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8 高度还原生活本貌的《山河故人》,电影结构是亮点!

《山河故人》是一部贾樟柯的电影。126分钟的审美体验与情感宣泄是值当的。

诸如“英雄之旅”之类的叙事结构在影视作品之中的应用早已屡见不鲜。

高度还原生活本貌的《山河故人》,电影结构是亮点!

电影《山河故人》之中,既包含一般意义上的叙事结构,也存在许多解构的内容。前者如1999年时的三人的纠结关系,彼时贾樟柯将观众注意的焦点放置在越来越焦灼的矛盾之中,整个故事都围绕矛盾的升级展开。这一结构虽然并非我们熟知的游戏之中常见的“英雄之旅”,但是我们能够看到“开场-主题呈现-铺垫-推动”等等一系列的变化,而这一结构则在矛盾最为激化的时刻(沈涛找到梁建军送结婚请柬,而梁建军则要远走他乡)戛然而止,并由此宣告叙事结构的断裂。

高度还原生活本貌的《山河故人》,电影结构是亮点!

同样,2025年的故事也存在一种泛类型化的叙事结构;这种结构让我们在故事伊始就能够看到其走势。与其说通过两颗逐渐走近的心间接地表达了人物的情感,不如说这一小节试图展现张道乐的迷茫期的思考。但是,这一结构同样停止在交汇的高潮之处:冷静下来的张道乐不知道如何面对这份感情的定义。于是,叙事结构在其后似乎散开去,成为了一团袅袅的轻烟。

高度还原生活本貌的《山河故人》,电影结构是亮点!

然而,如上文所说,2025年这一小节恰在末尾以落笔结束。事实上,这甚至不能够算作是落笔,而是将即将画成一个圆圈的叙事结构拆散开来,于是仅剩下一条曲线。

高度还原生活本貌的《山河故人》,电影结构是亮点!

与此前提到的两个小节相比,2014年这一小节似乎更加平铺直叙,缺乏主要矛盾,只是一路叙述下去,像极了生活本身的模样。而与这一结构相对,故事之中的要素(梁子患病,沈涛父亲病逝,沈涛之子张道乐因为接受教育的不同与母亲之间的疏离,以及在这种疏离之中仍表现出的亲情)也平实、寡淡、无奈,亦如生活本身一般。

高度还原生活本貌的《山河故人》,电影结构是亮点!

电影之中加入了一些镜头或段落,这些段落与结构化叙事无关,却让观众得到了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这并非新鲜的手法,但依然有其意义所在。例如沈涛送请柬给梁子的路途上看到飞机跌落。对此,贾樟柯这样解释:

这个片段的确有些超现实,我想表达的是人生的意外和偶然。

高度还原生活本貌的《山河故人》,电影结构是亮点!

另一段非叙事化的情感体验是沈涛送子上海的段落。这一段落的“无用性”可以由张道乐的问题来解释(“我们为什么不坐高铁或者飞机呢?”)。沈涛回答,“车慢,妈妈能与你待的时间就会长一些(大意)”。然而,“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但我想不会只有我一人认为这一段落是本片的亮点之一。

高度还原生活本貌的《山河故人》,电影结构是亮点!

2025年一节,张道乐与汉语老师的互动多数属于结构之中的推进,但当结构碎裂的时候,张道乐与老师在涛声之中对望,一声“涛”的呼唤让远在山西准备不止一人分量的饺子的沈涛侧耳倾听,随后在雪地之中起舞,这些镜头,都与叙事无关,但也实实在在地将影片提升到另一个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