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姜色》的前半段是长长的铺垫,后半段是久久的感动和温暖

《阿拉姜色》,原以为又是单纯的朝圣公路片,其实更多聚焦的是人的情感。对于藏民,我们更多的关注和所知只是宗教。可是想想不都一样吗,生活的重心都是家庭与人情的羁绊。直到影片结束我都没发现主演是经常出现在央视各晚会唱歌的容中尔甲。全片没有大的感情宣泄,一直非常克制。全片看下来,觉得藏语有点好听,也感动于藏区人民对于生死的淡然以及对“陌生人”的善意。片子结束在你觉得它还未完结的地方,也展现出一种克制。


《阿拉姜色》的前半段是长长的铺垫,后半段是久久的感动和温暖


这样的电影,即便上映,排片也不会多,档期也不会长。所以一旦上映,能看还是尽可能去看。买一张票,走进电影院,坐下来静静看完,才是最大的支持。《阿拉姜色》,影片讲述了年轻的母亲患病,丈夫与儿子陪伴她踏上了为前夫尽遗愿前往拉萨之旅的感人故事。一个重组家庭,三个人,一段人生路。它让我想起贾樟柯导演《山河故人》里的那句台词: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阿拉姜色》的前半段是长长的铺垫,后半段是久久的感动和温暖


影片的前半段是长长的铺垫,后半段是久久的感动和温暖。还有两点也算是励志,一是坚持,决定了就要坚持;二是耐性,做事和爱都需要耐性,交给时间,你所要做的就是耐住性子坚持下去。人很奇怪,说是理性,往往容易头脑发热,又常常缺少耐性,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不管是亲密无间的爱情还是父子母女间的至亲之情,沟通很多都是无效的,更多的只是在自说自话。


《阿拉姜色》的前半段是长长的铺垫,后半段是久久的感动和温暖


所以最好的是耐住性子的长情陪伴,特别是亲情,让生活和时间教育你,最终,爱会冰释前嫌,才明白“爱,原来是一场自我教育”。《阿拉姜色》从一开始的镜头就给你一种熟悉的踏实感,一只蝴蝶在晨光的房间里飞舞,它敲打了几次关紧的玻璃窗,天快亮了,女主人公躲在被子里哭了,男主人公被吵醒,日常的一天开始了,你知道有事要发生,电影也就开始了。妻子死去的当晚他在帐篷里无意中打开那个木匣子。


《阿拉姜色》的前半段是长长的铺垫,后半段是久久的感动和温暖


看到妻子和前夫的合照,就赶紧把包放到外面,不让它和他们呆在一起,他很生气又感到委屈;要为亡妻超度时,把照片贴上墙后又撕开,将妻子前夫的照片贴到另外一边去——我以为很可爱,说明他是性情中人,因此才有了后来父子俩和解的可能性。要说自私的爱,俄玛还更彻底些,她抛下现任丈夫和儿子,只为了完成前夫的遗愿,只是人们更容易为飞蛾扑火的爱而深受感动。


《阿拉姜色》的前半段是长长的铺垫,后半段是久久的感动和温暖


在情感上忽略它的自私,实在点说,俄玛更爱她的前夫,超过她的现任丈夫和儿子,当然我并没有要批评的意思,她只是在得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后想要去完成最后的心愿,其实也是想借此排遣内心的巨大痛苦和恐惧,因为感到走投无路,并非不负责任,带着各种愧疚上路,人啊,就是矛盾、挣扎,互为亏欠。有人为爱赴死,有人因爱留下收拾残局,你说哪种爱更深?


《阿拉姜色》的前半段是长长的铺垫,后半段是久久的感动和温暖


诺尔吾把塑料袋套在头上,也许是对自己生命的厌弃,一种无足轻重感;途中他愤怒地对罗尔基吼到:“外公说的没错,你就是讨厌我,当初我要和妈妈一起去你家,你不肯……”。一个女人的朝圣可以得到整个民族的尊敬和支持,我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件神圣而伟大的事情,今天我来看这个电影,不是一件伟大的事情,但我还是觉得看一位少数民族女性三步一叩去拉萨朝圣是很酷的事情,看一部藏语电影是一个很酷的事情,支持少数派群体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