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六保”丨轉危為機,共謀前路

關注“六保”丨轉危為機,共謀前路

過去的數月間,我們一次次見證歷史。

當下我國本土疫情進入尾聲,但全球疫情大流行仍舊在蔓延,國內經濟社會復甦前景依舊困難重重。

4月17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首次提出“六保”——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引發廣泛關注。首提“六保”,不只是針對一季度經濟數據下滑的即時反應,也是針對內外經濟環境變化的及時調整,體現了國家宏觀策略層面的底線思維和務實判斷。

新京報評論部特邀請相關經濟學者、業內專家,就“六保”話題展開探討,以期為經濟社會企穩回溫提供政策建議。

1.徐立凡:

從“六穩”到“六保”,凸顯底線思維和憂患意識

從“穩”到“保”,反映出的是當前的宏觀政策“隨疫應變”,突出了明顯的底線思維與風險意識,中央對國內外環境有了更清醒的判斷和更務實、更細緻的部署。從方法論來講,這種底線思維、風險意識要求不盲目強求擴大投資,不盲目改變住房等宏調基調,而強調盤活用好存量政策資源和經濟資源。(原文鏈接:從“六穩”到“六保”,凸顯底線思維和憂患意識)

2.翟秀豔:實現“六保”要擺脫過往短期刺激的思路

“六保”的提出,首先有警示意義,說明疫情全球大流行下,我國所處的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嚴峻變化。不過,此時提出的“六保”,並非基於收縮底色的防守戰略,而是在開放包容的基調上,積極主動的防範戰略安排。當前經濟“六保”需要擺脫過往短期刺激的思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以不破不立的勇氣加快推進改革開放。(原文鏈接:中央首提“六保”,傳遞了哪些政策方向)

3.萬喆:被給予厚望的“新基建”,到底“新”在哪?

實現“六保”不只是對原有經濟體系的維持,更重要的是創造新崗位、新職業、新企業。在這方面,中央提出“新基建”方向其實大有可為。與此同時,我們必須要想清楚另一個問題:修“舊基建”是為了人和物跑得更快,修“新基建”是“跑”什麼的呢?支持“新基建”,重要的是支持其服務內容。當基本交通問題解決得差不多了,“新基建”會在知識、文化、技術的流通上予以更多的助力,而這些“軟流通”,正是當今經濟轉型升級所需要的。(原文鏈接:實現“六保”:政府要“送福利”也要“給空間”)

4.周天勇:“六保”重點在於對沖疫情下的“馬太效應”

疫情之下悲歡並不完全相通,呈現出一定程度上的“馬太效應”,強者損失有限、弱者困難重重。這種不平衡的狀態,也恰恰體現出“保”字的意義所在。換句話說,從中央到各級政府在制定政策時,不能撒胡椒麵、均勻用力,而是向最困難的領域、最困難的企業、最困難的民眾傾斜。保住民生,再談未來。(原文鏈接:

“六保”不是撒胡椒麵,小微企業和困難人群是政策重點

5.費雪:保就業關鍵在保住中小企業生存空間

在現實經濟運轉中,就業意味著個人能夠擁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家庭也就有了維繫正常運轉的資金支持,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已經是被驗證的最優扶貧手段之一。保住了就業,就意味著穩住了民生,就保住了經濟未來恢復增長的希望,可以說就業是“疫後”經濟恢復的最大“壓艙石”。(鏈接:保就業關鍵在保住中小企業生存空間)

6. 陳明:“保糧食安全”不是回到家家戶戶囤糧的時代

我們在考慮糧食安全的時候,往往過於關注庫存量。實際上,糧食安全是一個系統工程,短期看是庫存安全,長期看則是產能安全。由於我國糧食生產成本高,加之複雜原因形成的糧食收儲政策,導致糧食一旦入庫,就很難在正常的價格機制作用下銷售出去。這些年,國家在糧食儲備方面投入巨大,財政負擔不斷加重。這恐怕才是中國糧食麵對的真問題。故而,藏糧於庫不如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藏糧於農。(鏈接:“保糧食安全”:不在糧庫在產能)

7.李長安:保市場主體關鍵在幫中小企業渡過難關

“六保”之中的保市場主體,就是要儘快疏通企業發展在當前環境下遇到的“堵點”和“難點”,幫扶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對市場主體來說,自身也需要調整生產經營戰略,加強對市場環境變化的適應性。(保市場主體關鍵在幫中小企業渡過難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