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是一個消費者嗎?

你,只是一個消費者嗎?

消費狹義的理解是買東西,是金錢的消費,廣義的含義是一切所擁有資源的消耗,包括金錢、物質、時間、關係、美貌、知識、肌肉力量等等。積累則是指一種資源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過程。

一、消費能給人帶來愉悅感

有些人喜歡購物、喜歡吃大餐,尤其在心情不愉快、工作有壓力的時候,購物和吃大餐能讓他們愉悅,減輕壓力。他們消費的是金錢和物質。

有些人僅僅在公園裡走一走、發發呆,逛逛街,打打遊戲,在湖邊釣釣魚,他們也會很滿足。他們消費的是時間。

有些人喜歡在家裡看看韓國肥皂劇,隨著情節一會笑的前仰後伏,一會哭的稀里嘩啦。他們消費的是時間和情感。

有些文藝青年喜歡在陽光柔和的午後,在掛著吊蘭的陽臺上,被柔軟的沙發包圍住,捧著一本小書或雜誌,手邊是喜歡的清茶或卡布奇諾,這看起來格調高了許多,但我敢肯定,給文青帶來滿足感的本質上也是一種消費,是時間、物質、情感的綜合消費。

消費滿足了人的某種需求,能給人帶來愉悅感,這沒有問題,每個人一生都肯定是個消費者。

二、積累的過程是困難甚至是痛苦的

消費有點像高處的水傾瀉而下,讓人獲得一種能量,一種快感。積累則有點像要把低處的水移到高處,你必須付出努力,過程往往是困難甚至是痛苦的。

要賺取金錢,你必須認真工作加班加點把工作做好,獲得領導的認可;農民必須辛苦勞作細心呵護莊家獲得收成;小商販必須起早貪黑賺點利潤;創業者們必須絞盡腦汁分析市場研究產品才有可能獲得成功;作家們必須不斷的吸收、思索,不斷的創作新的作品;即便現在那些看起來賺錢很容易的球員、明星、大老闆,他們曾經或者現在也有很多你看不見的不容易。

要賺取知識,你必須花很多時間來學習,閱讀大量的文獻資料著作,你要做筆記,思考、分析、總結、運用,再反饋再學習再總結再運用,而後你才算掌握了這門知識。而事物總是在變化,甚至越來越快,你要保持博學、睿智,就必須不停的學習,終其一生。記得有首叫做《讀書難》的打油詩是這樣寫的:“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蟲冬有雪,一心收束待過年”。

要賺取肌肉、美好的體型,你必須放棄狂吃海喝的快感,選擇合理的健身方式,並長期的堅持下去。有多少人辦了健身卡卻長期不去?有多少人天天嚷著減肥卻從來是能坐就不站著、能躺就不坐著?有多少人看見別人美妙的身形、強壯的體魄,心裡暗生羨慕,打了一針雞血後,第二天激情就又煙消雲散,然後再羨慕再雞血再煙消雲散,如此循環往復?

三、收支平衡

消費是讓人愉悅的,積累創造的過程是讓人痛苦的,但可惜的是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只消費、不積累的情況。可能你會立馬反駁說,現實中就有很多隻消費不用積累的人,比如富二代,比如小三。我可以告訴你的是,你看到的是假象,如果一個人只消費不積累,那肯定是他(她)身上的某些東西被別人拿去消費了,比如富二代給人消費的是他(她)作兒子或女兒的身份,小三給人消費的則是她的美貌與青春,以及尊嚴。

那從一生的時間維度上,怎麼做到收支平衡呢?

時間從你在母親肚子裡發芽的那一刻起,就是不停流逝的。當然,你可以通過良好的生活習慣、勤鍛鍊、注意安全來增加你這一生的時間總量,但時間的流逝是無法改變的規律,沒有人能在時間上做到收支平衡。時間作為一種資源的意義是,你能通過消費時間來獲得其它的資源,比如工作換來金錢的收入,種地換來物質的收入,學習換來知識的收入,社交換來關係的收入,化妝換來美貌的收入。

金錢的收支平衡是人一生中最重要最關注的資源平衡問題,其它資源的積累和消費其目的也往往是要轉化成金錢的消費與積累。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提到收支平衡如果不特別說明的話基本上就是指的金錢。

一生中怎麼做到收支平衡,不同的人採取了不同的策略。美國的低保戶採取的策略是降低自己的消費總量,樂享拿政府救濟金所維持的生活。還有一類人採取的策略是,寄希望於找到一個長期飯票,有人幫他們積累收入,自己則只管消費。當然,你得足夠幸運找得到這樣的長期飯票,如果你已經找到了,我在這裡恭喜你。不過我想善意的提醒你的是,你需要認真的考慮下這種狀態是否能夠維持你一生。當然,更多的人採取的策略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積累擴大收入的總量,進而也提高消費的總量,在一個更高的水平上實現收支的平衡。

四、積累和創造的結果,帶給人的是一種更高級的愉悅體驗

有沒有自己只積累創造而把消費留給別人的人呢?想必這樣的人總是非常受人歡迎的。你沒見過?我見過的,三舅媽就是這樣的人,她總是把大家叫到家裡,做一大桌子豐盛的美味,然後看著大家吃,她自己卻不吃或很少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人?因為雖然積累創造的過程是困難痛苦的,但積累創造的結果卻給人以更大的愉悅,那是一種更高級的愉悅體驗。

最後,有兩句話希望對你有益。

每個人一生都肯定是個消費者,這沒有錯,但需要警醒的是,你不能只是個消費者。

消費能給人即時的短暫的快感,但積累和創造能給人的是更高層次更持久的愉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