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天時就能達到《黃帝內經》所說的“天人相應”境界嗎?

《靈樞·邪客》曰:“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莖、垂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以抱人形。天有陰陽,人有夫妻。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節。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膕。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 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草營,人有毫毛。天有晝夜,人有臥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有小節。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蜠肉。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

從上面的相互對應關係可以看出,人體的形態結構與天地萬物幾乎存在著一種按比例縮小的相似關係,人體的結構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相對應的東西,天地是種自然的幻化, 而自然與人卻存在一種同構的血親關係,在養生上理所當然就要有一種順應自然之心。道理很簡單,因為“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對於自然、順應,又該如何做呢?總起來說,就是人稟天地之氣,首先就應該掌握天地的四時變化規律,從而調和自身的成長。期間,順則自然界的一切都會成為生命的泉源,逆則虛實不通,病情無察,自然就會體驗病來如山倒之感覺,這也就是很多人經常都自我感覺良好,一些小病經常都不放在眼裡,其結果是健康總在那些他們認為的“小病”裡上演陰溝裡翻船的鬧劇。

順應天時就能達到《黃帝內經》所說的“天人相應”境界嗎?

這裡,根據側重點的不同,從細分的角度對順應自然作一個解剖。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陰陽消長、因時而異和因地制宜。

一、陰陽消長

人體五臟的功能活動與自然界的陰陽消長變化相互通應,息息相關。《素問·金匱真言論》說:“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生於冬,病在腎,俞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藏;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肢。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洩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痺厥。故冬不按蹺,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脅,長夏不病洞洩寒中,秋不病風瘧, 冬不病痺厥,飧洩而開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此平人脈法也。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即認為,東風生於春季,病變就會發生在肝經,而表現在頸項。南風生於夏季,病變常發生在心經,而會在胸脅有所表現。西風生於秋季,病變常會發生在肺經,而表現在肩背。北風生於冬季,病變常會發生在腎經,而表現在腰股。中央屬於土,病變經常會出沒於脾經,而表現在脊背。所以說

,春季作病,病症往往會集中在頭部;而夏季作病,則病症多在心臟;秋季作病的話,則病症多在肩背;冬季為病的話,病往往表現在四肢。

順應天時就能達到《黃帝內經》所說的“天人相應”境界嗎?

由此不難看出來,精在人身,如樹之根本,只有在冬季善於保養精氣,春天才不容易染上溫病。夏天做好了疏洩的工作,該出汗就出汗,到了秋天才不會有風瘧產生。這裡說的就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隨著早晨、中午、黃昏等的時間轉化,陰陽的消長在其中得到了轉化。自然是如此,人也一樣。

就人體而言,外為陽內為陰,背部為陽,腹部為陰;就臟腑而言,肝、心、肺、脾、腎為陰,而膽、胃、大腸、小腸、三焦和膀胱都屬於陽。而春冬之病多發生在陰,夏秋生病多發生在陽。自然和人體就有了一個對接,要治病防病心中就有數了。

二、因時而異

順應日月之節律來養生,是順應自然養生的又一重要內容。《靈樞·歲露論》雲;“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致,毛髮堅,腠理郄,煙垢著。當是之時,雖遇賊風,其入淺不深。至其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縱,腠理開,毛髮殘,焦理薄,煙垢落。當是之時,遇賊風,則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人體經絡氣血的循行、思維、情志以及體力等與日月的變化有一種照應的關係,月滿則人體表現為正,即思維敏捷、情志安定,體力也充沛且氣血殷實;反之則反應遲鈍, 不適宜安排較為艱鉅的工作, 而且需要增加睡眠時間或安排一些輕鬆的旅遊等活動。

順應天時就能達到《黃帝內經》所說的“天人相應”境界嗎?

循日月的規律是如此,就是在一天之內也相類似。隨著太陽的東昇西落,晝夜的節律對生活的影響也就表現出來了。《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故陽氣者, 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人體陽氣隨著太陽在不同時段的位置變化而不斷調整著自己的位置和狀態,白晝的時候分佈活躍在體表,而晚上則收斂在內臟。如果陽氣在外不能頤養,或者內斂於裡不能閉藏,則會出現病態。所以掌握了陽氣晝夜的運行規律,才能不至於招致病痛。

三、因地制宜

瞭解所處的當下環境是個什麼樣,對於養生之道也就會有所調整。其實,人體內部也能做出自適應調整,這一點人們在很多時候已經有所運用,平常人們所說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就是這個道理。流行病學可以看出:因地域環境的不同,川蜀地區溼熱性疾病相對較多,東北地區風溼關節病較多,沿海地區胃腸道不適更多些,我上學的那個城市有大早上喝牛羊肉湯的習慣,還得加上一大勺鹽,所以當地的心腦血管疾病很高發。《素問·五常政大論》說:“西北之氣散而寒之,東南之氣收而溫之,所謂同病異治也。”這段話非常明確地指出了我國不同地區的氣候差異對於人體養生和治病也應有所區別的道理。

順應天時就能達到《黃帝內經》所說的“天人相應”境界嗎?

總之,日月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人與自然服從著同一規律——“ 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所以,人的生理、病因、病機、壽天等都與自然節律密切相關。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藥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