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對針刺的原則有哪些論述?

針刺原則就是臨床上指導正確施用針刺的綱領,在《黃帝內經》中對針刺的原則有大量的論述,其中主要的論述如下:

一、明確辨證

針刺是《內經》中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但能否正確運用針刺,首先在於能否有一個正確的辨證。《內經》中雖然沒有明確提出“辨證”一詞,但在經文的敘述中卻反覆強調。如《靈樞·官能》說:“用針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裡,血氣多少,行之逆順,出入之合,謀伐有過。”為了確保辨證的正確,《內經》中的不同篇章提出了許多診查方法。辨證主要是為了弄明白疾病的陰陽、寒熱、表裡、虛實、氣血的多少及疾病所涉及的臟腑、經絡、病位,並據此確定針刺治療的取穴、針具的選擇、針刺的深淺、留針與否及時間的長短、針刺手法等。可見,《內經》中強調辨證當是能否正確針刺的前提條件。

《黃帝內經》中對針刺的原則有哪些論述?

二、法天則地

這是天人相參思想的具體體現。在當時背景下,古人認為人生活於自然界中,與自然界中的萬物一樣,要隨著自然界的變化而變化。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人體氣血陰陽也要隨著消長。因此,針刺時應掌握自然界變化對人體的影響,並根據自然界的變化來決定針刺治療的一些具體措施。如《素問·八正神明論》曰:“用針之服,必有法則焉……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基於此原則,在《內經》中出現了根據不同時間進行針刺的理論。

關於按時針刺的理論,在《黃帝內經》中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據月之盈虧變化來決定針刺的具體措施。如《素問·八正神明論》曰:“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二是據四時來決定針刺的具體措施。即根據四時季節的不同而選擇腧穴,針刺深淺亦不同。根據一年中有五時和四時兩種說法,又可以分為以四季立論和五季立論兩類。古人是從不同針刺要求的角度來說明按時針刺的重要性。實際上,這也是“因時制宜”思想在針灸應用中的具體體現。《內經》時期的按時針刺理論,應是後世子午流注針法等按時針刺方法的濫觴。

《黃帝內經》中對針刺的原則有哪些論述?

三、補虛瀉實

這是《內經》中運用針刺治病的重要原則。在《黃帝內經》的許多篇章中,都有對針刺虛實補瀉的論述,而且這是《內經》針刺原則中強調最多的。《靈樞·經脈》“盛則瀉之,虛則補之”和《靈樞·根結》“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是《內經》中針刺補瀉的一般總則。這是基於病情虛實的基礎上遵循的一種針刺原則。至於具體的補瀉原則,則根據虛實所涉及的內容不同而不同。如《靈樞·終始》“人迎一盛,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是據陰陽的盛虛而定補瀉原則。《素問·調經論》“血有餘,則瀉其盛經出其血,不足,則視其虛經,內針其脈中,久留而視,脈大,疾出其針,無令血洩”,“氣有餘則瀉其經隧,無傷其經……不足則補其經隧,無出其氣”,則是據氣血虛實而確定補瀉原則。不管是陰陽虛實補瀉原則,還是氣血虛實補瀉原則,均要根據具體情況決定補瀉先後。

《黃帝內經》中基本上遵循“先補虛,後瀉實”的原則。《內經》中虛實補瀉原則的應用,不但要以病情虛實為前提,而且還要根據患者的自身狀況,即《靈樞·通天》所說的“古之善用針艾者,視人五態乃治之,盛者瀉之,虛者補之”。

《黃帝內經》中對針刺的原則有哪些論述?

四、因人制宜

即針刺治療時要視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從《黃帝內經》對這一原則的論述中可以明確地看出來,古人對該原則也非常重視。這一原則在《內經》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據患者的體質決定針刺施治的具體措施,二是據患者性情不同決定相應的針刺措施。應該說,《內經》遵循因人而異的指導思想,始終是針刺的基本原則之一。

五、因地制宜

即根據地域特點而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法。這也是《黃帝內經》中針刺遵循的原則之一。《素問·異法方宜論》論述的就是東西南北中五個不同地域所需要的不同治療方法或工具。如“北方者……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髒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又如“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跗,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痺,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亦從南方來”。由《黃帝內經》的論述可以理解,由於地理環境、生活習俗及氣候等方面的差異,人體的生理、病理狀態等有所區別。因此,在治療時應選用不同的治療方法或治療工具。

《黃帝內經》中對針刺的原則有哪些論述?

實際上,《內經》中關於針刺的使用原則問題在當時已經較為成熟,《靈樞·禁服》“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則先刺而後灸之,代則取血絡而後調之,陷下則徒灸之”,則說明了不適宜針刺治療的疾病,可用灸法來治療,在以前寫過的文章“針刺的宜忌”中也有更詳細的介紹。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藥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