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山河故人》:已逝的山河和故人里蕴含着贾樟柯坚守的人文关怀

电影是一门集多种艺术元素于一体的文化,《山河故人》不仅有深刻的故事内涵,怀旧创伤美学和符号元素也值得分析和解读。@姒莞萱


2015年上映的催泪之作《山河故人》是第六代导演贾樟柯创作的一部纪实性题材的电影,以沈涛、张晋生、梁建军为核心,以他们的家庭变迁来反映时代的变迁。

1999年,女青年沈涛同时受到矿工梁建军和煤矿老板张晋生的追求。摆脱不了金钱诱惑的她选择了条件优越的张晋生,内心受挫的梁建军背井离乡,去外面的世界闯荡。2014年,沈涛与张晋生离婚,儿子跟着张晋生去了上海。出走的梁建军身患绝症后回乡,迫于无奈向沈涛借钱治病。沈父去世,儿子将要被送出国,分别之际沈涛给了他一串钥匙,并说“随时回来,有人等你”。2025年,在澳洲长大的“到乐”认识了中文老师米娅,两人发展成了忘年恋。“到乐”一直挂着母亲给他的钥匙,但他已经想不起母亲的名字,只记得她叫“涛”。

影片延续了贾樟柯一以贯之的创作风格,从聚焦时代到聚焦人物,用镜头去描绘转型时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价和命运转变,以传统的线性叙述方式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连接在一起。既关注时代变迁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又诉说着对故乡和旧人的无限怀念,传达出一种对于社会变迁的无力感。

“山河”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故人”是指那些有缘有情的人,山河和故人哪个更长久?这是影片留给观众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将从主题意蕴、创伤美学、电影符号三个方面解读贾樟柯的催泪之作《山河故人》。

《山河故人》:已逝的山河和故人里蕴含着贾樟柯坚守的人文关怀

01、主题意蕴:情感的撕裂,社会的沧桑,个人的悲剧,共同谱写一曲“山河已逝,故人不在”的悲凉赞歌

“山河已逝,故人不在,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要分开”。电影通过历史变迁下普通人的经历,以他们的情感和家庭变化为基础,去剖析个人悲剧的形成原因,带有强烈的社会沧桑感。

①时代的变迁不仅撕裂了爱情和婚姻,就连友情和亲情也被撑破

时光荏苒,沈涛和张晋生的婚姻终以失败而告终,儿子被判给张晋生,亲生骨肉近在眼前却远在天边。父亲的突然离世,让沈涛的亲情化为灰烬,世界崩塌。当初远走他乡的梁子,扬言再也不回来的他因身患绝症而选择了落叶归根,这是一种无奈的悲凉。重逢的两人并没有给彼此带来多少情感上的慰藉,还是一样的孤独。

张晋生和沈涛离婚后,也没能逃脱时代的更迭。儿子“张到乐”,从小被送出国学习,和母亲沈涛长期分离,最后连母亲的姓名都不记得了。常年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张到乐”和父亲因为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连最基本的沟通都没办法进行。

这很讽刺,也很悲哀。再婚的妻子也没出现过,可见他的第二段婚姻也是破裂收场。

整部影片带观众走过了26年,最后镜头拉回到沈涛在漫天飞雪里,尽情舞蹈。背景音乐还是那首《Go West》,这是与众人齐舞的开篇首尾呼应,也是对感情的升华。

从爱情的追求与矛盾开始,经历了人生悲苦和磨难,饱尝内心的苦闷与徘徊,没有一个以幸福结尾,三个人终是悲剧收场。亲情、爱情、友情,青春、命运在时代的变迁里不断地融合再撕裂。每个人都曾是新人,每个人也终会成为故人。

《山河故人》:已逝的山河和故人里蕴含着贾樟柯坚守的人文关怀

②时代的变迁造就了社会的沧桑,而社会沧桑映射了个人的悲剧

在爱情的较量中落败而离开的梁子,他可以逃离家乡却终究逃不了命运对他的剥夺,当了一辈子贫穷的煤矿工人,中年后还要承受病痛的折磨,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张晋生事业发达,以金钱换爱情终究还是一场镜花水月,成了一个妻离子散,远赴他国的漂泊者。相比梁子的失败,他的失意和落寞是从精神层面崩塌的。沈涛经过离婚和父亲的去世,虽然已经能够平静面对生离死别,但是终究无法摆脱命运的的孤独和悲苦。

影片中一个背刀少年两次出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街道宽阔了,背景现代化了,少年长大成熟了。这正是影片对时光流逝,时代更迭,故人不在的一种映射,同时也为电影增添了漂泊之意。

在我看来,《山河故人》表面上是一段简单的三角恋,实际上是希望通过这种关系的变化去揭示真实历史中存在的创伤与沧桑。无论个人进行怎样的挣扎,终究在时代变迁的道路上无法回头。走向孤独、走向漂泊是时代更迭早就为每个人设定好的结局。

《山河故人》:已逝的山河和故人里蕴含着贾樟柯坚守的人文关怀

02、创伤美学:山河不再依旧,故人无处可寻,从三种不同的角度真实呈现影片的创伤美学

影片延续了贾樟柯电影怀旧创伤美学的特色,通过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状态,流露出对逝去年代的无限怀旧与乡愁。

将那种时代洪荒之下山河流转、故人不在的创伤真实地呈现了出来,直击观众的内心深处。

①历史的创伤:故去早已是断壁残垣,了无痕迹

故事背景选在从农村向大城市过度的一个小县城,既淡去了农村的自然淳朴,也没有大城市的喧嚣繁华,只有经历时代变迁遗留下的时代创伤。

从多彩而略显灰暗的20世纪90年代,到干净整洁又空旷寂寥的2025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一栋栋高楼林立而起,亘古不变的文峰塔,在现代社会附庸品的衬托下显得突兀而破旧不堪。

从汾阳开始到汾阳结束,经历了小县城到大都市,国内到国外的叙事空间的变化,浅层次看是无言又强烈地诉说着时代的巨变、历史的变迁,深层次看时想传达阶级分化、故乡沦落的社会历史创伤。贾樟柯用持久而肃穆的纪实镜头,无形中把社会发展的创伤给展现了出来。

《山河故人》:已逝的山河和故人里蕴含着贾樟柯坚守的人文关怀

②内心的创伤:社会边缘人“寻根”的迷茫,无所适从

沈涛坚守内心的乡音,坚守故乡贫瘠的“沃土”,坚守故人依旧美好的愿望,是一个孤独的坚守者,但是时代的洪流却无情地冲散了她内心仅剩的美好。曾经的好友梁子归来,已是风烛残年,远赴海外的儿子遥遥无归期。亲人离去,友人病重,儿子远在国外,这些创伤无时无刻像不吸血虫一样蛀蚀着沈涛的心。

在故事的第三部分,远在异国他乡漂泊的儿子“到乐”就像一个“寻根”者。对母爱的缺失导致他与老师的忘年恋,把归家的钥匙当成至珍宝贝放在最接近心脏的地方。这些其实是对母爱、对故土的找寻。

可以说,电影向观众展现的每一个人物在洪流中都曾迷失自我,无所适从。他们踽踽独行、不得初衷,迷茫、恐惧充斥着他们渴望归乡却惶惶不可终日的内心。故乡的沦落,让他们的内心无处皈依,种种的心酸,都是时代变迁带给小人物的内心创伤。

③导演的创伤:不忘初心的踽踽独行者,坚守如一

近年来,怀旧美学、创伤美学在影视界盛行,迎合了部分观众的口味。贾樟柯一直以来都是怀旧创伤美学的践行者,只是他眼中的怀旧创伤美学和大众所理解的不同,他更注重的是被时代裹挟下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说到底,其实是“人文关怀”。

电影中,他偏爱小县城汾阳,总是不经意间用长镜头去向世人展示汾阳的一切。即使是破落不堪的城墙,小偷、矿工、煤矿老板,也没法去批判,因为他们的身上散发着浓浓的乡愁,这正是贾樟柯对故乡的拳拳怀念。

从《小武》、《站台》、《任逍遥》,到《三峡好人》、《天注定》、《山河故人》,在我看来,贾樟柯的电影之所以被称为“贾樟柯电影”,是因为他的每一部作品充斥着浓浓的人文关怀。他走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对社会、对小人物的悯怀之情。在坚守“人文关怀”这条路上,贾樟柯就是一个不忘初心,坚守如一的踽踽独行者。

《山河故人》:已逝的山河和故人里蕴含着贾樟柯坚守的人文关怀

03、电影符号:最深的挂念往往说出口,通过对细节的捕捉和符号元素的思考,展现了不一样的山河和故人

符号元素已经成为电影里一种特殊的语言表现方式,每一部电影都有传达思想感情的载体。影片《山河故人》里充满了符号元素,借用大量的符号元素彰显了大时代背景下的人物、情感和社会变迁。下面我将选择几个代表性的电影符号进行分析:

①黄河——时代变迁的故人离散的见证

张晋生开车撞倒了黄河石碑,沈涛和儿子走在黄河上的桥,黄河冰面被两次炸裂,澳洲豪宅里挂的《黄河颂》。“黄河”这个符号元素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一是片名中“河”的指代,二与代表波浪的“涛”字相应。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它是历史变迁和故人离散最恒久的见证者。

②水饺——阖家团圆和情感归属的代表

水饺在影片中出现了3次。沈涛和梁子共吃一碗饺子引得张晋生心生醋意,临行前母亲给儿子包麦穗饺子,结尾时独自一人的沈涛包着饺子仿佛听见了大洋彼岸儿子的呼唤,这三次分别对应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它象征着中国的团圆和情感归宿,这正是现代人所缺失的。

③歌曲——过去和未来的体现

叶倩文的《珍重》和《Go West》这两首歌也在电影中反复出现。前者在人物分别的时候出现,烘托出了离别的伤感,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后者在热闹和孤独得场景下都出现过,如此鲜明的氛围对比,体现了不同时空下赋予的不同含义,反映了26年的情感变化,使得情绪效果更具张力性。

《山河故人》:已逝的山河和故人里蕴含着贾樟柯坚守的人文关怀

④狗——孤独时陪伴的朋友

狗做给人类忠诚的朋友,最大的意义在于陪伴和倾听。狗这个电影符号出现过3次。张晋生问沈涛狗最长可以活多久,沈涛把自己以前的毛衣改成狗的衣服,结尾带着狗一同在大雪纷飞中翩翩起舞。狗的存在反映的不只是沈涛一个人的孤独,甚至可以说是孤寡老人这个群体的孤独。

⑤钥匙——对故乡的精神寄托

儿子“到乐”即将远行时,沈涛给了他一串钥匙,意在无论何时儿子回来她都在。这串钥匙被“到乐”当成项链挂在胸前,这是一个漂泊少年的根基,也是他与母亲唯一的联系。可惜失去勇气寻根的他,终究没能带着钥匙回到母亲的身边。

电影《山河故人》之所以能做到细节丰富、结构完整,主题鲜明,离不开贾樟柯在电影中大量使用了符号元素。从这些象征了时代更迭的电影符号中,我看到了时间的流动和精神的寄托,也引发了深深的共鸣。

总结一下:

《山河故人》以饱含深情的情怀诉说着时代变迁中小人物的迷失、孤独与脆弱,映射出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情怀。向观众展示的不再是“山河依旧,故人安在”的传统意义,而是“山河已逝,故人不在”的现代主义伤感。

电影里的每一帧镜头,每一种声音,每一个人物,都有创伤美学的影子。无论是时代洪荒下的历史变迁,还是小人物无可皈依的状态,都流露出一种内心的伤感,以及对社会边缘小人物的悲悯之心和无力感。这是时代发展下的伤痕,是一种直击观众内心的力量和洞察社会的柔情,更是贾樟柯不忘初心的踽踽独行。

谢谢关注@姒莞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