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決策讓大棚“慧”種植

“快來快來,都來看看西紅柿長得多麼好!”眾人爭相圍觀大棚技術員李師傅的手機。這是發生在壽光市現代農業高新技術試驗示範基地辦公室內的一幕,大棚技術員李師傅的手機上清晰地顯示出AI人工智能蔬菜大棚內,一串串西紅柿如同小燈籠一樣,綴滿枝頭、長勢喜人。但這裡卻不見菜農忙碌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二氧化碳發生器、水肥滴灌等自動調節裝置有條不紊地工作著。這一切的幕後“總指揮”是大數據和AI決策程序,正是它們保障了遠程、智能化蔬菜種植和大棚管理能力。AI人工智能蔬菜大棚的推廣,把菜農們從繁重的大棚種植中解放出來,可以到當地的工業、企業中去工作,完美地做到了“上班、種植”兩不誤。

AI决策让大棚“慧”种植

4月6日,走進AI人工智能蔬菜大棚內,國網壽光市供電公司的工作人員和騰訊公司的技術人員,正在對大棚內安裝的土壤溫溼度、太陽輻射、植物光合作用有效輻射量、土壤PH值等傳感器進行週期內的檢測維護,以保障棚內的電氣化設備正常運行。

“我們將採集的傳感器數據進行集成、格式轉換後統一存儲,利用人工智能先進算法實時監控農業大棚,根據實際情況尋找最適合植物生長的環境因素組合,並自動調控,從而實現蔬菜大棚無人種植新模式。”壽光鄉村電氣化示範縣建設專班人員譚虎介紹說。

壽光是“中國蔬菜之鄉”,以蔬菜產業為核心的壽光農業,伴隨改革開放進程一路發展壯大,目前大棚蔬菜面積達60萬畝,年產優質蔬菜45億公斤。隨著技術和產業發展,壽光大棚蔬菜種植暴露出從業人員老齡化嚴重等諸多問題。

當前壽光蔬菜大棚還是以人工種植為主,部分大棚雖然經過電氣化改造已經配置了水肥一體機、自動放風機、電動捲簾機等自動化設備,但是仍然需要依靠農戶自身的種植經驗進行人工控制。受限於農戶種植經驗的差異,不同大棚的作物產量、品質等差異較大。

AI决策让大棚“慧”种植
AI决策让大棚“慧”种植

AI人工智能蔬菜大棚是採用騰訊iGrow人工智能種植解決方案,同時利用壽光市政府主導、山東省電力公司主建的能源大數據中心為數字化匯聚平臺,存儲蔬菜大棚物聯網設備採集的各類種植、環境、用能數據,通過算法尋找每一時刻下最適宜作物生長的環境狀態並實時調控,為壽光蔬菜種植戶提供智能化遠程蔬菜種植和大棚管理服務。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培育蔬菜,可以提升作物品相和產量,提高作物經濟價值15%;應用人工智能算法實現實時監控,根據實際情況尋找最適合植物生長的環境因素組合,並自動調控,人工僅需完成有限輔助任務,提高自動化水平,可節省人工30%;利用大數據,整合灌溉、補光、氣肥、風機、加溫等設備,實現蔬菜大棚智能化遠程管理,保證大棚內環境最適宜作物生長,實現精細化和無人化管理。

在AI人工智能蔬菜大棚內,讓人時刻感受到當地溫室農業迭代升級的脈搏。通過人工智能先進技術助力,可以有效提升大棚農作物產量、提升作物品質和食用口感,大幅降低傳統農業大棚的人力投入,實現農業自動化,保障人民“菜籃子”安全;同時,充分發揮壽光鄉村電氣化示範縣建設的示範效應,用電力科技助推鄉村振興。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巨慧 通訊員 郝磊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