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羞恥”變成切膚之痛!告訴孩子,“性”是什麼

有一件事情,最近你應該在朋友圈和公眾號上見到過。

多家媒體報道,從2015年年底開始,山東煙臺一家上市公司副總裁鮑某涉嫌性侵未成年少女李某3年。從14歲開始,近3年時間內,被害人處於半失學狀態,其間多次自殺未遂。從去年4月開始,案件經歷立案、撤案、二次立案,目前山東煙臺警方在偵辦中,鮑某被取保候審。

莫让“羞耻”变成切肤之痛!告诉孩子,“性”是什么

鮑某

短短100多字,暫不探究細節,相信法律有公正的審判。但可以確定的是,確有其事。網上還有消息說,鮑某不僅知法懂法,還用了很短的時間考取了法律專業的從業資格(目前消息是該資格已被解除,待進一步求證)。

一時間,“氣憤”“人渣”之聲不絕於耳,其中,一位媽媽說了一段話,讓筆者印象深刻。

莫让“羞耻”变成切肤之痛!告诉孩子,“性”是什么

前段時間,韓國“N號房”事件(案犯們冒充警察威逼利誘受害者們拍攝裸照再用這些照片威脅受害者,對受害者實施性犯罪,2018年起,他們將犯罪過程拍攝下來發布到了會員收費制的聊天群,涉及多名未成年人)讓大眾不寒而慄,紛紛感嘆“地獄空蕩蕩,惡魔在人間”。巧合的是,和“鮑某”的高管身份一樣,“N號房”的主犯趙主彬(音)是一名年僅25歲的從事通訊專業的年輕職員。

莫让“羞耻”变成切肤之痛!告诉孩子,“性”是什么

“N號房”事件主犯趙主彬

這兩種身份標籤,都不會是聚焦或防備的代名詞。

我們日積月累的教育模式,要教孩子“要出色”“有教養”“別丟臉”,卻常常忘記教他們學會說“不”。

莫让“羞耻”变成切肤之痛!告诉孩子,“性”是什么

韓國電影《素媛》

有人表示“你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在公交、地鐵、餐飲店、圖書館遇到的這個陌生人會不會是個罪犯,因為他們大多隱藏得很好”,又或者,有多少家長曾經因為“信任”,將自己的孩子主動送到過熟人跟前,最後給孩子造成了不可逆的傷害?這樣的報道太多,就不一一贅述了。然而,如果我們可以防範,是否也應該做些什麼?

我們嫌性教育太早,罪犯卻不會嫌孩子太小

莫让“羞耻”变成切肤之痛!告诉孩子,“性”是什么

數據顯示,2018年七歲以下受侵害的孩子150多人,佔比超過21%。其中更讓人髮指的是,侵害孩子的熟人佔比將近七成。他們不一定是使用暴力,很多人用一些誘騙、關愛、討好的手段,或者是綜合用以上手段對孩子進行心理操控。值得注意的是,男孩也會被性侵,且男孩子被性侵的心理傷害往往比女孩更大。

莫让“羞耻”变成切肤之痛!告诉孩子,“性”是什么

電影《熔爐》

也許你和筆者一樣,小時候看到電視上有親吻的鏡頭就被叫去接水,在我的家裡,連提及“愛情”這個詞都是不被允許的。可以理解,因為性在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中,是一種帶來“羞恥感”的符號,這種一代代人的壓抑和迴避,造成大多數人的懵懂和無知。在我們過去的經歷中,有沒有發現,家長越不讓我們乾的事情(前提是不加解釋),我們越想要去嘗試一下?性教育又何嘗不是這樣的“潘多拉效應”,我們在家長的“保護”中,一輩子像個孩子,有的能幸運順利長大,有的卻不能。

莫让“羞耻”变成切肤之痛!告诉孩子,“性”是什么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由性而生,性也是我們自然的一部分。

性作為一種感知存在於每一個人的身體之中,所做出的行為卻有對錯之分。

所以,真正的保護並不是讓孩子永遠相信童話,而是在看清楚這世界善惡有別的前提下,仍舊能夠勇敢生活。

拋下“羞怯”

讓孩子學會認識自己的身體

莫让“羞耻”变成切肤之痛!告诉孩子,“性”是什么

有研究表明,接受過性教育的孩子相對來說更加安全。性教育能推遲第一次發生性交行為的時間、減少性伴侶、增加使用安全套幾率、降低性傳播感染的風險,能在性行為方面做出更加負責任的決定。

家長們作為孩子人生的第一屆導師,有義務教給孩子乳房發育、月經初潮,以及隱私部位的衛生和護理,男女的身體結構不同,甚至那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我是怎麼來到這個世界的”,至於方法,很多繪本故事都有提及,如有需要,以後可以細說。

莫让“羞耻”变成切肤之痛!告诉孩子,“性”是什么

性並非罪惡與骯髒,而是人類繁衍與情感的必然結果。家長要認知到這個科學的理念,採用自己能夠方便應用的方式,並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進行適當的性教育。宗旨就是,對於很多問題,用孩子“聽得懂”的方法來說事實,而並不是天花亂墜地去編造,讓孩子感到漠視和敷衍。

平等對待

讓孩子學會分辨善惡 學會拒絕

有時候我們會有這種誤區,覺得乖孩子就是好的,熊孩子就是錯的。我們儘量把孩子們教育成在我們制定的規則中,卻忘了教給他們最真實的感受是什麼。例如“開心的時候就要大笑,難過的時候可以大哭”,這種在家長的情緒狀態下就變成了“沒教養”“太丟人”,久而久之,孩子們自然忘了去分辨,什麼是“讓我不舒服的感覺”。

莫让“羞耻”变成切肤之痛!告诉孩子,“性”是什么

在性教育中有一個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的方法——1、被背心和短褲遮擋的地方,除了媽媽誰都不能碰;2、所有讓你覺得奇怪和不舒服的話或者動作,都是需要大聲拒絕,並且告訴爸爸媽媽的。

莫让“羞耻”变成切肤之痛!告诉孩子,“性”是什么

家長平時要做的一件事就是,鼓勵孩子們表達感受,並且對他們的感受表示理解。又或者用聊天來分享一些負面的事例,從而討論什麼是壞人?怎麼區分的?他們通常會以什麼形式對孩子進行誘騙?要知道,體會感受的平等才是真正的平等。

理解和支持

“你沒有錯 我會無條件愛你”

不管是《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還是電影《嘉年華》,又或者是最近很火的一部劇《不完美的她》,裡面都提到了雷同的細節。

莫让“羞耻”变成切肤之痛!告诉孩子,“性”是什么

林奕含

因為自己的真實經歷,林奕含將一段女學生被補習老師誘姦的故事呈現在了大眾眼前。房思琪在書中對媽媽說起性教育時,媽媽回答“什麼是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書中說道,房思琪明白了,這個故事中,父母將永遠缺席。他們曠課了,卻自以為是還沒開學。房思琪用“這就是愛吧?”去安慰自己悲劇的一生,而林奕含在寫下房思琪的故事後,最終也因為長期積壓的精神壓力而自殺離世。

莫让“羞耻”变成切肤之痛!告诉孩子,“性”是什么

電視劇《不完美的她》

電影《嘉年華》和《不完美的她》中,在女主角(1位12歲,1位7歲)遭受暴力侵犯和虐待之後,她們的媽媽第一個反應並不是保護孩子,而是把錯誤的根源歸結於孩子漂亮的公主裙和被強制塗在嘴唇上的口紅,那一聲聲悲憤的“不要臉”,真的猶如一把把尖刀,刺在旁觀者的心上,讓人感到不適。

說父母不愛孩子嗎?也不能這麼說。但至少有一點是肯定的,大多數父母還是無法直視孩子被傷害的“切膚之痛”,所以普世的解決方法是“隱瞞”“避而不提”“責怪受害者”。

這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其原因之一,就是前文所提到的“無知”。這種無知不是隻存在某個群體,而是人們對大多數強暴、猥褻事件的刻板印象——為什麼不找別人,偏偏找你?為什麼你要穿成這麼性感、漂亮?

彷彿這麼說,這些事情就會離我們很遠一樣……

莫让“羞耻”变成切肤之痛!告诉孩子,“性”是什么

家庭教育一直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朋友常常說起一句話——我們身邊很多人不會當父母卻又不肯學習,一切都想得很簡單,何況當父母又不用考試。

這句話其實有思考的價值。我們對孩子負責,究竟是在負什麼責?

也許應該是——

在愛的前提下,適當關注,而不是過分關注。並不是吃什麼穿什麼,限制他們的自由,而是在相對安全的前提下獨立,在遇到危險時反抗,在經歷任何事之後都要愛自己。

在合適的機會告訴孩子,性器官跟其他器官一樣是人體的一部分,值得尊重和愛護。一旦發生什麼事,父母會無條件支持他(她),一如既往地愛他(她),不會有任何改變。

莫让“羞耻”变成切肤之痛!告诉孩子,“性”是什么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

走過危機四伏的成長,我們每個人都是青春的倖存者。

所有的幸運都值得感恩,所有的不幸都應該被理解。

性教育要走的路還很遠,但如果我們從此刻開始,路就在腳下,且一定會越走越寬。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平臺無關)

部分提法、數據和圖片來源於網絡,鳴謝所有作者

編審:蘇姝

莫让“羞耻”变成切肤之痛!告诉孩子,“性”是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