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圈裡的那些:大片,大師,毒

大片,大師,毒,這是每日混跡在攝影圈的人必備社交用語,這三個詞已經超越了其讚美功能本身的文字屬性,更多的肩負起了攝影交際功能。無論你喜歡不喜歡,卻每天都可以經常看到它。


有人寫段子批判這是中國特色,我倒覺得這是中國國情的幽默。要跳出攝影圈的範圍去談這個問題才好,林語堂在《中國人》一書遍數了中國人的性格。如:老成溫厚,消極避世,超脫老滑,和平主義,知足常樂,幽默滑稽等。 所以,有這樣的中國特色,也是一種民族性格的圓融。就如日本人對你說:對不起,未必是真的道歉一樣,只是一種禮節。所以,這幾個詞在我看來就是“超脫老滑或幽默滑稽派的人在和你說:你這樣拍的還不賴“一個意思, 並不是真的就會覺得你是大師,大片,毒。


攝影圈裡的那些:大片,大師,毒



但言者無意,聽有有心。大片,大師,毒說的多了,就會讓人醺醺如醉,分不清好的,不好的,都一起到處展示他們大片。然後接著激起“老成溫厚”派的人吐來的口水與不滿,這樣的紛爭與吐槽充滿了整個網絡,但大家見面時,又是一團和氣,都成了和平主義。 所以,攝影圈只是社會現象的一個縮影,和攝影本身都無關,是社會問題,與攝影無關。


攝影圈裡的那些:大片,大師,毒


攝影在世界而言是平民的藝術,但對大多數像我這樣的平民,由於時代或者環境的緣故,很多人並沒有受到過良好的藝術教育和美學薰陶。所以在中國特色的攝影圈,攝影更多的是平民技術,還不能說是藝術。談技術會歡聲雀語,你談了藝術,就會被嗤之以鼻,甚至罵你說:”你丫的裝逼!“。 這個現象其實很正常,藝術的條件需要滿足兩個,一個是好的藝術工作者,一個是有藝術修養的觀眾。 就和崑曲界有一句感言:最好的崑曲藝術在大陸,最好的崑曲觀眾卻在臺灣。這是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任何文化復興都是在經濟之後的,相信我們也一樣,都需要時間。


攝影圈裡的那些:大片,大師,毒


我在攝影群看到一學藝術的姑娘給幾個攝影大叔說:”很多地方都有漂亮的森林,只是你需要用心去發現,每個森林都有自己的靈魂,你需要感受它,再去拍照。“無論她的攝影技術如何,我卻很喜歡她說的這段話。只可惜她這段話說的不是地方,自然當時惹來一陣冷嘲熱諷的奚落。


攝影圈裡的那些:大片,大師,毒


話說回來,世界是多元素的。你不能說那些濃妝豔抹的人就一定是土氣, 也不能說那些一板一眼死磕知識的人就是沒情趣的。老天給每個人吃飯的東西是不同的,有人天生對藝術敏感,有人天生邏輯推理強大。 就如我錄音,怎麼錄好不過專業主播,那是老天給他們的吃飯的特長,同樣很多專業主播拍照也好不過我。


每個人都要知道自己擅長的,然後虛懷若谷學習別人擅長的,說到底,瞧不起別人歸根到底是自己自卑,一個內心強大的人可以包容一切。


攝影圈裡的那些:大片,大師,毒


交朋友不分高低, 朋友交的是心,只要心誠,都可以成為朋友。 但思想交流一定要對等,早年國內剛有保險公司的時候,銷售人員是對等的,老年人推銷老年人,教師推銷教師,這樣是因為容易溝通,可以很快取得信任。一個學藝術的年青人和一個沒受過教育的退休老人談梵高和文藝復興,就是對牛彈琴。 這個不是老人的問題,老人不懂事因為時代和教育經歷的問題。 是年青人找錯了地方,成了和別人添堵,自己還落下一個賣弄的罵名,得不償失。


攝影圈裡的那些:大片,大師,毒


交流要對等,才會有成長,有進步。
學會尊重每一個年齡層人的交流需求和願望,就能很好的交朋友。 很多老人只是找一點老來樂,不在乎拍了什麼,大有點釣勝於魚的境界。 但年青人更會較真面對藝術,都沒有錯,只是要區分交流對等圈子。


所以大片,大師,毒,本身沒有什麼問題,有問題只是心態。只要聽到的人不會飄飄然,有自知之明,也就皆大歡喜。每個民族都有他的性格,中國的人圓融,也可以說是有時的圓滑,你我都無法改變,能改變的是有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