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推荐贾樟柯的《山河故人》,或许只有近代中国人才能看懂

中国观众一直以来总是有这样一个疑问,中国电影市场里还有好的艺术电影了吗?

在前些年,电影产业的供应端与需求端严重不匹配,甚至因为观众往往会通过导演、演员以及宣传等综合因素来做判断,使得能被观众注意到的电影本身就是有限的,而使很多缺乏资金和市场能力的中小型独立电影和很多优秀的艺术电影很难在这电影市场上求得一线生机。

但贾樟柯的电影却是那百分之九十以外的百分之十。

《三峡好人》成本600万,但是销售到了75个国家,带来了4000万元的版权收入;

为什么要推荐贾樟柯的《山河故人》,或许只有近代中国人才能看懂

《山河故人》成本4000万,还未上映就已经通过海外版权预售收回成本;《江湖儿女》目前版权也卖到了19个国家;

甚至就连影像极为粗糙的处女座电影《小武》就足足赚了将近500万,还赢得了马丁斯科塞斯的啧啧称赞。

虽然国内院线不怎么待见他,但他的影片总能顺利找到投资和买家。

而现在,我们就来通过《山河故人》这部电影,来看看贾樟柯到底有什么魔力,可以受到乙方的如此青睐,在本就不宽裕的市场上夹缝中求生存。

为什么要推荐贾樟柯的《山河故人》,或许只有近代中国人才能看懂


山西小个子男生的电影梦

七年前贾樟柯的《天注定》在多伦多放映的时候,现场有一名中国留学生站起来很生气地说,我们的国家是存在这些问题,但是你就不能拍一些中国好的方面嘛?离了山西的煤窑你就不会拍电影了是吧?为什么不能拍点积极向上的东西?

后来贾樟柯在访谈中谈到过这件事,他的角度让在场的人都很意外。

他没有讨论到底应该拍哪一面的中国或者抨击所带来的这些非议,他只是说:“我觉得挺悲哀的,最基本的一个个人主义没有受到重视。”

这就是贾樟柯,一个具有底层细微情感的导演。

为什么要推荐贾樟柯的《山河故人》,或许只有近代中国人才能看懂

他是山西汾阳的孩子,但汾阳,天地很小,很封闭;对于贾樟柯这么一个,中学时就在杂志上发表过小说的文学青年,汾阳显然不是一个能一直待下去的地方。

1991年,正在山西太原复读的贾樟柯,偶然看到陈凯歌的电影处女作《黄土地》,深受震撼,出了电影院,立志当一名导演。

那个时候,几乎身边所有人都觉得,上大学就是为了找工作,学电影干什么?哪里生活太遥远了,仿佛电影是一门高高在上的艺术,一门割舍了底层人民的艺术。

父亲听到贾樟柯要报考电影学院的消息,质问贾樟柯:“你疯了吗?你懂电影是什么吗?”但贾樟柯还是种下了这颗电影梦,最终在两次落榜后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

是这一段经历让贾樟柯可以更细致地去观察像我们一样普通人。也正是这样的人文关怀让他收获了一座金马,一座金狮,并且成为欧洲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常客。

表里山河,不见故人

路遥在他的《平凡的世界》里说:“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演员的吃喝拉撒,也不愿意关注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很巧,《山河故人》里还是没有俊男美女。贾樟柯似乎也完全不关心明星不明星,依然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构建自己的影像,依然聚焦的是时代下的那一些普普通通的居民群象。

为什么要推荐贾樟柯的《山河故人》,或许只有近代中国人才能看懂

这个电影的故事仍然有贾樟柯式跨越时间的印记。

时间横跨26年,选取了1999, 2014 ,2025年的三个节点,展示了一个关于昨天今天明天的家庭恩怨故事。

贾樟柯的镜头很有乡土气,土到掉渣,那种底层的真实感甚至让你不得不相信那就是我们,无数的中产阶级和底层人民。

1999年张近生与良子都喜欢上了小学老师沈涛。他们三个算是青梅竹马的朋友,但爱情的破坏力是巨大的,为争夺沈涛,张晋生与梁子反目成仇,张晋生最终胜出因为他们家里有矿,财力的不同也导致了他们最后的结局。

这个资本的时代,最终教给我们的都是资本的价值观,你无法否认这点。

是对是错,可以交于后世评说;但资本逻辑的霸道,可以使一个小人物走向堕落和失败,艰难和困苦。

为什么要推荐贾樟柯的《山河故人》,或许只有近代中国人才能看懂

他们都像神话里的西西弗斯,所有为讨生活所做的努力有很多也幻灭成泡影。

梁子最终还是扛起了自己的尊严,拒绝了张晋生帮忙打理矿场的工作,出外打工。

2014年沈涛和张晋生离婚,儿子到了被判给了男方,张继生带着娃去了上海生活,梁子回来了,他漂泊多年得了癌症,成了将死之人。

沈涛父亲在车站去世,也是剧情一个关键点。

为什么要推荐贾樟柯的《山河故人》,或许只有近代中国人才能看懂

他让张晋生安排儿子回来参加姥爷的葬礼,而这时的到乐完全变成了一个城市的小孩,对自己的亲生母亲极其陌生,在送儿子回城的路上,沈涛给他留了一串家里的钥匙,说,“你随时可以回来”“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程”。

这样的两句话不知道戳中了多少人的心。不管是谁的人生,都仿佛是一场游戏一场梦。生命的过客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就算亲如父母,仍然无法陪一个人走完全程。

而位于未来的2025年,贾樟柯将它放到了澳大利亚。

为什么要推荐贾樟柯的《山河故人》,或许只有近代中国人才能看懂

对于未来,贾樟柯没有如同其他科幻片一样,飞着各式各样的高科技飞机或者全息;在他的影像里,有的只是越来越薄的平板电脑。这其实才是我们正常人对2025年的感觉。

张晋生现在只剩下一大堆钱和了无生趣的生活。张到乐已经成人,他平时不说汉语,当老师问他母亲在哪,他说他没有母亲。张到乐对于母性关怀的缺失也是最终与张艾嘉饰演的米娅走在一起的原因。

而老年的沈涛在雪地里一个人再次伴着熟悉的舞曲《GO WEST》起舞时,山河差不多还是那个山河,故人却早已不知所踪。

为什么要推荐贾樟柯的《山河故人》,或许只有近代中国人才能看懂


“代数问题,还是几何问题”

代数问题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大部分人在这个划时代的长河中不知所措。弱肉强食,这是这个充斥着实用主义哲学的时代告诉我们的。但你我和一大部分人却下不去口。这是底层的善良。

我们总是不能设身处地,因为生活处境不一样的我们有时也只能理解,而无法做到感同身受。

在《山河故人》中我们惊喜的发现,“贾科长”的镜头少了《小武》等电影里粗糙的颗粒感,也没有《天注定》里的戾气,却多了常人能够感受到的温度。

这样的讲述方式往往是最让人容易接受的。

为什么要推荐贾樟柯的《山河故人》,或许只有近代中国人才能看懂

在国家与个体之间,在大时代与小人物之间,在公共与私人之间,在“山河”与“故人”之间,都存在这一种微妙的关系,这就是所提到的“三角关系”。影片始终隐晦着表达了对当代中国真正的关系意识。这种关系随着时间的流动而交织,变得模糊;这也是“不见故人”的一个原因。

贾樟柯也在努力地让观众感受到这样一种时间的变化。

在讲述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段故事时,贾樟柯相应的在荧幕上分别对应了4:3,16:9和2.35:1的三种比例的画幅,而这正是电影发展以来主流电影荧幕画幅比的变化;时代的变迁一下子就展现出来。而黄河边的高架与高楼,也暗示着新时代的开始。

为什么要推荐贾樟柯的《山河故人》,或许只有近代中国人才能看懂

但伴随着时间的流逝的,也是故人的流逝。

这部电影里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对底层群像的刻画。他们也经历着我们所经历和没有经历的悲伤,孤独,和哀伤。

我们仍会用同理心去思考这些人的故事,这是现实主义电影人最大的希冀与目标。

贾樟柯自己说的一段话似乎可以让我们找到关于这样的电影的所有答案,“有些人一拍电影便要寻找传奇,便要搞那么多悲欢离合,大喜大悲。好像只有这些东西才是电影去表现的。而面对复杂的现实社会时,又慌了手脚,迷迷糊糊拍了那么多幼稚童话。

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或沉重,’生活就像一条宁静的长河’,让我们好好体会吧。“

电影一贯如此,生活一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