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核舟記》同步練習題與答案

第一課時

一、填空:

(1)本文選自( 清 ) 朝 (張潮 ) 編輯的 (《虞初新志》) 。作者 ( 魏學洢 ),字 (子敬 ), ( 明末 )(朝代)著名散文家。著有(《茅簷集》)

(2)“記”是古代的一種散文體裁,可以記人和事,可以記山川名勝,可以記器物建築,可以抒發情懷抱負,可以闡述某些觀點。故又稱“雜記”。在寫法上大多以(記敘)為主而兼有(議論)、(抒情)成分。

(3)《赤壁賦》《後赤壁賦》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蘇軾)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後赤壁賦》 》中的句子;“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是《 《赤壁賦》 》中的句子。

(4)點明核舟主題的句子是 (“蓋大蘇泛赤壁雲” ) 。

二、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器皿(mǐn)   貽(yí)     有奇(jī) 二黍許(shǔ)

箬篷(ruò) 糝之(sǎn) 峨冠(guān) 多髯(rán) 、

椎髻(jì) 篆章(zhuàn) 衣褶(zhě) 詘(qū)

三、下列朗讀停頓劃分錯誤的一項是(  D )

A.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B.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C.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D.細若蚊/足,鉤畫/了了

【解析】選D。正確的停頓劃分應為“細若/蚊足,鉤畫/了了”。

《核舟記》第二課時

一、解釋下列加橫線字的意思。

1.有奇巧

2.罔不

3.蓋大蘇赤壁雲 4.宮室

5.嘗貽餘核舟一 6.能以徑寸之木

7.篛篷覆之

8.清風

來,水波不

9.舟首尾長約八分有 10.石青糝

二、翻譯下列句子。

(1)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2)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3)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4)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

三、閱讀第一、二段填空。

(1)文中能概括全文,總括王叔遠技藝高超的詞: ( )。

(2)表現原料小而題材廣的句子是( ) 。

(3)說明構思巧妙、技藝精湛的句子:( )。

四、問答題。

(1)第1段第一句話從哪些方面突出了“奇巧”二字? 說明了什麼?

(2)文中第二段“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作用是什麼?

(3)為什麼要寫對聯的內容?

《核舟記》第二課時答案

一、解釋下列加橫線字的意思。

1.奇妙精巧 2.無不,全都 順著,就著 模擬 3.泛舟

4.做,這裡指雕刻 5.曾經 贈 6.用 直徑 7.用箬竹葉做的船篷 8.慢慢地 起 9.零數,餘數 10.用石青 用顏料塗上,塗染

二、翻譯下列句子。

(1)沒有一件不是就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某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神情姿態。

(2)(他)曾經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蘇東坡泛舟在赤壁之下游覽的情景。

(3)推開窗戶來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杆左右相對。

(4)(小船)中間高起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箬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

三、閱讀第一、二段填空。

(1)文中能概括全文,總括王叔遠技藝高超的詞: 奇巧 。

(2)表現原料小而題材廣的句子: 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 。

(3)說明構思巧妙、技藝精湛的句子: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

四、問答題。

(1)第1段第一句話從哪些方面突出了“奇巧”二字? 說明了什麼?

“奇巧”二字是文眼,後文從原材料體積小、雕刻物品種類繁多、雕刻物構思精巧、情態逼真等方面展開,集中說明了王叔遠的雕刻技藝精湛。

(2)文中第二段“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作用是什麼?

答;運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準確、具體地說明了核舟用料體積之小,暗示雕刻者高超的技藝。

(3)為什麼要寫對聯的內容?

這十六個字是前後《赤壁賦》中的名句,內容清晰可見,可見雕工的精細,更顯出雕刻者暗釦核舟“大蘇泛赤壁”主題的匠心獨運,同時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題,還增加了濃厚的藝術情趣。

《核舟記》第三課時練習及答案

一、解釋下列加橫線字的意思。

1.中峨冠而多者 2.珠可歷歷數也

3.佛印絕類彌勒 4.神情與蘇、黃不

5.首昂視 6.如有所

7.佛印右 8.其兩膝相

9.右臂支船 10.中峨冠而多髯者東坡

答案:1.戴著高高的帽子 鬍鬚 2.可以 分明的樣子 3.極 像 4.類似5.舉 6.說話 7.位於 8.靠近 9.彎曲 10.是

二、翻譯下列句子。

(1)神情與蘇黃不屬。

神情和蘇黃不相類似。

(2)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他們緊靠著的兩膝,都隱蔽在手卷下面的衣褶裡 。 (3)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長著濃密鬍子的人是蘇東坡

(4)蘇、黃共閱一手卷。。

蘇東坡、黃魯直共同看著一幅手卷。

三、問答題。

(1)第三段重點介紹核舟的哪個部分,著重介紹了什麼?

重點介紹了船頭部分 。

著力表現蘇軾、魯直和佛印三人的神情動作。

(2)作者在寫船頭三人時,重點寫的是誰?為什麼?

著墨最多的當然是東坡。

這樣描寫,一是因為蘇東坡的主要遊覽者,核舟的主題是“大蘇泛赤壁” ;二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對他雕刻得仔細,說明者不能違背其初衷。

(3)蘇、黃共閱一手卷”、佛印“矯首昂視”可謂神態各異而又栩栩如生,想一想這正好照應了前文哪句話?

照應“各具情態”。

(4)寫三個人的神情主要是為了說明什麼?

一是與上文“各具情態”相照應。 二是顯示雕刻者技藝的高超。

四、閱讀第三段完成習題。

1.下列加點字注音錯誤的一項是( D )

A.峨冠guān   B.手卷juàn   C.不屬shǔ   D.矯jiāo首昂視

2.字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B )

 A.絕類彌勒(絕):很  

 B. 歷歷數也(歷歷):清清楚楚

 C.如有所語(如):比如  

D.勾畫了了(了了):線條簡單

3.下列字詞的用法與其他三個不同的一項是( A )

  A.詘右臂支船(詘)   

 B.左臂掛念珠倚之(倚)

  C.東坡右手執卷端(執) 

 D.絕類彌勒(類)

4.與“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B )

  A.啟窗而現,雕欄相望焉。  

B.中軒敞者為艙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D.其人視端容寂

5.這段文字介紹了核舟的主體部分(船頭),以(空間順序)為說明順序。語言上生動,人物情態栩栩如生。

《核舟記》第四課時作業及答案

一、解釋下列加橫線字的意思。

1.其人視 2.若 嘯呼

3.左手倚一木 4.桃核修狹

5.鉤畫了了

6.則題名其上 7.蓋桃核修狹者為之 8.其船背稍

9.其長寸 10.居右者椎髻仰面

答案:1.端正 平靜,安詳 2.好像 大聲呼叫 3. 同“橫”橫著的 4.長而窄 雕刻 5.清楚明白 6.書寫 指船背 7.挑選 8.平 9.竟然 滿 10.梳著椎形髮髻

二、翻譯下列句子。

(1)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那個人的眼睛正看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燒茶的聲音。

(2)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然不滿一寸。是挑選長而窄的桃核刻成的。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

右邊船工梳著椎形的髮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

(4)技亦靈怪矣哉!

技藝也真神奇啊!

三、問答題。

(1)第四段是按什麼結構說明舟尾佈局的?

主要運用了總——分結構。先說“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後分說“居右者”和“居左者”。

(2)該工藝品藝術的精湛主要表現在哪些地方?

①用料體積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刻物情態畢備④構思巧妙

(3)作者在說明船的正面的時候,為什麼不是從船頭說到船艙,從船艙說到船尾,而是先說船艙,再說船頭和船尾呢?

因為中間船艙的位置和對聯的顏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對聯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題。先寫船艙,不僅可以增強濃厚的藝術情趣,而且也極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頭三人的情態的描述。

(4)第五段文字中哪個句子最能表現雕刻技藝高超這一中心?

細若蚊足,鉤畫了了。

(5)作者為什麼要統計“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數目?有什麼作用?

總括全文,用以強調材料體積之小,雕刻的容量、之大和所刻景物甚多。“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對比呼應“八分有奇”,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藝,自然引出下句的讚歎語句作結,與第一自然段相照應,揭示中心,表達了對王叔遠精湛的雕刻技藝的由衷讚歎。

《核舟記》第五課時答案

一、解釋下列加橫線字的意思。

1.嘗貽餘核舟一 2.其兩膝相比者

3.左手倚一衡木 4.詘右臂支船

5.鉤畫了了 6.矯首昂視 7.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8.神情與蘇、黃不屬

9.其長曾不盈寸 10.居右者椎髻仰面

答案:1. 曾經 贈2.靠近 3. 同“橫”橫著的 4. 彎曲 5.清楚明白 6.舉 7.挑選 8.相類似9.竟然 滿 10. 梳著椎形髮髻

二、解釋下列字在句中的含義。

奇:①明有奇巧人

②長約八分有奇

可:①高可二黍許 ② 珠可歷歷數也

端:①其人視端容寂 ②東坡右手執卷端

為:①為宮室、器皿、人物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③中軒敞者為艙

④通計一舟,為人五

而:①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答案:奇:奇妙 零數,餘數 可:大約 可以 端:正 一頭

為:做,這裡指雕刻 是 是 雕刻 而:錶轉折,可是 表並列

三、翻譯下列句子。

(1)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沒有一件不是就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某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神情姿態。

(2)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他們緊靠著的兩膝,都隱蔽在手卷下面的衣褶裡 。 (3)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他)曾經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蘇東坡泛舟在赤壁之下游覽的情景。

(4)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長著濃密鬍子的人是蘇東坡

(5)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然不滿一寸。是挑選長而窄的桃核刻成的。

四、填空題。

(1)點明核舟主題的句子是 ( )。

(2)蘇、黃二人的友好關係可以通過“ ( ) ”一個動作和“ ( ) ”的神態看出來。

(3)文中最後一段運用了( )、( )的說明方法,這樣說明的作用是 ( )。

(4)點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5)最能體現王叔遠構思巧妙、技藝精湛的語句是 ( )。

答案:(1) 蓋大蘇泛赤壁雲(2)“左手扶魯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3)列數字 作比較 突出雕刻者技藝的高超(4).嘻,技亦靈怪矣哉(5)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五、閱讀甲、乙兩段文言,完成習題。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舟左右有窗共八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舟長曾不盈寸,人、窗、爐、文,鉤畫了了,眾妙皆備。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魏學洢《核舟記》)

[乙]惲壽平,號南田,明末常州武進人。少敏慧,八歲詠蓮,驚其師長。隨叔父惲向攻詩畫,藝日進。其父惲日初為國子監生,曾上《守禦十策》以謀救國。明末喪亂,十餘歲而隨父兄抗清。多與奇人俠士遊,常奔走千里,恍惚①死生,他人色沮神喪,而南田意氣如常。二兄繼死,明亡,與父歸故里。

天下漸定,誓不應科舉,賣畫以贍父。其山水深得冷淡幽雋②之致,松柳夾岸,游魚喋③水,風煙俱淨,寄情悠遠。重寫生,常灌花南田,極力描摹,天機④物趣,畢集毫端。其“沒骨法”花卉,空靈妍妙⑤,著紙欲飛,筆簡意豐,獲譽“神品”。名動天下,創“常州畫派”。崇尚氣節,臨富貴而不失其本心,葉售畫度日,然非其人不與也。遇知己,累日點染⑥;非其人,視百金如草芥,不市一花片葉也。康煕時,尚思復明,與復社遺士唱和,有《甌香館集》傳世。

(選自《甌香館集·序言》,有刪改)

[注]①恍惚:捉摸不定。②幽雋:幽靜美麗。③喋:吸。④天機:自然界的秘密。⑤妍妙:精妙。⑥點染:點綴景物和著色。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⑴清風徐來    

⑵舟長曾不盈寸

⑶賣畫以贍父 ⑷畢集毫端

⑸臨富貴而失其本心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⑴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⑵非其人,視百金如草芥,不市一花片葉也。

3.同為技藝高超的藝術家,和王叔遠相比,惲壽平有哪些獨特的地方?(依據材料,用自己的話回答)

答:

4.下列對甲、乙兩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簡桃核修狹者”“筆簡意豐”的“簡”意思不相同,“眾妙畢備”的“畢”和“風煙俱淨”的“俱”意思相同。

B.詠蓮、學藝、與俠士遊的敘述,為下文彰顯主人公的崇高氣節作了很好的鋪墊。

C.“冷淡幽雋”的繪畫風格是由畫家的個性和家學淵源決定的,寄託了惲壽平對悠遠深厚的中華繪畫文化的深刻理解。

D.“重寫生,常灌花南田,極力描摹”是惲壽平取得藝術成功的重要原因。

【答案】1.⑴緩緩地 ⑵竟然不滿一寸 ⑶贍養父親 ⑷筆下,筆底,筆端 ⑸丟失他的天性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掌握能力。“徐”與“曾不盈寸”是課內文言文實詞解釋,書本上有現成的解釋,這是考查識記能力。⑶“贍父”是一個動賓短語,採用現代漢語組詞法分別組詞。⑷“毫端”重點是解釋“毫”,聯繫上下文,從而確定“毫”的意思是“筆”。⑸“失其本心”,這樣短語的曾經出現在《魚我所欲也》中:此之謂失其本心。從而明確“失其本心”是“喪失了他的本性”,放在句中,聯繫上下文翻譯得通順。

2.⑴(他)曾經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蘇東坡泛舟在赤壁之下游覽的情景。⑵不是他看得起的人,把太多錢財當作草芥一類沒有價值的來看,不會買一朵花一片葉。

【解析】本題考查翻譯句子的能力。⑴“嘗貽”是“曾經贈送”的意思,“蓋”表示推測,“泛”是“泛舟”“遊覽”的意思。關鍵詞翻譯準確後,然後調整語序,使之通順。⑵“非其人”的翻譯要聯繫上下文來推測。從而確定為“不是他看得起的人”;“市”是“買”的意思。

3.坦然面對生死,崇尚氣節,不重錢財,具有開創性。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分析的能力。兩個人相同的地方是“技藝高潮”,而惲壽平獨特的地方要抓住細節分析。從“而南田意氣如常”可知“坦然面對生死”;從“崇尚氣節,臨富貴而不失其本心”可知“崇尚氣節,淡泊名利”;從“創‘常州畫派’”可見其“開創性”。

4.C

【解析】本題考查詞語解釋以及內容的概括與分析能力。C選項的錯誤,選文沒有介紹惲南田的繪畫風格形成的原因,屬於“無中生有”型。

【參考譯文】惲壽平,別號南田,是明朝末年常州武進人。他年少的時候就很機敏聰慧,八歲時候寫了一首吟詠蓮的詩,驚動了他的老師和長輩們。(他)跟隨他的叔父惲向學習詩文和繪畫,技藝一天天長進。他的父親惲日初是國子監的監生,曾經向皇帝上書《守禦十策》,來謀求救國的道路。明朝末年,國家喪亂,十歲多的他跟隨著父親和兄長參加了抗清的活動。他經常結交當世奇人俠士,經常奔走到很遠的地方,出生入死,行蹤捉摸不定,其他的人大都神情沮喪,可是南田的神態氣質卻和平常一樣。他的兩個哥哥相繼死去,明朝滅亡後,他和父親一起回到了故鄉。

天下漸漸地安定了下來,他發誓不去參加清朝的科舉考試,用賣畫的方式來贍養父親。他的山水畫深得素冷淡雅,幽靜美麗的風致,兩岸松樹柳樹成蔭,河中的魚兒戲水,風停了,大片的煙霧消散盡淨,所寄託的感情非常深遠。他非常注重寫生,經常灌溉南田裡的花,盡力去描繪臨摹。自然界的秘密,事物的情趣,都在他的筆下得到了很好的表現。他創造的“沒骨法”花卉,空靈精妙,栩栩如生,在紙上好像能夠飛起來一樣,他筆法簡練而畫得意蘊豐富,被人譽為“神品”。他繪畫的名聲驚動了天下,創立了“常州畫派”。他崇尚氣節,面對富貴卻不失去他的操守,雖然只是靠賣畫度日,但如果不是談得來的人他不會把畫給他的。如果遇到了知己,他會整月整月地點綴著色;若遇見一些想用金錢來買畫的勢利小人,他會把百兩銀子當做草芥一樣,不賣給他們一花一葉。康熙年間,他還想著恢復明朝的大業,和復社裡堅守的名士們用詩詞互相答贈,有《甌香館集》流傳後世。

六、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習題。

【甲】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乙】一士人善畫,作鼠一軸,獻之縣令。令初不知愛,漫懸於壁。旦而過之,軸必墜地,屢懸屢墜。令怪之,黎明物色①,軸在地而貓蹲其旁。逮②舉軸,貓則踉蹌逐之。以試群貓,莫不然者,於是始知其畫為逼真。

【注】①物色:觀察。 ②逮:等到。

1.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 用訖再火令藥熔 令初不知愛 B. 何陋之有 左臂掛念珠倚之

C. 其真無馬也 始知其畫為逼真 D. 軸在地而貓蹲其旁 而豎其左膝

2. 下列加點字與“中峨冠而多髯者”一句中“冠”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令怪之 B. 板印書籍 C. 策之不以其道 D. 無案牘之勞形

3.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 旦而過之,軸必墜地。

② 以試群貓,莫不然者。

4. 甲、乙兩文畫線句都讚美了古人的高超技藝,但表現手法不同,請作簡要分析。

答案:1.D 2.C

3. 每天走過掛畫的地方,那幅鼠畫總是落在地上。

(縣令)就用這幅畫來試其他的貓,結果沒有一隻不是這樣的。

4. 正面描寫,突出雕刻家刻畫細膩逼真,情態畢備。

側面描寫,通過寫貓的反應,表現畫家畫作的精美。


《核舟記》第六課時作業及答案

(1)為什麼要寫對聯的內容?

這十六個字是前後《赤壁賦》中的名句,內容清晰可見,可見雕工的精細,更顯出雕刻者暗釦核舟“大蘇泛赤壁”主題的匠心獨運,同時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題,還增加了濃厚的藝術情趣。

(2)該工藝品藝術的精湛主要表現在哪些地方?

①用料體積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刻物情態畢備④構思巧妙

(3)作者在說明船的正面的時候,為什麼不是從船頭說到船艙,從船艙說到船尾,而是先說船艙,再說船頭和船尾呢?

因為中間船艙的位置和對聯的顏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對聯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題。先寫船艙,不僅可以增強濃厚的藝術情趣,而且也極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頭三人的情態的描述。

(4)寫三個人的神情主要是為了說明什麼?

一是與上文“各具情態”相照應。

二是顯示雕刻者技藝的高超。

(5)文中第三段介紹蘇東坡、佛印、魯直於船頭的位置,為什麼先從中間的蘇東坡介紹起?

因為這樣寫符合核舟的主題,蘇東坡是“泛舟”的主角。

(6)文中第二段的第一句話“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並簡析其作用。

運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準確、具體地說明了核舟用料體積之小,

暗示雕刻者高超的技藝。

(7)介紹“核舟”體積時,既寫出具體的長度高度,還寫了有許多小窗和對聯,作者意在表現什麼?

極寫核舟之小,襯托景物之多,說明雕刻者王叔遠技藝之高超 。

(8)第4段對兩個舟子的描寫屬於什麼描寫?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麼氛圍?

細節描寫。寫右邊舟子,突出他“右手攀右趾”的粗獷動作和“若嘯呼”的閒散神態;寫左邊舟子,突出他專心致志燒茶的平靜神態。一動一靜,相映成趣。兩舟子共同營造了一種愉悅、輕鬆、自由自在的氣氛。加上舟尾橫臥的舟楫,更加暗示了一種放任自流的悠閒境界。

(9)作者最後統計核舟雕了這麼多內容有何作用?

是為了與後面的“而計其長曾不盈寸”作強烈對比,一多一少,從而襯托出雕刻者技藝的精湛,最後作者的讚歎也就順理成章了。

(10)最後一句有什麼作用?

作者高度讚歎雕刻家精湛的技藝,呼應了全文。

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核舟記》同步練習題與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