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瓣红心开一朵手足情深的伦理之花——读聊斋之《张诚》

《张诚》是聊斋里歌颂兄弟间手足情义的回肠荡气之作。全文用情感、性格和情节三方面论述了至真至善至美的兄弟友悌之情,开了一朵人伦理想之花。

母亲无良,张诚没有跟着丧心张狂,继母无德,张讷不恨反眷爱之,异父懦弱,张兄能容使一门团圆。《聊斋志异》中很多文章专门写夫妻、父子、婆媳、妻妾及兄弟的感情纠葛和爱恨情仇,无不反映蒲松龄对当时社会家庭伦理道德的深刻认识和理想追求,企望惩劝世人,让世道归于纯正有序。

相传,蒲松龄兄弟失和,因两个嫂嫂蛮横,分家不公,蒲松龄只分到二十亩薄田,三间烂屋,终其一生都挣扎在贫困线上。或许这也是《张诚》文末,蒲松龄说他听完张诚的故事后落了好几次眼泪的原因吧。看到“十馀岁童子,斧薪助兄”,他感慨“王览固再见乎!”最后蒲松龄又说:不知道后世还有像我这样容易掉眼泪的人吗?也算是感慨万千了。

张诚三兄弟共同点是“孝友”,然后三人又不是一个模子形象,蒲松龄通过心理、动作和细节三种方法描写出三兄弟不同的个性:三弟张诚冲动细腻“性孝友,不忍兄劬”,二哥张讷理智执著“后勿复燃,事泄累弟”,大哥张别驾成熟稳重“怜而抚之”“出资建阁,延师教弟”。张诚暗中饵兄,是不违母意;张讷暗中嘱咐老师不准弟弟上山,是遮母恶德;张别驾说“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坚持还乡,是对父亲懦弱的宽容。

《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正是儒家所提倡的“至善”理想境界。佛教传到中国,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可以直接修“大乘”,这要归功于儒家提倡的“孝道”,她是普天之下有良之人的善良本性。

现在有人看完《张诚》,说他们三兄弟是“愚孝”。他们不是愚孝,是对父母生养之恩的感激和应有的尊重。全篇的中心思想是“友”,以“孝”衬“友”是对美好人性的补充和丰满,母亲的恶德,父亲的无能,使三兄弟的友爱之情有了表现的舞台,是他们对父母的爱推出了圆满的结局。可以说,只有在孝道的基础上,才能开出灿烂的友爱花。如果完全不顾父母,只是追求兄弟友,那将是残缺的,不圆满的。最后“马腾于槽,人喧于室,居然大家矣”,蒲松龄从容地道出了一个人们所期盼的圆满结局。它是理想的,也满足了人们善因必有善果的普遍心理。

《张诚》插图题诗

手斧樵薪助玉昆,

履穿指破复何论。

天教神虎衔之去,

千户归来庆一门。

原来蒲老先生自认是喜哭之人,或悲悯或欣慰,得于内心,冷暖始知。

《张诚》文中典故“王览争鸩”、王祥“卧冰求鲤”。王览和王祥虽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兄弟之间却情深义重,没有间隙,最终感化了母亲,使全家人和睦相处,有史记载他们的后人,九代都做官至公卿。有诗流传:“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事无定理,只在人心善恶。唯有尚德、诚心才能化解人世间的恩怨纷争。

有说史上最深兄弟情莫过于苏轼苏辙的。苏轼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现在很多人用来表男女相思,其实这是苏轼怀念弟弟苏辙时所写。《水调歌头》副标题兼导语上写:丙辰中秋,欢歌达旦,大醉,作次篇,兼怀子由。子由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苏轼陷于“乌台诗案”后,苏辙上书请求辞去一切官职,为兄赎罪。苏轼以为大限将至,在狱中写千古名句“与君今生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给苏辙。苏轼赞苏辙沉静低调,苏辙怀念哥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亦师亦友亦兄弟亦知己。”

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顾名思义也是写个弟弟苏辙的。

人生到处知何以,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尔留指爪,

鸿飞哪复计东西。

你看飞鸿印雪般短暂的人生,寥寥可数的手足血亲,彼此应该加倍友爱包容些啊!

三瓣红心开一朵手足情深的伦理之花——读聊斋之《张诚》


三瓣红心开一朵手足情深的伦理之花——读聊斋之《张诚》


三瓣红心开一朵手足情深的伦理之花——读聊斋之《张诚》


三瓣红心开一朵手足情深的伦理之花——读聊斋之《张诚》


三瓣红心开一朵手足情深的伦理之花——读聊斋之《张诚》


三瓣红心开一朵手足情深的伦理之花——读聊斋之《张诚》


三瓣红心开一朵手足情深的伦理之花——读聊斋之《张诚》


三瓣红心开一朵手足情深的伦理之花——读聊斋之《张诚》


三瓣红心开一朵手足情深的伦理之花——读聊斋之《张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