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防治,我们共同行动!

癌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工作压力的增大而不断增加。

4月15日-21日是第26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增强癌症防治意识和能力,打造健康支持性环境。

遗传基因检测判断罹患肿瘤风险

肿瘤是一种老年病,然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就得了肿瘤。可能是先天遗传了某个缺陷基因,就是常说的遗传性肿瘤突变基因。现在你可以通过做一个基因检测来判断自己是否具有罹患遗传性肿瘤的风险。

癌症防治,我们共同行动!

1.什么是肿瘤遗传基因检测

肿瘤遗传基因检测是能够通过采集受检者2ml唾液样本或抽取5ml静脉血,提取其中的DNA,利用高通量基因测序,即可判断受检者是否携带遗传性肿瘤相关的致病基因突变。癌症就是一种基因病,绝大多数肿瘤是环境与遗传因素(基因)相互作用所致。其中,先天性的致病基因具有家族聚集性,有害突变基因遗传给后代的概率为50%,且患癌风险将极大升高。遗传性肿瘤(生下来就携带某个缺陷基因而导致的肿瘤)大约占到全部肿瘤病例的5~10%,环境因素导致的肿瘤占90~95%。如好莱坞女星兼导演安吉丽娜·朱莉通过基因检测到携带肿瘤遗传易感基因BRCA1突变,因此,朱莉主动接受了双乳和卵巢的切除手术,尽可能降低患癌风险。

2.肿瘤遗传基因检测的适用人群

肿瘤患者;家族里同时出现多个患有肿瘤的病人;遗传性肿瘤一般发病年龄较小(小于50岁);特殊情况,男性患乳腺癌;同时有多个原发性肿瘤;患有某些慢性病人群(如:胰腺炎、乳腺增生等)。

3.遗传性肿瘤筛查基因检测临床意义

基因检测技术在肿瘤诊断领域的应用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由于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美国结肠癌发病率下降了90%,乳腺癌的可治愈率达到96%以上,卵巢癌5年生存率提高了80%-90%,肝癌死亡率降低37%。同时也可用来指导治疗和评估肿瘤遗传易患性。

总之,癌症和遗传确确实实存在关联。因而,我们建议通过早期检测、定期体检等方式,学会科学防癌,积极应对癌症的发生。

活检及消融术巧治内脏肿瘤

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癌症生存率的关键。

平时体检一旦发现身体有肿块,尤其当肿块发生在肺部、肝脏、胰腺等实体脏器的时候,一定要尽快明确诊断。特别是需要鉴别肿块是良性还是恶性的时候,往往建议患者进行病理活检,防止耽误病情和治疗时机。CT或B超引导下经皮肺、肝、胰腺等实体肿瘤穿刺活检术具有定位精确、检出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采用局部麻醉,操作相对简单,明显减少了患者的痛苦。精确引导下的穿刺活检术使用跟头发直径差不多的穿刺针,避免了反复穿刺带来的损伤,肿瘤种植转移的风险大大降低。对恶性肿瘤来说,其病理分类、分型,甚至基因检测是否有突变,都是疾病诊疗过程中的首要问题,病理诊断结果直接决定了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及疗效,成为疾病诊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

癌症防治,我们共同行动!

近年来,我国肿瘤发病率逐年升高,许多恶性肿瘤患者因各种原因失去获得手术根治的机会(如肺癌、肝癌等发现时大多已是晚期)。随着影像引导技术的迅速发展,肿瘤微创介入治疗发展迅速。微波消融技术作为肿瘤微创治疗方法,己逐渐成为肿瘤科治的常用手段之一。

具体方法是在CT或B超引导下,利用穿刺针经皮到达肿瘤靶区部位,利用微波加热方法使肿瘤凝固坏死,达到烧死“肿瘤”组织的目的。因其是对肿瘤瘤体直接产生摧毁作用,故更易达到类似外科手术的根治性效果。可单独施行,也可与化疗、放疗、介入或手术疗法结合;对于较大的肿瘤,可双刀并用一次原位灭活。正所谓:不开刀、不吃药也能把肿瘤治。而且近来有研究发现,许多肿瘤患者在接受微波消融治疗以后,癌症复发率比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还要低一些。原因是在于消融灭活的抗原在体内保留着,它的释放刺激肌体产生了针对这个肿瘤的抗体,调动了肌体的免疫反应。

癌症防治,我们共同行动!

活检及消融术巧治内脏肿瘤,让肿瘤不再可怕。

肿瘤患者出现发热怎么办

肿瘤病人免疫力降低,容易发生各种合并症,在疫情的特殊时期,一旦感染新冠病毒肺炎,可能会比正常人治疗更困难。因此不少肿瘤患者诚惶诚恐,尤其是出现发热的病人更是着急。但其实发热是恶性肿瘤本身和治疗中比较常见的情况,发热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该进行综合分析,尽早排除新冠病毒肺炎,及时接受常规的抗肿瘤治疗。肿瘤患者发热主要有癌性发热和感染性发热。

1. 癌性发热

癌性发热在晚期癌症患者中较常见,是指癌症患者出现的直接与癌症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和患者在肿瘤发展过程中因治疗而引起的发热。直接与癌症相关的发热与以下因素有关:恶性肿瘤生长迅速,组织相对缺血缺氧而坏死;恶性肿瘤细胞本身可能释放抗原物质引起免疫反应而发热;某些肿瘤细胞能分泌一些活性物质,都可引起发热。

癌性发热也包括癌症治疗相关的发热,如放化疗可使敏感肿瘤细胞死亡,引起肿瘤细胞大量破坏,释放致热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导致机体发热。此外一些免疫治疗药物如干扰素、白介素Ⅱ、肿瘤坏死因子也是发热因子。癌性发热一般给予对症处理即可。

2. 感染引起发热

感染性发热由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疟原虫等侵入机体所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还是慢性、局限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其发病机制是由于病原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其毒素作用于白细胞而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从而引起发热。肿瘤患者各类感染较为常见,需及时给予抗感染治疗。

癌症防治,我们共同行动!

目前全球流行的新冠肺炎是特殊类型的病毒感染。肿瘤患者要排除不是新冠肺炎发热,必须先排除没有流行病学史,再看有无典型的出临床表现:有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两者结合分析,排除是否是新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热。

肿瘤患者还需自我调整心态,因疫情暂停了一段时间治疗,一般对肿瘤的全程治疗影响不大。肿瘤患者及家属在特殊时期要做好防护,疫情平稳后积极治疗肿瘤也不迟!


作者:沈赞 王家辉 蒋林兰 曹军 林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