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健康成長,要“動靜結合”:有愛的行動,能閉住嘴、放開手


讓孩子健康成長,要“動靜結合”:有愛的行動,能閉住嘴、放開手


養育孩子不是容易事

隨著嬰兒慢慢長大,父母喜悅之餘也會增加煩惱,那就是嬰孩長大總是伴隨著問題。

從小到感冒發燒折騰人,大到擔心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發育落後等,總之養育孩子的過程有著無盡辛苦,無盡煩惱。

你若沒有覺察到,一定是有人替你做了這些,你很有福氣落得清淨。遺憾的是,你失去了一次密切親子關係機會,待到孩子長大也就難有多少回味。

尹建莉老師有篇長文“自閉症大爆發背後的真相”,雖然是在談自閉症過度宣傳以及混亂治療現狀,提出她的觀點:“通過促進家長教養方式的改善,還孩子一個正常的成長環境。”

這卻引發一個至關重要的思考:我們該如何做,才會更有益於孩子成長?

可以說,直接影響孩子一生髮展的是父母的養育方式,好的養育方式會使孩子避免出現身心問題,有些看似麻煩的問題也會自然度過麻煩期,而那些問題孩子會由於父母不恰當養育方式加重問題。

讓孩子健康成長,要“動靜結合”:有愛的行動,能閉住嘴、放開手


孩子需要身體接觸安慰

做父母的確需要智慧,養育孩子則是父母增長智慧的絕佳契機。

首先了解一個心理學研究結論:接觸安慰學說。

接觸安慰是指嬰孩一出生就依附家長,除了要獲得食物生存,更根本的是原因與身體接觸有關。

哈羅教授的恆河猴實驗證實了這點,研究結果表明:

“小猴子會對那些能提供接觸安慰的“母親”產生依附,並喜歡這樣母親。


接觸安慰就是從身體接觸中獲得刺激和放心。母親提供的接觸安慰對於嬰兒的正常社會發展至關重要。”

為此,家長要堅決做到的是“愛的行動”。

對於嬰孩時期的照料,尤其三歲前的孩子,無以復加的細微關心是最重要的,農村人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很有道理。

三歲前的孩子需要感情鏈接,需要安全感,需要擁抱微笑對話玩耍,促進心靈滋潤,這些已被接觸安慰依附理論等很多研究證明。

讓孩子健康成長,要“動靜結合”:有愛的行動,能閉住嘴、放開手


孩子需要愛的心靈滋養

歷史上羅馬尼亞為了增加出生嬰兒數量,要求每對夫妻至少生育四胎,很多家庭無力撫養,造成了許多孩子成為了棄嬰,被送進了國家舉辦的養育院。

可是後來這些孩子長大後,心理問題非常多,大都沒有成為合格公民。後來調查發現,這些人在嬰孩時候,育嬰院缺少人手照料,幾乎沒有人際交流,導致身心問題重重。

曾讀過一本感人的真實故事《馬背上的男孩》,一位英國父親面對自己患有自閉症的孩子,不放棄,關懷備至陪伴。偶爾發現孩子與馬可以接近,緩解症狀發作,決定全家出發到蒙古草原,在旅途中促進症狀好轉,同時找到傳說中的古老狩獵野鹿的部落,來醫治孩子的病情。

書中描寫旅途中的悲歡交加,一次次的應對挑戰,心力交瘁又抖擻精神的陪伴孩子康復,用大自然的力量,激發孩子本能的對生命的愛。

愛孩子,不是說說就可以,需要行動。即便開始行動,也是一次次的挑戰,充滿了挫折與疲憊。

讓孩子健康成長,要“動靜結合”:有愛的行動,能閉住嘴、放開手


問題孩子後面有愛的匱乏

尹建莉老師的文章說出過度診斷的現實問題,坦誠一個發人深思的真相,很多孩子看似嚴重行為問題的背後,其實就是愛的匱乏。

父母之愛的嚴重匱乏,或者不恰當對待孩子,過於嚴格要求,使得生機勃勃孩子變得病懨懨,心理問題軀體化,不予以及時糾正最終會成為無法挽回的嘆息。

有朋友用自己孩子事情說明親子關係與孩子嚴重症狀的密切聯繫,問題孩子後面是家庭愛的缺失。

她說自己女兒3歲時被懷疑阿斯伯格孤獨症,後來明白是那時候的自己不快樂,而且對孩子太嚴苛。6歲時嚴重腹痛誤診為闌尾炎,把闌尾切了還是持續腹痛,差點又把膽切除,輾轉求醫最後診斷為過敏性全身變態反應。

作為母親一夜之間額頭出現白髮,在病床邊哭著問女兒,是不是又學舞蹈又學圍棋太累了,女兒懂事的說,“媽媽不是希望我學讓我堅持嗎?我不希望媽媽不開心。”

所以每一個問題孩子背後都有個問題媽媽,每一種疾病背後都有一個隱藏的表達,如果僅僅是急於把病治好,而忽略背後的訴求會很受傷。

有專家講述一個小女孩病例,最開始因為闌尾炎做了手術,後來反覆的腹痛,考慮腸黏連。先後就診上海所有大醫院。之後又做了幾次手術,還是不緩解,最後考慮了心理因素,給予心理治療後治癒。

記得,只有在孩子需要時候,你的付出才最有價值,千萬不要等時間過去,孩子不需要時候你才姍姍而至。孩子的成長不會等著你的。

讓孩子健康成長,要“動靜結合”:有愛的行動,能閉住嘴、放開手


相信孩子有成長潛能

家長除了在“愛的行動”方面做好功課,還要注意“無為而治”的關愛方式。

如果說孩子三歲前一定要無微不至的照料,愛的具體細微行動絕不可以偷懶,特別提醒這種愛除了提供物質需要,更要重視接觸安慰,滿足孩子社會交流情感需要。

但是,三歲之後的孩子,就要注意適當做到“無為而治”關愛孩子。

孩子三歲左右進入第一逆反期,開始嘗試獨立自主,有了自我意識,逐漸發展出自尊自信概念。適當減少干涉,保持冷靜,有益於孩子成長,這方面,我自己有很多體驗。

在孩子小的時候,出現過不少讓我們頭疼麻煩的事情。嬰兒時期他媽媽呵護細緻入微體貼全面,現在看來奠定了後來良好成長的基礎。

不過幼兒園時候,很長一段時間出現眨眼睛情況,我們都很著急,開始總是提醒,呵斥,制止,可是幾乎沒有效果,沒有辦法消除。後來諮詢經驗家長,以及育兒專家,給的答案大都是別在意,引導孩子轉移注意力,做其他事情會改善的。

這不是容易做到的,明明看著滿是揪心,卻要不去幹涉,閉嘴更痛苦。

好在過了不久,不特意去關注,孩子眨眼問題也就自然消失了。

現在反思,眨眼真的是心理問題外在化,心理緊張原因導致,消失也是心理放鬆結果。孩子原本在學校幼兒園上學,都是熟悉老師,後來孩子奶奶來照看,考慮到去學校幼兒園穿過馬路不放心,剛好有個部隊幼兒園對外招生,費用雖高的多,不過據說硬件好,老師好,關鍵不用過馬路,接送很放心。

後來證明這不是好決策,屬於想當然拍腦袋決定。多花了學費不說,主要是有個老師態度不敢恭維,似乎對孩子挑剔很多,這與孩子眨眼或多或少有很大關係。後來換了和藹可親老師,孩子經常被誇獎,這些問題也就消失了。

讓孩子健康成長,要“動靜結合”:有愛的行動,能閉住嘴、放開手


尊重孩子不同成長類型

另一個實際例子則是孩子尿床麻煩,尋醫問藥,四處打聽,甚至小心翼翼去做了腦部CT,以排除生理器質性問題,也有過一段艱難面對時期。後來看到當地日報刊登尋找尿床兒童優惠治療活動,一度差點心動,最後還是堅持不過多關注。現在看來,估計也與心理問題有關係,起碼大人不在意這事情,孩子心理壓力消失了,促進了問題的解決。

不去有意關注,無為而無不為,也是愛的一種方式,甚至更困難。

想起孩子深夜發高燒,打的趕去醫院掛吊瓶,家長心急火燎,醫生不急不躁,當時甚感憤怒,事後也想明白了,醫生見怪不怪,知道發燒是免不了的事,已經來治療了,就按部就班吧。過分著急關注,有何益處呢,反而會忙中出錯,況且孩子感覺到的話,只會把家長的著急情緒化作他自己的恐懼不安。

等到孩子開始上學,估計大部分家長揪心的事情會是學習與成績,這也是無法避免的現實。

這裡也有一個研究結論。

針對學習類型研究,發現成人有三種應對學習模式:視覺型、聽覺型、動覺型,顧名思義對應相同學習類型,相應學習效率最高也最適應。與此類似,孩子學習類型也類似這三種,為此解釋了孩子有的喜歡聽講,有的喜歡看書,有的喜歡愛動玩耍著學習。

花朵花苞,次第開放。學習快慢不是智商原因,更多與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方式有關。

這也提醒家長,面對孩子學習成績不夠理想時候,最差的反應就是著急上火指責呵斥,最佳的方式就是發現適合孩子的學習類型,有能力來幫助孩子,不僅僅是批評不愛看書、不認真聽講、調皮愛動坐不住。

讓孩子健康成長,要“動靜結合”:有愛的行動,能閉住嘴、放開手


小結

你能幫助孩子的,不是發洩著急情緒,而是靜下來,解決孩子遇到的問題,讓孩子感到未來充滿希望,樂意與你分享交流,構建良好親子關係,促進生活學習積極向上。

無為而治,其實就是當孩子遇到挫折,家長努力保持冷靜,對於那些孩子必不可少的挫折挑戰,要相信孩子可以克服,孩子有潛能跨越。

對於家長來說,首先要有“愛的行動”,還要能適時做到“閉住嘴、放開手”,要能夠“動靜結合”,既能夠無微不至關心,也能放手信任獨立。

家長想做到上面這些教育目的,需要細緻入微心情,為此,一起閱讀繪本不失為好辦法。特別推薦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這是家長陪伴孩子一起讀的書,非常有益促進親子關係。

4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讀書日”,現在搞優惠活動,原價150元,現在只要60元,歡迎點擊下面鏈接選購。

讓孩子健康成長,要“動靜結合”:有愛的行動,能閉住嘴、放開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