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鞋、炒裙子、炒盲盒,真能發家致富?

前階段網上有個熱搜曾有這麼一個調侃不同年齡段的人的投機段子:70後炒房,80後炒股,90後炒幣,00後炒鞋。

炒鞋、炒裙子、炒盲盒,真能發家致富?

看不懂的年輕人,看得懂的經濟學。

炒鞋、炒盲盒、炒裙子,比炒房更危險的試探。

無論是炒鞋,還是炒盲盒和炒裙子,它其實是一代人的風險偏好,是一代人的時代印記。從風險的角度來說,它是一個擊鼓傳花的遊戲,有著比炒房更大的風險。

為什麼?因為當鼓聲停止時,你以為會有人來接盤,但是潮水褪去,資本退出時,你以為的接盤俠會出現時,殊不知,你才是最後的一個接盤俠。普通人的信息原本就是不對稱的,等輪到你時,賺錢的效應早已消失,僅留下一地雞毛。

其實,無論是炒什麼,在每個時代都是存在的,前有炒鬱金香,炒板藍根,後有炒鞋,炒幣。這在根本上反應的是人性對於財富的渴望與追求,一夜暴富,短期財富自由讓人趨之若鶩。但是,我們應該明白,縱然商品有價有市,但是,商品的價格終歸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最終會迴歸理性,投機行為,風險終究是存在的。

炒賣裙子、鞋子和盲盒為什麼會火起來?

究其原因主要是入門門檻不高,這些商品本身的價格都是平常人可以摸得到。但是,這些鞋子,盲盒,衣服等本身是不具備金融屬性的,之所以能推動價格的上漲,無非是有這一類的玩家願意出資購買,但相比於龐大的人群基數,這類玩家畢竟還是少數。當商品被炒至價格暴漲至失控的時候,該物品已經脫離使用屬性了,這樣子的結果也導致真正的使用者退出。當市場供求機制被打亂時,商品的價格也到了該跌的時候了。

先前的炒房,炒幣的歷史也足以證明,逐利是一直存在的,當越來越多的參與者加入時,泡沫也會越來越大,那麼離破的那一天也是越近了。人的記憶總是短暫的,在利益面前慘痛的歷史也經常忘卻。在短期利益的誘惑下往往心存僥倖、盲目跟風。

炒房已然退卻,那麼時下流行的“炒鞋”、“炒盲盒”、“炒裙子”風真的能發家致富嗎?

如果說,房子的暴漲是有人口作為支撐,有政策進行刺激,有資本進行推動。那麼鞋,盲盒設置是洛麗塔的需求則完全可以說是實實在在的人為控制。比如鞋子,裙子做成限量款,都是廠商通過調節供求關係以及資本炒作來推動,這樣子極易控制該商品的市場價格。這與早期溫州炒房團的做法無出其二。所以,無論是無論炒作什麼,其運行的根本邏輯就沒有變過。

實際上,許多炒作者心裡心知肚明,自己的行為與賭博無異,但是在利益的驅使下,無一不為之瘋狂。總以為自己比別人聰明,在這風口上,自己也能憑藉自己的智慧快進快出,賺個一筆。在一場場泡沫狂歡中,每個人都希望別人是“韭菜”,都希望自己是勝利者。殊不知,越是有這樣子的心理,越會是成為被收割的對象。有一句俚語就這麼說過:“好比打牌,如果你在玩了一陣子後還看不出這場牌局裡的凱子是誰,那麼這個凱子肯定就是你。”

房子是用來住的,衣服,鞋子是用來穿的,再多的其他標籤和附加,都改變不了這種東西的本質。價格上漲,價值並不會跟隨其上漲。在去嘗試之前,就該謹記這個問題。要不然,你炒著炒著,自己就被場外的高手煎得外焦裡嫩。

“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讓其瘋狂。”每一種投機的背後,都是同樣的一個心理。遠離投機,踏踏實實才是平常人的正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