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廷樞:整天挑毛病,不如做些實事

但凡遇到麻煩,眾人挑毛病的多,提建議的少,以實際行動幫助改善的就算鳳毛麟角。

唐廷樞便是鳳毛麟角之一。

這並非人們熟知的一個名字,他的身份,晚晴四大買辦(唐廷樞、徐潤、鄭觀應、席正甫)之一,則更加讓人質疑。

買辦?這個詞總脫不開與外商勾結的意味,尤其在晚晴那樣一個狀態下,在多數人印象中,簡直是罪過的化身。(文末附解釋)

放下偏見——在哪裡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所做的事情、身後的評價。

1892年,60歲的唐廷樞在天津病逝,十三國的駐津領事館在公祭日下半旗誌哀,李鴻章親自主持葬禮,唐山百姓為他建立“唐公祠”。

一個人,能贏得國內國外、官僚與百姓的一致認可,足見,他不是一個打嘴仗而是一個做實事的人。


唐廷樞:整天挑毛病,不如做些實事


編譯第一部漢英詞典

唐廷樞(1832-1892年)少年時期,曾在香港的馬禮遜教會學堂接受過6年教育,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備受社會推崇,當時很多買辦經常上門向他求教。

唐廷樞19歲就在香港開啟了翻譯生涯,在此期間,唐廷樞用了三年的時間,編譯出一部《英譯集全》,共六卷,這部書後來被公認為中國第一部漢英詞典。

辭職,為了與洋人爭利

31歲時,唐廷樞成為怡和洋行的買辦,經營有方。

在怡和洋行工作10年,唐廷樞突然辭去他駕輕就熟、待遇豐厚的買辦工作,就任成立不久、沒有任何起色的上海輪船招商局總辦。

為何?據他的好友鄭觀應說,有一次,唐廷樞乘船由上海返回香港,途中遇到風浪,洋人船主限給每位乘客一壺水,而船中有一百多頭羊,則滿桶水任其飲用。

在這位洋人船主看來,中國人還不如羊,唐廷樞受此刺激,萌發與洋人爭利的思想。

他任職輪船招商局,目的之一就是挽回利權,與洋商爭利。

李鴻章的得力助手

1873年,應李鴻章之召,唐廷樞離開怡和洋行,入上海輪船招商局任總辦,主持全局大計。

上任後,唐廷樞對輪船招商局進行了改組,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使招商局的股值一年之內翻了一倍半,開中國內地股市之先河。

經過幾年的努力,招商局不僅擁有了長江和沿海航運的大部分市場,還拓展了南洋運輸業務,同時遠航英國、日本、新加坡、夏威夷和美國本土。

1876年,唐廷樞受李鴻章的委派,開始籌辦開平煤礦。1885年以後,他完全脫離招商局,專管開平煤礦。

當時中國用煤幾乎完全依靠進口,開平礦生產的煤炭,很快佔領了大半個華北市場,成為北洋水師的重要經濟來源。

唐廷樞創辦了上海歷史上第一家醫院——仁濟醫院,也是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家西醫醫院;

贊助普育堂、輔元堂、清節堂等慈善機構;

支持文化教育,資助建立格致書院、英華書館;

創辦代表民族利益的《彙報》,資助容閎選拔第一批留美學生;

賑濟山西、河北等地饑荒……

工作到最後一刻

從他教會學校畢業,進入職場當英語翻譯,做洋行買辦,為洋務派盡心竭力,唐廷樞還以獨立商人的身份,創業無數:

投資當鋪,經營地產,運銷大米、食鹽;創辦水泥廠、堆棧、保險公司;開銀礦、銅礦、鐵廠;

逝世前一年,他還計劃經營造紙廠;逝世當年,還在和朋友籌辦金礦……

唐廷樞一生中興辦的企業達47家,在中國近代經濟史上創造了許多個“中國第一”:

第一家保險公司、第一條鐵路、第一臺自產火車、第一家水泥廠,鋪設中國第一條電報線等等。


唐廷樞:整天挑毛病,不如做些實事


贏得生前身後名

在與西方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唐廷樞拓寬了視野,歷練了才幹,積累了財富,也看到了中國社會的許多弊端,看到了中國文化的不少短處。

然而,他沒有選擇抱怨,反而激起愛國意識:他不能容忍洋人對華人的蔑視,不能坐看中國利權的喪失,不能坐視中國繼續地衰敗。

於是,他配合洋務派,努力去改變現狀。

李鴻章誇他“胸有成竹”,丁日昌稱頌他“才識練達,器宇宏深”;

在他60生辰之日,唐山礦區四十八鄉紳父老子弟“同送萬民牌傘”;

唐廷樞逝世時,上海《北華捷報》發表文章,稱“他的死,對外國人和對中國人一樣,都是一個持久的損失”。




什麼是“買辦”

買辦一詞是葡萄牙語(Comprador“康白度”)的意譯,原意是採買人員。

明代即已出現“買辦”一詞,當時專指對宮廷供應用品的商人;清初專指服務於廣東商館外商的採買人或管事人。

後來,買辦變成替外國資本家在本國市場服務的中間人和經理人。一方面作為外商的僱員,得到外國勢力的庇護;另一方面也是獨立商人,可自營商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