前絕大多數企業所忽視重要領域。所以,合理的總體設計和規劃是其他企業通過“少走彎路”實現超越的有效路徑。

此次工業革命的大勢如此,鋼鐵工業也不例外。面對技術不夠成熟的現狀、以及總體規劃不確定性的未來,只有本著開放的心態,通過跨專業、跨領域、跨平臺的交流和合作,才能為行業和企業發展勾勒出肉眼可見的未來。

正是秉此初衷,作者希望將自身針對企業總體規劃(系統架構圖)具體技術(windows系統可執行程序)的積累,與行業內讀者免費分享,歡迎持續關注本號更新。

歡迎關注,點滴澆灌希望,星火照亮前方,共建鋼鐵工業美好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