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防治,我們共同行動!

癌症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其發病率和死亡率隨著環境汙染、人口老齡化、工作壓力的增大而不斷增加。

4月15日-21日是第26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週,增強癌症防治意識和能力,打造健康支持性環境。

遺傳基因檢測判斷罹患腫瘤風險

腫瘤是一種老年病,然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就得了腫瘤。可能是先天遺傳了某個缺陷基因,就是常說的遺傳性腫瘤突變基因。現在你可以通過做一個基因檢測來判斷自己是否具有罹患遺傳性腫瘤的風險。

癌症防治,我們共同行動!

1.什麼是腫瘤遺傳基因檢測

腫瘤遺傳基因檢測是能夠通過採集受檢者2ml唾液樣本或抽取5ml靜脈血,提取其中的DNA,利用高通量基因測序,即可判斷受檢者是否攜帶遺傳性腫瘤相關的致病基因突變。癌症就是一種基因病,絕大多數腫瘤是環境與遺傳因素(基因)相互作用所致。其中,先天性的致病基因具有家族聚集性,有害突變基因遺傳給後代的概率為50%,且患癌風險將極大升高。遺傳性腫瘤(生下來就攜帶某個缺陷基因而導致的腫瘤)大約佔到全部腫瘤病例的5~10%,環境因素導致的腫瘤佔90~95%。如好萊塢女星兼導演安吉麗娜·朱莉通過基因檢測到攜帶腫瘤遺傳易感基因BRCA1突變,因此,朱莉主動接受了雙乳和卵巢的切除手術,儘可能降低患癌風險。

2.腫瘤遺傳基因檢測的適用人群

腫瘤患者;家族裡同時出現多個患有腫瘤的病人;遺傳性腫瘤一般發病年齡較小(小於50歲);特殊情況,男性患乳腺癌;同時有多個原發性腫瘤;患有某些慢性病人群(如:胰腺炎、乳腺增生等)。

3.遺傳性腫瘤篩查基因檢測臨床意義

基因檢測技術在腫瘤診斷領域的應用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生存。由於基因檢測技術的應用,美國結腸癌發病率下降了90%,乳腺癌的可治癒率達到96%以上,卵巢癌5年生存率提高了80%-90%,肝癌死亡率降低37%。同時也可用來指導治療和評估腫瘤遺傳易患性。

總之,癌症和遺傳確確實實存在關聯。因而,我們建議通過早期檢測、定期體檢等方式,學會科學防癌,積極應對癌症的發生。

活檢及消融術巧治內臟腫瘤

早診斷早治療是提高癌症生存率的關鍵。

平時體檢一旦發現身體有腫塊,尤其當腫塊發生在肺部、肝臟、胰腺等實體臟器的時候,一定要儘快明確診斷。特別是需要鑑別腫塊是良性還是惡性的時候,往往建議患者進行病理活檢,防止耽誤病情和治療時機。CT或B超引導下經皮肺、肝、胰腺等實體腫瘤穿刺活檢術具有定位精確、檢出率高、併發症少等優點,採用局部麻醉,操作相對簡單,明顯減少了患者的痛苦。精確引導下的穿刺活檢術使用跟頭髮直徑差不多的穿刺針,避免了反覆穿刺帶來的損傷,腫瘤種植轉移的風險大大降低。對惡性腫瘤來說,其病理分類、分型,甚至基因檢測是否有突變,都是疾病診療過程中的首要問題,病理診斷結果直接決定了抗腫瘤藥物的使用及療效,成為疾病診療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

癌症防治,我們共同行動!

近年來,我國腫瘤發病率逐年升高,許多惡性腫瘤患者因各種原因失去獲得手術根治的機會(如肺癌、肝癌等發現時大多已是晚期)。隨著影像引導技術的迅速發展,腫瘤微創介入治療發展迅速。微波消融技術作為腫瘤微創治療方法,己逐漸成為腫瘤科治的常用手段之一。

具體方法是在CT或B超引導下,利用穿刺針經皮到達腫瘤靶區部位,利用微波加熱方法使腫瘤凝固壞死,達到燒死“腫瘤”組織的目的。因其是對腫瘤瘤體直接產生摧毀作用,故更易達到類似外科手術的根治性效果。可單獨施行,也可與化療、放療、介入或手術療法結合;對於較大的腫瘤,可雙刀並用一次原位滅活。正所謂:不開刀、不吃藥也能把腫瘤治。而且近來有研究發現,許多腫瘤患者在接受微波消融治療以後,癌症複發率比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還要低一些。原因是在於消融滅活的抗原在體內保留著,它的釋放刺激肌體產生了針對這個腫瘤的抗體,調動了肌體的免疫反應。

癌症防治,我們共同行動!

活檢及消融術巧治內臟腫瘤,讓腫瘤不再可怕。

腫瘤患者出現發熱怎麼辦

腫瘤病人免疫力降低,容易發生各種合併症,在疫情的特殊時期,一旦感染新冠病毒肺炎,可能會比正常人治療更困難。因此不少腫瘤患者誠惶誠恐,尤其是出現發熱的病人更是著急。但其實發熱是惡性腫瘤本身和治療中比較常見的情況,發熱原因是多方面的,應該進行綜合分析,儘早排除新冠病毒肺炎,及時接受常規的抗腫瘤治療。腫瘤患者發熱主要有癌性發熱和感染性發熱。

1. 癌性發熱

癌性發熱在晚期癌症患者中較常見,是指癌症患者出現的直接與癌症有關的非感染性發熱和患者在腫瘤發展過程中因治療而引起的發熱。直接與癌症相關的發熱與以下因素有關:惡性腫瘤生長迅速,組織相對缺血缺氧而壞死;惡性腫瘤細胞本身可能釋放抗原物質引起免疫反應而發熱;某些腫瘤細胞能分泌一些活性物質,都可引起發熱。

癌性發熱也包括癌症治療相關的發熱,如放化療可使敏感腫瘤細胞死亡,引起腫瘤細胞大量破壞,釋放致熱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TNF),導致機體發熱。此外一些免疫治療藥物如干擾素、白介素Ⅱ、腫瘤壞死因子也是發熱因子。癌性發熱一般給予對症處理即可。

2. 感染引起發熱

感染性發熱由各種病原體,如細菌、病毒、真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瘧原蟲等侵入機體所引起的感染,不論是急性還是慢性、侷限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現發熱。其發病機制是由於病原微生物的代謝產物或其毒素作用於白細胞而產生並釋放內源性致熱源,通過血-腦屏障直接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使體溫調定點上移,從而引起發熱。腫瘤患者各類感染較為常見,需及時給予抗感染治療。

癌症防治,我們共同行動!

目前全球流行的新冠肺炎是特殊類型的病毒感染。腫瘤患者要排除不是新冠肺炎發熱,必須先排除沒有流行病學史,再看有無典型的出臨床表現:有發熱和/或呼吸道症狀;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影像學特徵;發病早期白細胞總數正常或降低,淋巴細胞計數減少。兩者結合分析,排除是否是新冠狀病毒肺炎的發熱。

腫瘤患者還需自我調整心態,因疫情暫停了一段時間治療,一般對腫瘤的全程治療影響不大。腫瘤患者及家屬在特殊時期要做好防護,疫情平穩後積極治療腫瘤也不遲!


作者:沈贊 王家輝 蔣林蘭 曹軍 林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