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讀《黃帝內經》之133:能辨別陰陽十二經者,可知病之所生

《黃帝內經》一起讀第133天,一起繼續哦……今天是論述十二經標本所在及六腑氣街的——

《靈樞 衛氣篇》

通讀《黃帝內經》之133:能辨別陰陽十二經者,可知病之所生

原文:黃帝曰:五臟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氣內幹五臟,而外絡肢節。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陰陽相隨,外內相貫,如環之無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窮之。然其分別陰陽,皆有標本虛實所離之處。能別陰陽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候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氣街者,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能知虛石之堅軟者,知補瀉之所在。能知六經標本者,可以無惑於天下。

  歧伯曰:博哉聖帝之論!臣請盡意悉言之。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標在兩絡命門。命門者,目也。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間,標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下上三寸中,標在背腧與舌下兩脈也。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標在背腧也。足陽明之本,在厲兌,標在人迎頰挾頏顙也。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標在背腧與舌本也。

  手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後,標在命門之上一寸也。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眥也。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別陽,標在顏下合鉗上也。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標在腋內動也。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標在背腧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標在腋下下三寸也。

凡候此者,下虛則厥,下盛則熱;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故石者絕而止之,虛者引而起之。

請言氣街: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故氣在頭者,止之於腦。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腧。氣在腹者,止之背腧,與衝脈於臍左右之動脈者。氣在脛者,止之於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針,必先按而在久應於手,乃刺而予之。所治者,頭痛眩僕,腹痛中滿暴脹,及有新積。痛可移者,易已也;積不痛,難已也。

通讀《黃帝內經》之133:能辨別陰陽十二經者,可知病之所生

翻譯如下:

黃帝說:人的五臟,是內藏精、神、魂、魄的。六腑,是受納飲食水谷並且轉化、輸送的,所產生的水谷精微之氣向內灌注到五臟,向外散佈到四肢關節。水谷精微之氣中,浮出脈外、不循行於經脈之氣是衛氣;循行於經脈之中、精專而柔和之氣是營氣。營氣屬陰,衛氣屬陽,陰陽和諧,衛氣在脈外,營氣在脈中,內外相互貫通,就像圓環一樣沒有起始沒有終止,悠遠無極,環流不休,誰又能窮盡其中的情況呢。然而,營氣衛氣陰陽不同,也都有各自的標(所出之處)本(所起之處)、虛實和所至所不至之處。能夠判別陰陽屬性、十二經的標本,也就可以知曉疾病是如何發生的。能診候出營氣衛氣的虛實所在部位,也就可以獲知病變位置的高低。通曉六腑之氣運行會聚的通道,就能知曉散解鬱結的邪氣,讓氣血調和並循各自門戶依序而行的方法。能夠掌握脈象的堅與軟,就能知道補法、瀉法在何時施行。能夠懂得六經脈氣所起、所出之處,面對天下眾多的疾病也就沒有困惑了。

岐伯說:如此廣博的理論只有聖明之帝王才會有。請讓我盡我所知講一講標本之道。足太陽膀胱經脈氣所起之處,在足跟以上五寸之處,所出之處在命門,也就是雙目內眥的睛明穴,命門,就是眼睛。足少陽膽經脈氣所起之處,在竅陰穴,所出之處在窗籠的前面(聽宮穴),窗籠,就是耳廓。足少陰腎經脈氣所起之處,在足內踝下一寸(照海穴)和足內踝上兩寸(復溜穴),所出之處在其背俞(腎俞穴)和舌下的廉泉穴。足厥陰肝經脈氣所起之處,在行間穴上五寸處(中封穴),所出之處在其背俞(肝俞穴)。足陽明胃經脈氣所起之處,在厲兌穴,所出之處在人迎穴,人迎穴在面頰下挾喉嚨兩側之處。足太陰脾經脈氣所起之處,在中封穴前面上四寸的位置,所出之處在其背俞(脾俞穴)和舌根處。

手太陽小腸經脈氣所起之處在手外踝的後面(養老穴),所出之處在命門(眼睛)之上一寸處。手少陽三焦經脈氣所起之處在手小指和無名指之間上二寸的位置,所出之處在耳廓後上方(角孫穴)和外眼角下方之處。手陽明大腸經脈氣所出之處,在肘骨之處(曲池穴),向上到達別陽(臂臑穴),所出之處在前額之下合於鉗耳之處(頭維穴)。手太陰肺經脈氣所起之處,在寸口(太淵穴),所出之處在腋下脈動處。手少陰心經脈氣所起之處,在掌後的銳骨頂端,所出之處在其背俞(心俞穴)。手厥陰心包經脈氣所出之處,在前臂掌側兩筋之間、腕上二寸處(內關穴),所出之處在腋下三寸處(天池穴)。

通讀《黃帝內經》之133:能辨別陰陽十二經者,可知病之所生

診查經脈之類的疾病,經脈之本部脈氣虛虧就會出現厥證,脈氣亢盛則會出現熱證;經脈的標部脈氣虧虛會發生暈眩,脈氣亢盛則會出現熱痛。所以,氣盛堅實的病證應阻斷並抑制實邪的發展,氣虛不足的病證要引導並勃發其正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