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王蒙、陳丹青,他們勸人不讀書

作者胖妲己


據說今天是讀書日,所以各色各樣勸人讀書的導師馬上就出現了,好像他們讀過書似的,其實對很多人來說,從他們推薦的書名就知道這些人根本不讀書,這些人也沒時間讀書,因為真正的讀書人從不會勸人讀書。

比如,魯迅。

魯迅、王蒙、陳丹青,他們勸人不讀書

1925年2月21日,因為《京報副刊》徵求“青年愛讀書”和“青年必讀書”,特地約請當時比較有名的魯迅向大家推薦閱讀書目,於是不客氣的魯迅寫了這篇小文章:

青年必讀書
從來沒有留心過,所以現在說不出。
附註:
但我要趁這機會,略說自己的經驗,以供若干讀者的參考——
我看中國書時,總覺得就沉靜下去,與實人生離開;讀外國書——但除了印度——時,往往就與人生接觸,想做點事。
中國書雖有勸人入世的話,也多是殭屍的樂觀;外國書即使是頹唐和厭世的,但卻是活人的頹唐和厭世。
我以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
少看中國書,其結果不過不能作文而已。但現在的青年最要緊的是“行”,不是“言”。
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讀書)算什麼大不了的事。

正文其實就14個字,要給人推薦書嗎?魯迅

“不知道、說不出”,明晃晃的拒絕。


這也就罷了,關鍵是一貫痛打落水狗的魯迅沒完沒了,直接又捅了一刀:你不是讓我推薦讀書嗎?魯迅的意見是還是少看點書吧,特別是亂七八糟的騙人的中國書,有時間乾點實事兒比什麼都強。

魯迅狠辣。

無獨有偶。

一向推崇魯迅的陳丹青也不勸人讀書。

陳丹青表示,自己看的書很少,每天閱讀時間更少,至於勸人讀書“我不勸人讀書。要讀的人,你弄死他,他也要讀,不愛讀書的人,再說也沒用。我也從來不看關於讀書的欄目或者任何關於讀書的文章。只讀幾句,就知道作者沒才氣,不會寫,不會遣詞造句,可是,博覽群書。”

魯迅、王蒙、陳丹青,他們勸人不讀書

為什麼不勸人讀書,陳丹青有自知之明:我對誰都不忠告。煩死了,年輕時最討厭五六十歲的傢伙來忠告。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勸人讀書這種事兒還是少幹。

而且“識字的人,閒來讀書,不算什麼事。我認識好幾位不讀書的傢伙,絕頂聰明,會辦事,會說話,凡事我會問問他們(這些不讀書人的)意見。”

仗義每為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作家王蒙也不勸人讀書。

因為中國有一些人,不讀書但是鬼精鬼精,非常聰明,也很乾練,也很狡猾,甚至很有能耐,甚至比讀書讀得多的人還能耐。

魯迅、王蒙、陳丹青,他們勸人不讀書

為什麼讀書讀太多反倒顯得傻呢?因為中國的現實不按書本辦,書本也不一定按現實寫。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如果你讀得太多了絕對傻,但是不讀書,你的本事再大,再幹練,確實還是低水平。但是每個人的平衡點不一樣,錢鍾書就以讀書為樂,但是這個人絕對聰明,絕對不是傻子,夠精,該得道了,成仙了。

然而,北大教授金克木說他自己《書讀完了》,也沒有怎麼樣!

更有甚者,美國的琳沙·施瓦茨寫了一本《讀書毀了我》!

有的偏於務實,讀的書有限,但是有限的書能夠理解出花來,能用出花來。就這幾本書陪他一輩子,你就覺著他的學問對他來說就相當夠了,要什麼有什麼。

每個人的平衡點不一樣,所以每個人要按自己的實際情況找自己喜歡的去讀。

況且,現在書太多了,一年出19萬到20萬種新書,不要說這些書讀不完,讀這些書名都讀不完。

當然,給人推薦推薦書名顯得自己博學的例外。

但這種推薦不是為了別人,不過是為了自己顯擺。

就像很多貌似深刻的名人名言:

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讀書不是為了拿文憑或發財,而是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

書雖然不能幫你解決問題,卻能給你一個更好的視角。

讀書,影響在潛在……它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你的思考、邏輯、談吐、與人處事等各個方面……

讀書多了,內心才不會決堤,是指人的情商累積和閱讀相關。

讀書,正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讀書到了最後,是為了讓我們更寬容地去理解這個世界有多複雜。

喜歡讀書,就等於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

讀書不一定能讓你發財,但至少會讓你知道如何才能活出個人樣。

在知乎上看過一個問題。題主問:為什麼我看了200多本書思想還沒有本質的提高?如果按照這些名言的邏輯,這是個理直氣壯的問題:我投入那麼多,為啥沒有回報?

可是按真正的讀書邏輯,這根本就是個偽問題:你都看了200本什麼書?怎麼看的?不先問這些,光憑讀書數量,以求思想質量,還不如問自己為啥看了二十多年春晚也沒提高審美水平。

其實,讀書,當然是件好事,但讀書不是人生的必需品,讀不讀書,可能是“好”和“更好”的選擇,也可能是“壞”和“另一種壞”的選擇。

有的讀書人即使是北大教授,書也是白念,讀書不過是讓他有了作惡的機會。

魯迅、王蒙、陳丹青,他們勸人不讀書

這跟勸人運動是一個道理。籠統地說,運動當然比不運動好,可是外面霧霾滿天,你讓人上三環跑步,或是到CBD跳廣場舞,算是好建議嗎?

如果實在按奈不住想給人薦書,負責任的做法,要麼摸清對方的基礎與興趣,開出個性明確的書單,要麼就把讀書的好處壞處,光明暗黑,一併講出來,至少讓人的期望值不要高得像PM2.5。

一個人書讀得越多,他眼裡的世界可能會越豐富,可是實在沒法保證讀得越多,他就越“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也無法保證,只要讀下去,他就會“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恰恰相反,他很可能會因為閱讀而認識到,他身上的弱點,是人性的弱點,因此無可救藥,搞多少職場培訓聽多少心理講座都沒用。

而且,讀書路上的干擾因素實在太多。不讀某些書,他或許還知道敬老守己,讀了書,說不定他就會給某個老人一耳光,像北航那個教授不就是如此嗎?

歸根結底,讀書從來不能給人指明一條唯一的路,相反,讀書提供了無盡的歧路,只是走在這條路上,可以望見別的路上的身影。

穆旦有句詩特別好:“感謝上帝給了我豐富,和豐富的痛苦。”

但豐富的痛苦不是來自讀書,而是來自良知。

所以,在現在這個世界上,勸人讀書還不如勸人有點底線、有點良知更有底線、更有良知。


END

作者胖妲己

更多精彩請關注必記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