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小麥,深入瞭解小麥的生長習性,有助於促進小麥的生長


導語:瞭解小麥根的生長以及拔節抽穗過程,根據小麥的生長習性,提高種植技巧,提高小麥質量


小麥有養心益腎、除熱止渴的功效。鑑於這個功效,相信很多朋友都是吃過小麥的。說起小麥,小編就特別好奇,它究竟有什麼生長習性。不多說了,咱們一起看看吧!

種植小麥,深入瞭解小麥的生長習性,有助於促進小麥的生長

一、小麥根的生長:

正常的麥粒萌發後,會生出6條種子根與1對鞘葉節次生根。在幼苗分藥以前,這些根可深入土中50毫米左右。它們生長很快,在1個半月左右可長到0.5-2.5米深,而且它們會隨著土壤條件而變化。如果土層厚、有熟化、耕得深,那麼這樣的土壤疏鬆,土壤空氣多,則根就扎得深。在土面的節上,每節都可長1對、2對或3對次生根。在分樂的基部節上也可能只生1條根。2對以上次生根一般發生在高節位上。次生根的數量與生長情況同栽培條件關係很大。

種植小麥,深入瞭解小麥的生長習性,有助於促進小麥的生長

在開始形成分櫱時,次生根也隨著分櫱生長而生長。次生根長得比種子根粗大得多,數量也多,根毛生長也十分旺盛。

然而,它們會在土壤中開始橫向及斜向均勻分佈在不同表土層中,以後向下伸長,加上它們的支根表土層中(0-20釐米)分佈了佔總量70%左右的根系。但次生根的尖端在適宜的土壤條件下,也可深入到2米上下的土層中。

種植小麥,深入瞭解小麥的生長習性,有助於促進小麥的生長

次生根對小麥營養物質的吸收與支持麥株的直立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次生根發育不良或感染根腐病早枯,是造成倒伏的重要原因。每一分羹的次生根的發育狀況,對它自身的營養供應極為重要。以示蹤同位素測定的結果看來,分間營養物質雖然也有調節轉運,但主要靠自身次生根系的吸收。淺播可促使分囊苗壯早發,促進次生根的健旺發育。

種植小麥,深入瞭解小麥的生長習性,有助於促進小麥的生長

表土層含水充足與疏鬆通氣是次生根正常發育的必要條件之一。深耕有利次生根的向深層生長。因此,深耕、淺播、重施底肥(活化表土)、早施分奠肥是促進根系發達的關鍵措施,也是高產抗倒的基礎。深播反而不利根系發育,容易倒伏,苗弱低產。次生根發育不良的分櫱,一般都難以上林成穗,變為無效分櫱。

種植小麥,深入瞭解小麥的生長習性,有助於促進小麥的生長

二、拔節抽穗:

完成了溫期階段發育的麥苗,在一定的長日照與溫度條件下,莖的上部2-7個節間通常有4-5個節間就伸長,這些節上的腋芽也不再發育生長。頂端生長錐也迅速分化形成完整的麥穗。這一發育過程需要在完成溫期階段的生理轉變(有大量赤黴酸前體等物質形成)的基礎上,在一定長度的日照、適當的溫度條件下,才能進行(赤黴酸前體轉變為赤黴酸以及其他生理活性物質的產生)。

種植小麥,深入瞭解小麥的生長習性,有助於促進小麥的生長

麥苗對一定日照長度起反應,是一個在光敏色素控制下的較為複雜的光週期生理生化作用過程,隨品種生態型的不同,對光照長度的要求有所不同。一些南方品種,在連續8小時的光照下即能拔節抽穗,而一些北方品種,卻要在連續12小時的光照下才能抽穗,而另一些北方品種,卻要在連續12小時以上的光照下才能抽穗。

種植小麥,深入瞭解小麥的生長習性,有助於促進小麥的生長

在這個時期中,一方面在拔節,一方面在孕穗。當穗子的分化正處在雌蕊或雄蕊的減數分裂時期(約當小穗有米粒大左右時),最不耐低溫。這時如遇0℃以下的低溫,常使雌性細胞天亡則整個小穗不能再發育。如果只是雄性細胞天亡則形成雌性不孕,而造成一般所謂的凍害不實現象,過早播種就常常會遇到這種損害。因此,在四川春性品種適宜在霜降以後播種,半冬性品種最早也不宜在10月中旬以前。

種植小麥,深入瞭解小麥的生長習性,有助於促進小麥的生長

撥節時莖稈的伸長,主要是由於上部節間分生組織大量分生新細胞,以及細胞的伸長兩個因素決定的。這個環節通常需要10℃以上的溫度。如溫度在20°℃以上則往往發生徒長,莖又高又脆弱易倒伏。最適宜莖稈發育的溫度是12-16℃,土壤水分與空氣相對溼度,也影響莖稈的伸長與質地。氮肥高也容易使莖稈徒長。鉀肥可促進莖內機械組織發育,使莖杆壯實。施用人工生理活性物質矮壯素,可以抑制伸長,使莖稈變矮,變粗壯,達到抗倒的目的。

噴灑蕓薹素可以顯著促進莖稈機械組織的發育,增強莖稈機械強度,防止莖稈倒伏。矮壯素、蕓薹素都應用在拔節初期。

種植小麥,深入瞭解小麥的生長習性,有助於促進小麥的生長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每種農作物都有獨特的生長習性,而我們不能僅僅它們的成果,我們還要關注它們的成長。大家對於以上的內容,有什麼疑惑,或者有什麼見解,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下期再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