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瓣紅心開一朵手足情深的倫理之花——讀聊齋之《張誠》

《張誠》是聊齋裡歌頌兄弟間手足情義的迴腸蕩氣之作。全文用情感、性格和情節三方面論述了至真至善至美的兄弟友悌之情,開了一朵人倫理想之花。

母親無良,張誠沒有跟著喪心張狂,繼母無德,張訥不恨反眷愛之,異父懦弱,張兄能容使一門團圓。《聊齋志異》中很多文章專門寫夫妻、父子、婆媳、妻妾及兄弟的感情糾葛和愛恨情仇,無不反映蒲松齡對當時社會家庭倫理道德的深刻認識和理想追求,企望懲勸世人,讓世道歸於純正有序。

相傳,蒲松齡兄弟失和,因兩個嫂嫂蠻橫,分家不公,蒲松齡只分到二十畝薄田,三間爛屋,終其一生都掙扎在貧困線上。或許這也是《張誠》文末,蒲松齡說他聽完張誠的故事後落了好幾次眼淚的原因吧。看到“十餘歲童子,斧薪助兄”,他感慨“王覽固再見乎!”最後蒲松齡又說:不知道後世還有像我這樣容易掉眼淚的人嗎?也算是感慨萬千了。

張誠三兄弟共同點是“孝友”,然後三人又不是一個模子形象,蒲松齡通過心理、動作和細節三種方法描寫出三兄弟不同的個性:三弟張誠衝動細膩“性孝友,不忍兄劬”,二哥張訥理智執著“後勿復燃,事洩累弟”,大哥張別駕成熟穩重“憐而撫之”“出資建閣,延師教弟”。張誠暗中餌兄,是不違母意;張訥暗中囑咐老師不準弟弟上山,是遮母惡德;張別駕說“天下豈有無父之人”堅持還鄉,是對父親懦弱的寬容。

《大學》裡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這正是儒家所提倡的“至善”理想境界。佛教傳到中國,為什麼我們中國人可以直接修“大乘”,這要歸功於儒家提倡的“孝道”,她是普天之下有良之人的善良本性。

現在有人看完《張誠》,說他們三兄弟是“愚孝”。他們不是愚孝,是對父母生養之恩的感激和應有的尊重。全篇的中心思想是“友”,以“孝”襯“友”是對美好人性的補充和豐滿,母親的惡德,父親的無能,使三兄弟的友愛之情有了表現的舞臺,是他們對父母的愛推出了圓滿的結局。可以說,只有在孝道的基礎上,才能開出燦爛的友愛花。如果完全不顧父母,只是追求兄弟友,那將是殘缺的,不圓滿的。最後“馬騰於槽,人喧於室,居然大家矣”,蒲松齡從容地道出了一個人們所期盼的圓滿結局。它是理想的,也滿足了人們善因必有善果的普遍心理。

《張誠》插圖題詩

手斧樵薪助玉昆,

履穿指破復何論。

天教神虎銜之去,

千戶歸來慶一門。

原來蒲老先生自認是喜哭之人,或悲憫或欣慰,得於內心,冷暖始知。

《張誠》文中典故“王覽爭鴆”、王祥“臥冰求鯉”。王覽和王祥雖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但兄弟之間卻情深義重,沒有間隙,最終感化了母親,使全家人和睦相處,有史記載他們的後人,九代都做官至公卿。有詩流傳:“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事無定理,只在人心善惡。唯有尚德、誠心才能化解人世間的恩怨紛爭。

有說史上最深兄弟情莫過於蘇軾蘇轍的。蘇軾名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現在很多人用來表男女相思,其實這是蘇軾懷念弟弟蘇轍時所寫。《水調歌頭》副標題兼導語上寫:丙辰中秋,歡歌達旦,大醉,作次篇,兼懷子由。子由就是蘇軾的弟弟蘇轍。蘇軾陷於“烏臺詩案”後,蘇轍上書請求辭去一切官職,為兄贖罪。蘇軾以為大限將至,在獄中寫千古名句“與君今生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給蘇轍。蘇軾贊蘇轍沉靜低調,蘇轍懷念哥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亦師亦友亦兄弟亦知己。”

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舊》顧名思義也是寫個弟弟蘇轍的。

人生到處知何以,

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爾留指爪,

鴻飛哪復計東西。

你看飛鴻印雪般短暫的人生,寥寥可數的手足血親,彼此應該加倍友愛包容些啊!

三瓣紅心開一朵手足情深的倫理之花——讀聊齋之《張誠》


三瓣紅心開一朵手足情深的倫理之花——讀聊齋之《張誠》


三瓣紅心開一朵手足情深的倫理之花——讀聊齋之《張誠》


三瓣紅心開一朵手足情深的倫理之花——讀聊齋之《張誠》


三瓣紅心開一朵手足情深的倫理之花——讀聊齋之《張誠》


三瓣紅心開一朵手足情深的倫理之花——讀聊齋之《張誠》


三瓣紅心開一朵手足情深的倫理之花——讀聊齋之《張誠》


三瓣紅心開一朵手足情深的倫理之花——讀聊齋之《張誠》


三瓣紅心開一朵手足情深的倫理之花——讀聊齋之《張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