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盲目追求規模效應,就是加劇死亡速度

最近很多投資農業的業主和鄉鎮的領導在給正邪說這個產業搞了幾千畝,那個產業搞了一萬畝,就想到近幾年很多地方為了追求畝數量,而很少關注畝產變現量所造成的悲慘後果,所以再這兒跟大家分享幾個案例及心得。

短平快的數據報告

這個一般都體現在鄉鎮一把手為了政績,為了在自己這一任期做出政績,而整出來的事情,還有一種情況是自己壓根就不懂農業,然後聽著別的地方種什麼賺錢了,做出來了一個龍頭企業,然後自己一言堂就形成了一個畸形產業。一味地讓企業或者老百姓種,免費發樹苗啊,再免費指導點兒技術啊。看其它區縣的橙子出了名,就使勁發展橙子產業,看兄弟鄉鎮的李子賣的貴,就到處動員種李子,少者一兩千畝,多者上幾萬十萬畝。

追求畝數量,不計算畝產變現量

(這裡說的畝產變現量不是單純講的是畝產量,而指的是那一畝賣出去,收到包裡的錢有多少。)

很多農業投資者在初期做投資回報的估算的時候,大多隻計算的一畝能產多少量?市面單價多少一斤?種子,人工,肥料,加工的成本是多少?忽略了損耗會有多少?產品周邊市場容量大概有多大?產品的宣傳,營銷成本?產品到底是做質還是做量?

舉個真實案例

同一個城市,兩個鄉鎮的兩個業主都是種楊梅,甲業主在A鄉種植了3000畝,乙業主在B鄉鎮種植了100畝楊梅,兩個種子,技術,出至一個地方,加上海拔,水土氣候差不多,所以口感味道很相近,楊梅這個東西很嬌氣,特別不好保管,早上摘的,下午吃,味道差別就很大,加上甲和乙所在的城市屬於四線城市,所以做到全國快遞一日達的可能基本是沒有,這就造就了它只能以採摘或者就近縣城售賣。

甲方注重於政策支持和不捨得在宣傳營銷上做投入,最後的結果是每年只能銷售整個3000畝總產量的百分之五,每斤採摘價20元。

乙方對市場容量做了仔細的調查後,一直沒有進行種植畝數的增量,而是通過宣傳,營銷,等其它形式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和美譽度,楊梅一成熟就被採摘完,供不應求,市場價格40一斤。

提醒幾個注意

1、追求短平快的數據,不如千古流芳,況且現在還是追責制。

2,在計劃種植數量的時候,成立市場調研評估部門,進行產業市場容量調研,產品可銷售市場半徑分析,產業三到五年的產業市場評估。

3、努力提升產品附加值,想辦法減少產品的損耗。

4、不要盲目去跟風。

5、別不懂裝懂,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情才能達到好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