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哭了抱不抱,兩個實驗告訴你!做錯了,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

春節前我去看一位剛生了一胎的朋友,當時她的寶寶兩個多月,一開始自己躺在床上玩。

新生兒哭了抱不抱,兩個實驗告訴你!做錯了,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

突然寶寶哭了起來,但朋友並沒有去抱,任由孩子在那哭,我好奇地問她:“孩子哭了,為什麼不趕緊看看怎麼回事?”她很驚奇地看著我:“你都二胎了,還不知道為什麼嗎?寶寶別看這麼小,精著呢,每次一哭我們就去抱,一旦養成了習慣,不抱就不行,以後你會被累死。”孩子一直哭,我建議她趕緊去看看怎麼回事?朋友這才去查看寶寶,發現寶寶大便了。

新生兒哭了抱不抱,兩個實驗告訴你!做錯了,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

那真的如朋友所說的那樣“孩子哭不能立即抱”嗎?說實話,一胎的時候我也糾結過,擔心孩子養成抱的習慣,後來看了一些文章,瞭解了事情的原委,才解除了疑慮。

著名的“哭聲免疫法實驗”

1920年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者約翰·華生(John B. Watson)做了一個令人感覺非常殘忍的實驗。在實驗中,華生給9個月大的小阿爾伯特不斷提供雪白的小鼠、可愛的兔子、調皮的猴子等毛茸茸的物體,小阿爾伯特非常喜歡,玩了兩個月後,當小阿爾伯特一接觸小白鼠時,華生就會立刻用錘子敲打鐵棒,發出巨大的噪音,把小阿爾伯特嚇哭。

新生兒哭了抱不抱,兩個實驗告訴你!做錯了,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

之後,只要小阿爾伯特觸碰小白鼠,鐵錘敲擊聲就會響起。一個周後,華生已經不需要再敲打鐵棒或發出任何可怕的聲音,只要把小白鼠放到他面前,小阿爾伯特就會哇哇大哭著轉身。

新生兒哭了抱不抱,兩個實驗告訴你!做錯了,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

更殘忍的是,對毛絨物品的恐懼已經深深地固定在了小阿爾伯特的腦中,以至於他在實驗後開始害怕所有毛茸茸的物體。

作為華生的實驗對象,實驗結束後華生本該去除他的條件反射,不然滿世界上那麼多毛茸茸的東西,小阿爾伯特該如何生活下去?悲劇的是,華生找不到根治恐懼的方法。

新生兒哭了抱不抱,兩個實驗告訴你!做錯了,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

當人們重新回頭,去找這個嬰兒的時候,才發現他在6歲的時候,就已經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小阿爾伯特成為了實驗中犧牲的最小嬰兒。

然而這一實驗卻讓約翰·華生堅信:兒童是可以被訓練的,並由此提出了“嬰兒哭了不能抱”的哭聲免疫法。他們認為這樣父母養育才會更輕鬆,寶寶長大後也會更聽話。

新生兒哭了抱不抱,兩個實驗告訴你!做錯了,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

由於華生的“哭聲免疫法”效果確實顯著,又恰好契合了家長的偷懶心理,受到了家長們異常熱烈的追捧。

時至今日,依然有不少家長信奉“孩子哭,不能立即抱”的錯誤理念。就像我的這位朋友,每次經過“訓練”後,發現寶寶貌似更聽話了,還錯認為自己贏了。誰知這種看似贏了孩子,實際是害了孩子。

新生兒哭了抱不抱,兩個實驗告訴你!做錯了,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

那麼一哭就抱,真的會把孩子寵壞嗎?不抱又會發生什麼問題呢? 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個實驗。

另一著名的“恆河猴實驗”

一度被追捧的哭聲免疫法後來也受到了行業內的諸多質疑,在大概40年後,被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哈利·哈洛的“恆河猴實驗”推翻。

哈洛將剛出生的小猴放在籠子裡,發現這些小猴即使得到了充足的營養,但在裸露的鐵絲網籠地板上卻無法生存超過5天。

新生兒哭了抱不抱,兩個實驗告訴你!做錯了,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

於是,哈洛為猴子們設計了兩個“假媽媽”。一位是“絨布媽媽”,它溫暖、柔軟;另一位是用鐵絲網製成的“鐵絲媽媽”。這兩個媽媽的身體除了大小相同以外,其內部都裝有能提供熱量的溫暖燈泡。但不同的是,“鐵絲媽媽”的胸前會裝有一個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的裝置,而“絨布媽媽”則沒有。

在連續100多天的測試中,哈洛發現,小猴子們雖然會去“鐵絲媽媽”那裡獲得食物,但更願意和“絨布媽媽”待在一起。大部分的時間,小猴子們都依偎在“絨布媽媽”身上。

新生兒哭了抱不抱,兩個實驗告訴你!做錯了,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

當它們受到驚嚇時,也會立馬衝過去緊緊地抱著絨布媽媽,慢慢安靜下來。因為鐵絲媽媽雖然能夠從食物上餵養孩子,卻缺乏絨布媽媽對孩子柔軟安全的感覺。

通過這個實驗,也讓我們看到了母愛的本質:對寶寶來說,比起食物,他們更需要媽媽溫暖的撫摸和安慰。

哈洛也提出,媽媽的角色之一就在於能為感到恐懼和危險的嬰兒提供安全的避風港。

新生兒哭了抱不抱,兩個實驗告訴你!做錯了,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

因此,文章開頭我朋友的做法顯然違背了“媽媽”這個角色的主要功能,那就是給孩子接觸感和依戀感的心理支持。

新生兒最初的這種情感需求如果沒有得到滿足,對他以後的社交行為能力也會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擔憂母愛過度的“哭聲免疫法”實驗者約翰•華生,就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貫徹自己實驗得出來的理念,阻斷了孩子得到充足的“母愛”。而事實也證明了這種錯誤的理念,華生的3個孩子成年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他們多次試圖自殺,大兒子才30歲就自殺身亡。

新生兒哭了抱不抱,兩個實驗告訴你!做錯了,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

什麼是寶寶的社交行為?

首都兒童研究所生長髮育研究室研製的《0-6歲小兒神經、心理發育診斷量表》提到:

社交行為是指孩子對現實社會文化的個人反應。其行為模式也是由內在成長因素所決定的,有一定的發展程序。孩子大小便的控制是適應外界要求所形成的,但是最終能否控制,還得取決於神經功能的成熟程度。

社交行為主要指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

1、社會交往能力。如逗引時有反應,見人會笑,能認識親人,認生,懂得家長的面部表情等等。

2、生活自理能力。如開口表達個人要求,穿衣服時知道配合,會脫襪子,會穿鞋,會扣釦子和解釦子,會穿上衣等。

3、適應外界要求的能力。如會控制大小便,有簡單的是非觀念,見食物興奮,能自己吃餅乾等等。

4、懂得社會常識。蠕動的常見物和人的名稱,會說常見物的用途,懂得桌子等用具是用什麼材料做的,認識各種顏色等等。

根據《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第4版)》:在0-6個月,寶寶的基本情緒逐漸變成清晰而組織良好的信號。社交微笑出現在6-10周,大小出現在3-4個月。愉悅感增強了親子之間的聯繫,二者都可反映並促進身體和認知的發展。

新生兒哭了抱不抱,兩個實驗告訴你!做錯了,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

因此本文主要從社會交往能力方面,給出0-6個月寶寶的社會交往發育特徵及引導建議。

1月齡

此時寶寶大多時間睡覺,但也會對大人的反應有所感覺。最初幾周,新生兒在吃飽喝足後以及快速眼動睡眠階段往往會微笑,溫柔的觸摸和溫柔的聲音會使嬰兒微笑。

家長如何做?

1、學會和小寶寶互動:家長應細心觀察寶寶的哭聲,設法理解寶寶哭的原因,給予適當處理。媽媽還應注意寶寶的面部表情,如皺眉、微笑等,以便更好地理解他們。

媽媽對寶寶需求的敏感性將大大有利於嬰兒智能的發育。

2、積極回應寶寶的哭聲:在寶寶哭鬧時家長可用說話、用手按撫他的身體、握住雙手或者抱起來等方式進行安慰,教寶寶慢慢感受大人的安慰,懂得等待大人滿足他的需求。

比如,寶寶餓了,哭著要吃奶,你可以邊準備邊和他說話,如“寶貝等等哈,媽媽在給你準備呢。”反覆多次後,寶寶就會慢慢學會“暫時不哭,等待成人滿足他的要求”。

這就是最初條件反射的建立,也是寶寶學習的方式。

新生兒哭了抱不抱,兩個實驗告訴你!做錯了,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

2月齡

對成人的逗玩有時會笑,能通過嗅覺、聽覺和視覺逐漸認識母親,表現為母親抱時,少哭,比較安靜。

在第1個月末,嬰兒對那些活動的、引人注意的有趣景象微笑,例如突然略過眼簾的明亮物體

。在6-10周,人的面孔引起的嬰兒的笑稱為社交微笑(Sroufe&Water,1976)。微笑的這些變化與嬰兒的知覺發展,尤其是對人臉圖像的敏感性提高是同步的。

家長如何做?

給予寶寶積極的情感關注:家長除了對寶寶生活上的關心之外,也要與嬰兒有情感的交流,比如:用親切的語調與嬰兒說話,用慈愛的目光注視他,並引起他的注視。

在嬰兒安靜覺醒時或有發音等活動時要抱一抱嬰兒,以示關懷和鼓勵,不要等嬰兒啼哭時才去抱她。

注意觀察嬰兒不同情況下的哭聲,逐漸地瞭解他,以便正確滿足他的需求。

有關對嬰兒情緒發展的研究表明,如果母親對孩子的哭或其他信號如交流性表情、發聲和動作經常忽視,就會使嬰兒對撫育人的信任感產生懷疑,形成焦慮的人格。這種焦慮型的孩子表現為缺乏同情心和內疚感,不能照顧別人,缺乏感情反應、社會成熟性晚,學習能力差。

相反,如果撫育人對嬰兒的哭或其他信號經常表示關注,並做出反應,那麼,就能使孩子發展成安全型的依戀情感。這類孩子往往富有探索精神,具有獨立性、社會性發展好、智力發展正常的特點。

新生兒哭了抱不抱,兩個實驗告訴你!做錯了,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

3月齡

知道喜歡或不喜歡了。飢餓和疼痛時大聲哭啼,飽足和舒適時則手舞足蹈,盡情撒歡。

家長如何做?

1、強化嬰兒的笑:3個月的嬰兒對成人的逗引開始有了反應,會回應甜蜜的微笑,這是最早的社會性微笑,是泛化的,也是嬰兒與人交流、得到親人喜愛的一種手段。

家長要經常逗引嬰兒笑,對他的笑給予回應和鼓勵,使他保持愉快的情緒,並強化寶寶這種愉悅的交流方式。

2、教寶寶學會認爸爸和媽媽,培養親子感情:有人可能會有疑問“3個月的寶寶能學會認識爸爸媽媽嗎?”研究證明是可能的。

2-3個月,嬰兒開始注意圖形模式的內部結構。這時他們非常喜歡看正常人的面孔,而不喜歡那些五官顛倒的臉譜。

3個月的嬰兒經過出生以來積累的接觸人的面孔的經驗,形成了開始模糊而後逐漸清晰的面孔表象。

從3-4個月到5-6個月,隨著對面孔辨認的細緻程度的增強,伴隨對成人的語聲、氣味、環境等的熟悉程度的增強,嬰兒對經常接近他們的成人顯示出偏愛,在不同人之間會有所選擇,並對陌生人顯示驚厥和迴避反應。

父母抱寶寶時,要和他的眼睛互相注視,用溫柔慈祥的聲調和寶寶說話,如“寶寶,我是媽媽!”也可以將寶寶抱起來,用手指著爸爸,讓他看著爸爸,並說“看,那是爸爸。”

因為這時嬰兒的視覺焦距調節能力仍然很差,所以父母的臉應和寶寶距離近些,約20釐米。4個月以後,嬰兒的視覺能力增強,和成人相近了,稍遠也能看得清楚了。

經過反覆強化,不僅可以增強嬰兒的辨認能力,更是在歡快的情緒中培養了親子感情,傳遞著父母和嬰兒之間真摯的愛。

新生兒哭了抱不抱,兩個實驗告訴你!做錯了,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

4月齡

向母親伸手要抱,在成人逗引時能笑出聲音,也就是會出現大笑,大笑反映了比微笑更快的信息加工過程。這個階段的嬰兒會對讓人吃驚的事情大笑,例如安靜的躲貓貓遊戲(Sroufe&Wunsch 1972)。

家長如何做?

1、對寶寶做不同的表情反應: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反應,是人的一種心理活動,它的外在表現就是表情。

家長在和嬰兒玩耍時要有意識地對他做出不同的面部表情,如笑、怒、淡漠等,訓練嬰兒分辨這些面部表情,家長可以在做不同表情時告訴寶寶不同表情的含義,使他逐漸學會對不同的表情有不同的反應,並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感受。

新生兒哭了抱不抱,兩個實驗告訴你!做錯了,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

2、玩大笑遊戲:比如媽媽假裝去抓寶寶,開玩笑地說“我要抓住你”或者親嬰兒的肚子,都會引起寶寶大笑,還可以玩“躲貓貓”遊戲,不僅是很好的親子活動,還可以促進嬰兒認知的發展,有利於體格的生長。

新生兒哭了抱不抱,兩個實驗告訴你!做錯了,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

3、找朋友,發展交往能力:

多抱嬰兒去戶外活動,接觸孩子。如果寶寶在笑,表示他願意接近其他小朋友,可以嘗試引導他和小朋友握握手。如果寶寶躲在家長懷中,表示他不願意或者不適應,家長千萬不要勉強寶寶,只讓他在一旁觀看即可。

此外,在戶外活動中讓寶寶多和周圍成人接觸,習慣和更多不同的人交往。

新生兒哭了抱不抱,兩個實驗告訴你!做錯了,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

5月齡

開始認人,能認識媽媽,能辨認出媽媽的聲音,聽見媽媽的聲音表示高興併發出聲音,當父母離開時會轉動頭和眼尋找,對周圍的人持選擇態度,知道認生,不喜歡生人抱。

家長如何做?

1、照鏡子游戲:鏡子是孩子在嬰兒時期的一個重要學習工具。鏡子可以使嬰兒第一次看見自己,儘管他還不能認識自己,他會把鏡中的自己當作是另一個人來與之微笑、玩耍。

鏡子還可使他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五官,此時家長可教嬰兒認識眼睛、鼻子、嘴巴等。這一年齡段的嬰兒不一定能指對,家長只需指著這些器官反覆對嬰兒說,使他初步瞭解這些概念。

新生兒哭了抱不抱,兩個實驗告訴你!做錯了,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

2、認人:孩子認人是個逐漸發展的過程。3個月的嬰兒見到成人的面孔,在他的腦中已形成清晰的影像。這時任何人面對他笑和說話時,他都會報以微笑。

但是在晚上哭的時候,只有媽媽抱起來才能立即停止哭鬧,而別人抱則不能停止哭鬧。這是因為寶寶已經熟悉了媽媽的聲音和氣味,他開始認識了媽媽。

新生兒哭了抱不抱,兩個實驗告訴你!做錯了,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

到5-6個月時,隨著對面孔辨認的細緻程度的增加,他對媽媽更加偏愛,而對陌生人顯出警覺和迴避反應,這就是認人了。認人代表孩子的感知、辨別和記憶力提高了,這是嬰兒社會性的重大發展。

此時,家長應該有意識讓他和成人交往,認識更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先教他認識家庭成員和稱呼,如認識媽媽、爸爸和奶奶等。

新生兒哭了抱不抱,兩個實驗告訴你!做錯了,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

可以很自然地結合日常活動來訓練,如奶奶來了,可指給寶寶看,並叫著他的名字:“xx,奶奶呢?”“奶奶抱!”媽媽給他餵奶時可以說:“來,找媽媽。”爸爸出門上班時,家長可以拿著他的小手拜拜手,說:“xx,說“爸爸再見”。”平時還可以訓練他認找“爸爸”、“爺爺”等小遊戲,逐漸擴大範圍。

外出看見阿姨、小哥哥小姐姐時可以指給他看或拿著他的小手向他們招一招。經過訓練,雖然嬰兒尚不能用語言稱呼,但可使他逐漸辨認自己的家人。

6個月

開始能理解成人對她說話的態度,並開始感受愉快或不愉快的感情,要東西,拿不到就哭,對陌生人表現出驚奇、不快,把身體轉向親人。與熟人交往時,會經常微笑和大笑。

家長如何做?

1、當寶寶用哭聲求助時:

當寶寶用哭聲求助時,伸出你的手,寶寶會倍感溫馨。但如何伸手又是一門藝術,孩子的個性和能力也許就會悄然而變。

也許是在寶寶6個月的某一天,媽媽發現寶寶趴在床上,努力去抓前面的玩具。但是他不會爬,夠不到。這時寶寶看見了媽媽,他開始哭,想求得媽媽的幫助。

此時如果媽媽直接把玩具拿給他,下一次孩子一定還會這樣求助,會放棄為拿到玩具去做努力。這樣孩子不僅失去了學習爬行的好機會,而且也會失去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機會,以後遇事容易依賴他人的幫助,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容易哭鬧。

新生兒哭了抱不抱,兩個實驗告訴你!做錯了,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

如果母親這時過去用手掌輕輕頂著孩子的小腳丫往前推一下,不僅同樣滿足了孩子的要求,而且還可以使他的身體和心理都得到了鍛鍊,他會為拿到玩具不斷練習學習爬行,逐漸習慣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目的,體會到自己本領的不斷增強,從而培養自信心。

新生兒哭了抱不抱,兩個實驗告訴你!做錯了,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

2、給寶寶接觸更多人的機會:

嬰兒經過了對人的泛化認識後,逐漸有了分化的認識,開始出現怯生的表現,這是嬰兒的進步。

繼續多給嬰兒接觸人的機會,觀察他對熟人、生人的不同反應,教會他對熟人用微笑或發音來打招呼,對生人學會逐漸適應。父母要讓嬰兒多與人友好交往,逐漸增加熟悉的人數,減輕他怯生反應的強度。

新生兒哭了抱不抱,兩個實驗告訴你!做錯了,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

幫助訓練孩子社會交往能力時,需要注意什麼?

1、父母切忌對孩子的哭聲報以冷漠或不耐煩的態度:孩子還很小,有很多困難是他們不能克服的。在孩子感到飢餓、疼痛、孤立、懼怕的時候,父母應該給予充分的關懷和愛護,讓他感到溫暖、安全和幸福,對最初的依戀安全感建立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嬰兒沒有機會與養育者建立情感聯結將會怎樣?

精神分析學家列內.斯皮茨在一系列研究中觀察了在教養機構長大的兒童,這些兒童在3-12個月間被遺棄。在孤兒院裡,8個嬰兒一個房間,由一個護士看護。不久,他們的體重減輕,並回避周圍的環境。如果嬰兒認識的養育者不能代替嬰兒的母親,嬰兒的抑鬱就會很快變嚴重。

這些孩子到了兒童期和青少年期,會出現較多的情感和社交問題。因此,研究表明,完全正常的發展取決於最初幾年與養育者建立親密關係。

新生兒哭了抱不抱,兩個實驗告訴你!做錯了,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

2、在引導寶寶和陌生人學會交往的過程中,不強迫:孩子見生人如果有害怕的情緒,應讓他逐漸和陌生人接近,不要讓他一開始就單獨和陌生人一起,而且要接納孩子的這種情緒,不要在乎別人的看法。

記得我兒子六個多月回老家時,在封閉的房間內一下子見了很多人,他“嚇”得大哭起來,我嬸嬸說:你看這孩子怎麼還這麼怯生呢。言語中透漏著我把孩子帶得這麼不容易親近。而我卻很開心他這種變化,因為我一直以為他對人的反應很遲鈍。看到他這種反應後,我就特別注意,先讓他和家裡人熟悉起來,再讓家人去抱,而不是直接交給他們,哪怕孩子哭也不管。

新生兒哭了抱不抱,兩個實驗告訴你!做錯了,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

3、 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不盲目、不焦慮:尤其是對於一胎家庭,“一胎照書養”的理念容易造成父母照本宣科,一旦發現孩子與書中描述的情況發生偏差,父母尤其是媽媽們就開始焦慮不堪,疑神疑鬼。比如“別人家的孩子4個月會認人了,我家寶寶6個月似乎還不認識媽媽。”

花開有時,孩子的發育也是存在個體差異的,評估孩子的發育是否正常,絕不是根據單一的一方面進行判斷,而是需要專業的醫生經過全方位的評估才可以得出結論。

新生兒哭了抱不抱,兩個實驗告訴你!做錯了,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

關於認人,我家兩個孩子差別非常大,大寶在不到4個月的時候就認識我了,並且非常依賴,導致我休完產假剛上班那段時間都無法安心,而和同事們聊天發現大多孩子並沒有這種太依戀的情況發生,後來生了二寶,二寶在家和家人互動還可以,但出門根本“目中無人”,面無表情,而認識我也是在7個多月以後才出現的。

新生兒哭了抱不抱,兩個實驗告訴你!做錯了,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

據我的經驗,這和孩子本身的性格有著非常大的關係,我家大寶性格活潑,善於交際,所以4個多月時就顯現出了“見到陌生人,手舞足蹈”,過早認人的情況。而二寶性格偏內向,所以對人方面不是很敏感,社會交往能力稍微偏晚、甚至偏弱一些,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

有研究表明,內向和外向性格並不存在好壞,關鍵是孩子能得到家人尤其是父母足夠的情感支持和無條件的愛。這才是決定他以後是否有能力擁有幸福的原因之一。

寫在最後:

寶寶最初的情感建立直接影響著以後的社會交往能力,所以切不要因為寶寶小,不懂且不需要情感而忽略孩子的需求。

當然,每個孩子不一樣,切忌照本宣科,家長應該做的就是及時回應孩子、給出相應的心理支持,給孩子機會鍛鍊。

有時只需要“默默耕耘,靜等開花”就足夠了。

倆娃媽媽,家有兒女各一枚,曾任職行業內知名中法合資公司,現全職媽媽,重視孩子成長和教育,並踐行育兒即育己的理念,努力提升自己,和孩子們一起成長。歡迎關注@陪兩小隻蝸牛去散步,共同成長和進步。

主要參考資料:《0-3歲兒童最佳的人生開端》 鮑秀蘭等著

相關文章鏈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