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大調整,“智能”能否讓阿里雲起飛?

“長於戰略”是阿里巴巴的強項,而阿里巴巴的每一次組織架構調整也總會觸動業內眾人的神經,這次也不例外。

11月26日,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發出全員公開信,宣佈阿里最新一次面向未來的組織升級,阿里雲事業群升級為阿里雲智能事業群。看似僅僅多了“智能”二字,卻凸顯了阿里雲計算業務的更高定位。

在組織架構調整的同時,一紙調令也讓阿里雲的大功臣胡曉明(花名:孫權)離開了工作多年的崗位,新調整的阿里雲智能事業群總裁將由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CTO)張劍鋒(花名:行癲)兼任。難道這又是一出“兔死狗烹”的大戲?其實不然,這應該是阿里巴巴CEO張勇深思熟慮的一個決定。

阿里大調整,“智能”能否讓阿里雲起飛?

早些年,在王堅博士的帶領下,阿里決定自主研發“飛天雲”。然而,再好的雲計算系統也需要有相應的業務體系來支撐,對於算力、安全性比較高的金融業務自然是落地的最佳場景之一。恰好,懂金融、懂運營的胡曉明當時在阿里內部創立了一個金融業務,即阿里金融。於是,馬雲就親自向胡曉明面授機宜,希望阿里金融的所有業務必須使用阿里雲作為技術框架,胡曉明答應了。

後來,雖然幾經周折、磕磕絆絆,阿里雲的巨大計算力總算讓阿里金融業務迅速開花結果;而阿里雲計算技術在金融業務方面得到了驗證,併成為後來阿里巴巴團購(聚划算)、淘寶、天貓等電商零售業務、菜鳥網絡等物流業務的數據中臺,而每年的“雙十一”也是對阿里雲服務器、算力的一次大檢閱。

由此可見,“業務”是驅動阿里雲計算不斷拓展的重要原因,而首次與阿里雲在業務層面上進行磨合、又精通運營的胡曉明自然會被馬雲、王堅等人看中,並於2014年出任阿里雲總裁。

阿里大調整,“智能”能否讓阿里雲起飛?

果不其然,在胡曉明執掌阿里雲的四年時間內,阿里雲的市場份額也不斷增加,據IDC今年7月份發佈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半年度跟蹤報告》顯示,阿里雲市場佔有率已超過45%。並且,阿里雲也從阿里內部業務向其他公司延伸,在政務雲、工業雲等領域均有所佈局。

前不久,阿里廣東雲棲大會傳來的消息稱,阿里新進打造的飛龍工業互聯網平臺將主要圍繞工業生產的供應鏈、研發、生產、銷售、服務五大環節,為企業定製個性化解決方案,幫助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封閉”的工業互聯網也難逃阿里雲的“魔掌”,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阿里雲在胡曉明帶領下,以“業務為中心”的市場拓展能力著實不俗。

然而,阿里雲雖然近些年不斷的實現了業務增長,但技術本身的變化卻並不明顯,這或許跟胡曉明的出身有關。畢業於浙江大學金融學的胡曉明,雖然懂金融、懂運營,但卻不懂技術。那麼,隨著“雙十一”訂單量的不斷攀升、加入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的不斷增多,現有技術框架能否支撐起阿里雲的未來?關於這點,或許阿里巴巴CEO張勇心裡也沒底。

阿里大調整,“智能”能否讓阿里雲起飛?

而張劍鋒則不同,雖然也畢業於浙江大學,但學的卻是計算機,曾是淘寶網的技術負責人,自2016年起升任阿里巴巴集團CTO。由偏重技術的張建鋒來擔任阿里雲總裁,有利於整合集團內部各個部門之間的技術資源,進一步增強數據中臺的戰略核心,或將加強阿里雲在內外佈局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張劍鋒一兼三職——集團CTO、阿里雲總裁、以及阿里巴巴達摩院的負責人,可以將阿里巴巴的智囊團、以及各個部門的技術力量進行有效整合,從而使得阿里雲變得更加“智能”。

其次,向外界表露一個鮮明的信號——“阿里巴巴並非是一家不懂技術的互聯網巨頭”,我們也是一家“技術驅動型”的創新企業,而這個關鍵就是阿里雲的智能化為其他企業提供的各種“賦能”。

再次,阿里雲的市場領先優勢不斷擴大,但繼續上升的空間有限。IDC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阿里雲的市場佔有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大約2.3%。因而,優化內部技術、加強中臺戰略,增強用戶粘性已成為阿里雲下一階段的必由之路。

所以,在阿里巴巴CEO張勇看來,懂技術的張劍鋒遠比懂運營的胡曉明更符合阿里雲“智能”的定位。不過,胡曉明或許能夠在螞蟻金服內找到一個不錯的位置,這也是對其四年努力的認可。

以下為張勇內部信原文:

阿里大調整,“智能”能否讓阿里雲起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