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千年的慶陽雕塑

慶陽古老的傳統雕塑有泥塑、石雕、磚瓦雕刻與木雕、麵塑等。其中泥塑、石雕及磚瓦雕刻歷史最久,特點顯著。

傳承千年的慶陽雕塑

遠在周、秦、漢時期,就有石雕及泥塑藝術。石雕作品主要有虎、狗、熊、牛、羊等動物,今散見於民間,群眾稱之為“瑞獸”,分為鎮莊獸、鎮墓獸、拴娃獸、拴畜獸、送病獸、壓山獸、屋脊獸等。其次還有鍾馗、雞嘴雷神等人物石雕像。民間以為它(他)們有驅妖、祛邪、避災、保佑之功用。泥塑藝術多表現在以泥塑為基礎的各類陶製品方面。據大量出土的缽、罐、碗、鬲、壺、瓶等陪葬物品證明,約在公元前5000至3000年的仰韶文化時期,慶陽的泥塑藝術就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傳承千年的慶陽雕塑

北魏時,禮佛之風興起,促使民間雕塑藝術日益繁榮。慶陽著名的北石窟寺、保全寺、蓮花寺等禮佛之地刻有各種群體佛像、力士、供養人及飛天、歌伎浮雕。唐宋時期,佛教達到鼎盛時期,雕刻佛像之風更盛。

民國晚期,泥玩具深受民間歡迎。種類有小泥人、公雞、兔子、狗娃等。西峰人王玉田以捏泥狗娃見長,其造型別致,配色得當,叫聲響亮。鎮原縣中原人傅高科,18歲拜涇川人代安邦為師,開始泥塑生涯。其獅子、猴子、鶯、鴿等作品逗人喜愛,在鎮原、涇川、平涼一帶農村頗有影響,多件作品被地區群眾藝術館收藏。西峰人徐天堂及弟子齊全興,在民間亦較知名。

傳承千年的慶陽雕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民間雕塑有了新內涵,一些雕塑藝人創作了不少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新作品。西峰區溫泉鎮農民何佔鏊的泥塑作品先後在省內外報刊發表。《人民畫報》《甘肅日報》《人民日報》對其新作品都作過介紹。1960年,他出席了全國文教衛生“群英會”,受到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宋慶齡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此後,還為環縣、華池、慶陽、合水、鎮原等縣烈士陵園刻塑浮雕數十幅。慶陽的雕塑藝人還有合水的曹步坤、趙國棟,寧縣的夏興業,鎮原的孫志仁、郭世俊、劉振國,慶城的郭曉鍾等。

慶陽·小崆峒|陽春三月迎飛雪

原標題:《慶陽雕塑|生活中的千古傳承》

備註:目的及版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目的只為信息共享宣傳甘肅,並無其他目的;如有異議,請聯繫處理,其他平臺轉載請註明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