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簡史》:人類的進步,動物的悲哀

《未來簡史》是尤瓦爾·赫拉利繼《人類簡史》後的第二部作品,本書主要圍繞智人的未來展開猜想,從人類的舊議題到新議題,作者用獨特的見解給我們帶來不同維度的思考材料,讓讀者可以順接作者的思維,對人類展開更多的想象。

人類世

科學家將地球所處的各個歷史階段,區分為不同的“世”。

而我們如今所處的“世”,是“人類世”。

那麼“世”到底是怎樣劃分出來的呢?為什麼現在是“人類世”?

所謂世,其實也可稱之為時代,我們如今正處於人類的時代,因為人類在過去的幾萬年間,成為了全球生態發生變化的唯一最重要因素。

這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現象。

以往能夠導致全球生態發生變化的因素,通常都是自然力量,比如氣候變化、板塊運動或者小行星撞擊等等。

《未來簡史》:人類的進步,動物的悲哀

小行星撞地球

而人類,作為在地球上生活的物種,卻以一己之力讓世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人類打破了不同生態區之間的屏障,讓不同地域的生物進行交流融合,將地球變成單一生態系統,甚至未來還可能使用智能設計取代自然選擇,將生命帶入無機領域。

這等改變世界的成就,甚至超越了6500萬年前那顆毀滅恐龍的小行星,因為小行星隻影響了生物進化的軌跡,並未改變基本的生物法則。

可見,如今被稱為“人類世”,真的一點也不過分。

而且人類世不是最近才出現的。

早在幾萬年前,智人祖先走出東非,走向各個大陸的時候,就已經可以稱為人類世了。

因為人類每踏足一片大陸,都會令當地的生態發生變化,不僅食物鏈會重新改寫,連動植物的種類也會大幅減少。

而導致這一切發生的罪魁禍首,還只是最原始的人類,那個還沒學會種植小麥,甚至還沒有金屬工具的人類。

《未來簡史》:人類的進步,動物的悲哀

智人

雖然我們的智人祖先導致了很多大型動物的死亡甚至滅絕,但這絕不是處心積慮的結果。

因為當時人類的數量與動物相比非常少,所以人類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獵殺動物的行為有多麼嚴重,更想不到它們會因此而絕跡。

而且動物的滅絕過程一般持續幾個世紀,而人類的壽命只有區區幾十年,所以在人類觀感上,這其實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

時間就這樣流過一代又一代人,最後還沒等人類反應過來,動物就已經消失了。

以猛獁象為例,這類大型動物一般數量比較少,繁殖速度也很慢。一群猛獁象大概只有幾十頭,而每年也大概只有兩頭猛獁象出生。

所以人類即使每年只獵殺兩三頭猛獁象,也足以令猛獁象的死亡率高於出生率,幾代人的時間就足以讓猛獁象消失了。

《未來簡史》:人類的進步,動物的悲哀

猛獁象

如今僅存的大型動物種類和數量都已經和以往很不一樣了,現在超過90%的大型動物都是人類和家畜。

而家畜的大量爆發,又和農業社會以及宗教有著緊密的關係。

農業交易

自然界的關係,在有神論還沒出來以前,還是處於一個眾生平等的狀態。

從目前的考古證據看,最早人類信奉的可能是泛靈論,即相信世間一切生命皆有靈,所以那時人類想要從自然界裡獲取資源,會先跟它們交流。

比如人類在樹林裡採集的時候遇到老虎,可能會跟老虎說:“我們同住在這片森林裡,我採點東西回去,我不會傷害你的。”

在現代人眼中,這種事情簡直不可思議。

動物通常被我們認為是低一等的生物。我們之所以會這樣覺得,是因為我們現存最古老的文化傳統,是在採集狩獵時代結束幾千年後才出現的。

而在這幾千年的時間裡,有神論的出現,徹底改變了自然界中人與動物的地位。

有神論認為,世界是由一小群神或唯一的神所控制的神權政治,而並非萬物皆靈。

《未來簡史》:人類的進步,動物的悲哀

耶穌及眾神

有神論將世界進行了重新描繪,以往泛靈的世界,是一出精彩紛呈的大戲,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主角。而多神的世界,則把主角的聚光燈打在了神和人的身上,其他生靈只能淪為陪襯。

有神論不僅賦予了神的神格,還把人類的地位拔高,甚至也一同賦予了神格。

《聖經》中洪水故事裡有這麼一幕:

挪亞一出方舟,就“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拿各類潔淨的牲畜、飛鳥,獻在壇上為燔祭。耶和華聞那馨香之氣,就心裡說:我不再因人的緣故詛咒地”。

這場洪水突出了人的優越性以及動物的毫無價值。

挪亞雖然奉命保護生態系統,但也只是為了保護人和神的共同利益,而其他非人類生物也只是作為人類的利益而存在。

要突出人類的特別,並和其他生物區分開,這個責任落到了諸神和教會身上。

基督教認為,人類之所以特別,是因為上帝只給了人類永恆的靈魂。而他們可以自由支配其他生物,則因為這是造物主給他們的權力。

《未來簡史》:人類的進步,動物的悲哀

牧羊人與羊

神的角色不僅要突出人類的優越,還要調解人類與自然界的關係。

以往人類要從自然界獲取資源,需要自己跟自然界中的生靈溝通,但自從有神論出現,人類則只需要跟神溝通就可以了。

諸神承諾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但人類也需要作出回報,比如將收穫的農產品貢獻一部分給神。

《未來簡史》:人類的進步,動物的悲哀

祭祀

這就是農業交易的本質,也是人類可以心安理得剝削其他生物的原因。

雖然這種做法對動物似乎過於無情,但其實也有一些宗教對動物存在友善的想法。比如“佛教”和“印度教”。

雖然每個宗教關於動物都有各自不同的說法,但無論存在多大的差異,他們始終有一樣相同之處就是,都認為有一種自然的階層結構,賦予人類控制和使用其他動物的權力,但前提是人類需要遵守一定的限制。

在農業社會生活的人類,因為習慣了這種畜牧的日子,所以也順其自然地覺得這是上天的安排。

農業交易雖然對人和神有好處,但是,動物在這個過程中自始至終保持沉默,也沒有人關心它們的意見。

到底它們是快樂還是痛苦?幸福還是悲哀?

無人可知。

動物的需求

人類開始農耕生活後,動物的生活也發生了變化,一種全新的生命形式出現了。

這種生命形式就是家畜。

《未來簡史》:人類的進步,動物的悲哀

家畜

對於整個物種來說,能夠成為家畜的動物無疑是成功的。但從個體上看,成為家畜的動物其實日子過得並不比它們的祖先幸福,也許還要再痛苦一些。

可能你會有疑問,成為家畜,生命安全得到保障,物種也得以繁衍生息,這不是很好的事情嗎,為什麼還不幸福?

乍一看,家畜好像真的過得比較幸福,有人喂有人養,也不用害怕天敵的襲擊,病了也有人醫治,雖然最後還是要進屠宰場,但是跟祖先們在野外覓食的生活相比,真的好很多了,畢竟在野外也有被獅子吃掉的可能。

但其實,作為家畜,痛苦的地方並不是死的方式,而是活的方式。

動物跟人類一樣,擁有生理、情感和社交需求。而進化論認為,這些需求的出現,是為了適應生存和繁衍。

即使我們人類能夠滿足動物生存和繁衍的最終目的,但其為了適應生存而進化出來的本能、情感以及衝動是不會跟隨生存壓力而消失的。

即便生存壓力消失,它們也依然擁有這些心理層面的需求。

就像我們人類喜歡甜食,是因為當年我們的祖先碰見甜食的時候,最明智的做法是吃得越多越好。

即使到了現代,我們人類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根本上的一些情感需求其實依然和石器時代的人類沒什麼區別。

不僅是人,動物也一樣。

以豬為例,工業化養豬場通常把豬關在一個狹小的豬欄裡,空間之狹窄甚至連轉身都無法做到。但很多豬就這樣度過了自己的一生,幾乎所有從祖先身上遺傳下來的本能,比如探索、交往以及玩樂等等,全部無法實現。

《未來簡史》:人類的進步,動物的悲哀

養豬場

可想而知,這有多痛苦。

也許我們無法感知動物的真情實感,但哺乳動物有一種共有的情感,叫做母嬰聯結,即孩子天生依賴母親,而母親也天生疼愛孩子。

心理學家哈里·哈洛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把一隻剛生下來的幼猴跟母猴分離,然後放在一個小籠子裡,籠子裡有一隻掛著奶瓶的金屬母猴和一隻絨布母猴,結果小猴子緊緊抱著絨布母猴不放,即便要喝奶,也不願離開絨布母猴。

這是因為小猴子天生需要情感聯結,而毛絨絨的布猴最能給到它所需要的情感,哪怕它只是一隻假猴。

哺乳動物要活下來,需要的不僅僅是食物,還需要情感聯結。

但在人類的歷史上,似乎一直都不重視動物的情感需要,僅僅只是滿足其物質需要。

所以,世界上有數不清的小豬、小牛和小羊終其一生也無法與母親相聚,它們在生下來不久就被迫跟母親分離,然後經歷跟母親同樣的遭遇,進入一個又一個循環。

如果人類能早點意識到這點,也許現在會有更多動物覺得,當家畜還是挺幸福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