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读《黄帝内经》之133:能辨别阴阳十二经者,可知病之所生

《黄帝内经》一起读第133天,一起继续哦……今天是论述十二经标本所在及六腑气街的——

《灵枢 卫气篇》

通读《黄帝内经》之133:能辨别阴阳十二经者,可知病之所生

原文: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干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穷之。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能知虚石之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歧伯曰:博哉圣帝之论!臣请尽意悉言之。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腧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腧也。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与舌本也。

  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腧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

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石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

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

通读《黄帝内经》之133:能辨别阴阳十二经者,可知病之所生

翻译如下:

黄帝说:人的五脏,是内藏精、神、魂、魄的。六腑,是受纳饮食水谷并且转化、输送的,所产生的水谷精微之气向内灌注到五脏,向外散布到四肢关节。水谷精微之气中,浮出脉外、不循行于经脉之气是卫气;循行于经脉之中、精专而柔和之气是营气。营气属阴,卫气属阳,阴阳和谐,卫气在脉外,营气在脉中,内外相互贯通,就像圆环一样没有起始没有终止,悠远无极,环流不休,谁又能穷尽其中的情况呢。然而,营气卫气阴阳不同,也都有各自的标(所出之处)本(所起之处)、虚实和所至所不至之处。能够判别阴阳属性、十二经的标本,也就可以知晓疾病是如何发生的。能诊候出营气卫气的虚实所在部位,也就可以获知病变位置的高低。通晓六腑之气运行会聚的通道,就能知晓散解郁结的邪气,让气血调和并循各自门户依序而行的方法。能够掌握脉象的坚与软,就能知道补法、泻法在何时施行。能够懂得六经脉气所起、所出之处,面对天下众多的疾病也就没有困惑了。

岐伯说:如此广博的理论只有圣明之帝王才会有。请让我尽我所知讲一讲标本之道。足太阳膀胱经脉气所起之处,在足跟以上五寸之处,所出之处在命门,也就是双目内眦的睛明穴,命门,就是眼睛。足少阳胆经脉气所起之处,在窍阴穴,所出之处在窗笼的前面(听宫穴),窗笼,就是耳廓。足少阴肾经脉气所起之处,在足内踝下一寸(照海穴)和足内踝上两寸(复溜穴),所出之处在其背俞(肾俞穴)和舌下的廉泉穴。足厥阴肝经脉气所起之处,在行间穴上五寸处(中封穴),所出之处在其背俞(肝俞穴)。足阳明胃经脉气所起之处,在厉兑穴,所出之处在人迎穴,人迎穴在面颊下挟喉咙两侧之处。足太阴脾经脉气所起之处,在中封穴前面上四寸的位置,所出之处在其背俞(脾俞穴)和舌根处。

手太阳小肠经脉气所起之处在手外踝的后面(养老穴),所出之处在命门(眼睛)之上一寸处。手少阳三焦经脉气所起之处在手小指和无名指之间上二寸的位置,所出之处在耳廓后上方(角孙穴)和外眼角下方之处。手阳明大肠经脉气所出之处,在肘骨之处(曲池穴),向上到达别阳(臂臑穴),所出之处在前额之下合于钳耳之处(头维穴)。手太阴肺经脉气所起之处,在寸口(太渊穴),所出之处在腋下脉动处。手少阴心经脉气所起之处,在掌后的锐骨顶端,所出之处在其背俞(心俞穴)。手厥阴心包经脉气所出之处,在前臂掌侧两筋之间、腕上二寸处(内关穴),所出之处在腋下三寸处(天池穴)。

通读《黄帝内经》之133:能辨别阴阳十二经者,可知病之所生

诊查经脉之类的疾病,经脉之本部脉气虚亏就会出现厥证,脉气亢盛则会出现热证;经脉的标部脉气亏虚会发生晕眩,脉气亢盛则会出现热痛。所以,气盛坚实的病证应阻断并抑制实邪的发展,气虚不足的病证要引导并勃发其正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