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汀江妃菊規範化栽培技術

福建汀江妃菊規範化栽培技術

吳德峰等

汀江妃菊原為福建閩西地區龍巖、上杭、長汀的汀江源一帶的野菊花,也是毛主席詩詞中所描述的“戰地黃花”。20世紀80年代,經福建農林大學選育,汀江妃菊成為一種甘甜清香,花大色黃,綠原酸、黃酮類有效成分含量較高的優良野菊花品種。通過多年的培育馴化,汀江妃菊已成為當地的一種藥、茶、觀賞、食用兼備的多功能菊花,其觀賞價值、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均遠遠超過了原產野菊花,不僅被廣泛應用於醫藥保健和飲食業,還為紅色之旅增添了特色。隨著紅色之旅旅遊業的開發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汀江妃菊的需求量持續增加,亟需對其進行產業化擴繁。在此背景下,為擴大汀江妃菊的生產規模,更好地發揮其經濟效益,福建農林大學、福建中醫藥研究院與當地花農合作,研究制定了汀江妃菊規範化栽培技術,該技術既能保持汀江妃菊原來的優良性狀,又能提高其繁殖係數,生產出高質量、高產量的優良汀江妃菊。現將汀江妃菊的規範化栽培技術的相關要點及注意事項總結介紹如下,以期為汀江妃菊的工廠化規模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從而擴大其種植面積,創造出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

1 選地與整地

汀江妃菊主要生長在福建閩西北地區,是一種山區丘陵地植物,雖然它對土壤沒有嚴格要求,但為了管理方便和獲得高產,宜選擇地勢相對開闊、陽光充足、土質疏鬆、土層深厚、灌溉條件良好的地塊進行種植,不宜種植在黏土和低窪積水處,且忌連作。

選好地塊後,首先要對田塊進行深翻,並每667m 2 施腐熟廄肥或堆肥2 000 kg、三元複合肥25 kg作基肥,然後耙細整平,按畦寬1.5 m(含畦溝)的標準作成高畦或平畦。

2 繁殖方法

汀江妃菊的繁殖方法有分株繁殖和扦插繁殖。

2.1 分株繁殖

一般在秋冬季節菊花采摘後,將菊花莖齊地面剪掉,根部就地培土,築成高4~8 cm的畦,若是在霜凍較嚴重的山區,可在畦上適當鋪墊稻草,再在稻草上覆蓋薄膜;待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中旬,揭開薄膜、扒去稻草,藉助春雨或適當澆水肥,促進植株發芽長苗;待3月—4月菊花幼苗白根初備、植株長至10~15 cm高時,將全株挖出,用手將苗分成數株,每 667 m 2 菊花苗分株後可移栽 0.67~1hm 2 大田。

2.2 扦插繁殖

汀江妃菊的扦插繁殖一般在清明節前後進行。可剪取生長健壯的菊苗(從分株後到長成可作為扦插的菊苗大約需1個月)新枝作插條,插條長10~15cm,為保證其成活率,儘可能做到隨剪隨插,不插隔夜枝;扦插前先將插條下部的葉子去掉,只保留上部2~3張葉片即可,扦插繁殖的株距和行距掌握在10 cm左右,扦插深度約將插條埋入土中2/3,扦插完畢後應及時澆水,並覆蓋稻草或薄膜保溼;在扦插後約3周左右插條即可生根,生根後3~5 d即可移栽大田 。

3 覆 膜

在汀江妃菊種植過程中,大田極易長草,且土壤越肥沃草害越嚴重,幾乎每15 d就要進行1次人工除草,生產成本投入較大。而大田覆蓋薄膜可起到提溫、保墒和抑制雜草生長的作用,故在汀江妃菊移栽定植前大田覆蓋薄膜,可在其大田生長階段不進行除草。具體為:在菊苗移栽定植前,根據大田的畦面大小,選用相應規格的薄膜覆蓋在畦上(黑薄膜保溫、吸熱性能顯著優於白薄膜,各地可根據海拔、地勢選用適宜的薄膜類型),然後進行菊苗挖穴移栽定植。

4 移栽定植

扦插成活並生根後的菊苗可在4月—5月移栽定植於大田或山地,移栽定植宜選在陰天或晴天傍晚進行。移栽前帶土挖苗,並將菊苗的頂芽摘除,以減少養分消耗,促進分株和植株生長,提高移栽成活率。移栽定植時,應根據大田土壤的肥沃程度適當調整株行距,一般按(40~50) cm×(60~70) cm挖穴,穴深 6 cm,每穴栽壯苗 1 株,每 667 m 2 栽2 000~2 500株;對於土壤肥力較差的田塊,其栽植密度應比肥力足的田塊密一些。移栽定植後覆細土壓緊,並澆定根水。

5 中耕除草

若大田沒有覆蓋地膜,菊苗在移栽定植後,從移栽成活到菊花現蕾期間,要進行 3~4 次中耕除草。第1次中耕除草可適當深耕,以使表土幹松,促使菊花的根向下扎,以後每次除草宜淺不宜深,以免傷根,一般掌握淺耕表土3~5 cm;同時,控制水肥,使菊花地上部生長緩慢,以防倒伏。菊花一旦有花蕾出現,就不再進行中耕除草。

6 施 肥

汀江妃菊是一種喜肥植物,吸肥力強、需肥量大,除在整地時需施足基肥外,整個大田生長期還要進行3次根部追肥和2~3次葉面追肥。根部追肥每 667 m 2 每次用腐熟稀薄人畜糞尿 1 000~1 500kg 澆施,第 1 次在菊苗移栽成活 7 d、開始生長時結合培土進行追肥;第 2 次在植株分櫱和開始出現分枝時進行追肥,配施適量過磷酸鈣或複合肥;第3次在菊花花蕾開始出現時進行追肥。葉面追肥是在菊花進入花蕾期後,於傍晚用0.5%~1%過磷酸鈣水溶液進行葉面噴施,一般情況下間隔 7 d 左右噴1次,以達到促進多開花、開花整齊、提高花朵產量和質量的目的。

7 水分管理

汀江妃菊是一種喜溼但不耐澇的植物,在其生長期間要保持大田溼潤,以保證幼苗成活,但不宜多澆水,以防止幼苗徒長;在梅雨季節或雨季,被水淹沒1 d以上的菊花大田,即會造成菊花植株死亡、爛苗或多種疾病的發生,故雨後應及時排乾田間積水;進入7月大暑後,若遇乾旱,大田要多澆水,尤其是在孕蕾期前後,一定要保證田內有充足的水分,此時連續2 d以上不澆水即會造成汀江妃菊不開花、花少或花小;此外,大田追肥後也要及時澆水。

8 摘心、打頂、抹側芽

汀江妃菊原為野生植物,適應性極強,人工栽培為其營造了旺盛生長的環境條件,故在其生長過程中,從移栽成活到開花,一般要摘心、打頂和抹側芽3~4次。摘心、打頂可促使菊花主稈粗壯,減少倒伏,增加分枝和花蕾,提高菊花產量。一般在苗高 15~30 cm時進行第1 次摘心、打頂,選擇在晴天摘去頂芽l~2 cm,每株留3~4個強壯枝條,通常情況下(土壤肥沃、菊花長勢良好),每l5天進行1次摘心、打頂,具體時間和次數應視土壤肥沃程度和生長情況而定。抹側芽是指在菊花現蕾時及時抹去花芽側蕾,每個枝條只留 2~3個花蕾。

9 套 袋

在有條件的地區,可給汀江妃菊花蕾進行套袋,這樣不僅可有效防止多種害蟲為害菊花,生產出安全無公害的菊花,還可避免花瓣汙髒,使菊花花朵完整、花形和花色美觀。一般在花蕾開放1/3時,採用水果或花類專用袋及時給花蕾套袋。

10 搭 架

汀江妃菊莖稈分枝多,不僅易發生倒伏,還會影響植株內部的通風透光,故應在田間給植株搭建支架。具體可選用不同長短的細竹竿(竹竿不需太長,具有堅韌感、表面光滑無刺即可),將竹竿插在植株其中,繞成一個圓圈,搭成豎立的架子,也可搭成三角形狀,上方連接處用細繩綁起來,然後把菊花植株繫於支架上即可。

11 病蟲害防治

11.1 褐斑病

褐斑病又稱斑枯病和葉枯病,是汀江妃菊生產上最常見的一種病害,從幼苗期到開花期均極易發病。發病初期,症狀先從植株的下部葉片開始發生,葉片上病斑散生,初為綠斑,然後變為褐色或黑色斑,且病斑逐漸擴大,從植株下部逐漸向上蔓延,使葉片乾枯下垂或枯黃死亡,或直接影響開花和花的產量、質量。具體防治措施:菊苗噴施 1次石灰水或熬好的煙桿水後再進行移栽,或可用上述藥液浸泡菊苗後再進行移栽,可有效保護汀江妃菊花蕾期不發生褐斑病。

11.2 霜黴病

霜黴病是汀江妃菊生產上第二大常見的病害,該病主要為害葉片、嫩莖、花梗和花蕾,影響開花及花蕾的產量和質量,特別是在低窪地種植的汀江妃菊更易發病。剛發病時,葉色褪綠,後期葉片變為黃褐色、皺縮,葉片背面菌絲如同一層灰白色黴狀物。具體防治措施:在菊苗移栽前,用石灰水或熬好的煙桿水浸泡菊苗數分鐘,晾乾後再進行移栽。

11.3 蚜 蟲

菊蚜是汀江妃菊生產上一種常見的蟲害,該蟲主要啃食菊花的莖葉部位,並吸取植株汁液;菊蚜繁殖極快,發病嚴重時可導致菊花整株死掉。該蟲在初夏就開始出現,以盛夏發生最為嚴重。菊蚜分青菊蚜和紅菊蚜兩種,青菊蚜喜歡咬斷葉柄,紅菊蚜喜歡咬啃心葉和幼嫩花蕾。具體防治措施:在菊蚜發生時,噴施石灰水或熬好的煙桿水進行防治;同時,要經常清除田間雜草,並仔細檢查是否有蟲卵寄生。

12 採收加工

12.1 採 收

汀江妃菊的開花期不一致,一年中都有零星的花朵開放,從現蕾到花期結束通常可維持 15 d 左右,旺花期集中在10月—11月。一般當花蕾處於半開放、花心散開2/3、花瓣平直、花色潔白時可及時採收,採收以在晴天露水乾後或午後摘取為宜,每天須採花1~2次。採收時,按花朵不同大小規格進行分級。

12.2 加 工

為便於加工和保證質量,採收的汀江妃菊可採用熱風管道烘爐進行烘乾,也可用烘烤香菇的烘爐改裝後進行烘乾。烘乾過程中每個時間段都要進行上下籬位置調換,以保證受熱均勻。具體烘烤時間及要求見表1。

表1 汀江妃菊菊花不同階段的烘烤要求


福建汀江妃菊規範化栽培技術

13 注意事項

13.1 扦插繁殖時間對菊花後期生長髮育的影響

汀江妃菊只開花不結籽,僅靠母本無性繁殖進行植株繁殖,繁殖方法有分株繁殖、扦插繁殖,但以扦插繁殖為主,分株繁殖長成的植株可進行2~3次剪枝扦插。扦插繁殖時應精選健康、茁壯的植株作種苗插條,一旦進入 6 月份後,就不能再進行扦插,因為作為母本的植株於6月份後剪枝,會傷母本枝的正氣,影響母本枝的生長和著花,且6月後天氣炎熱,插條不易成活,扦插成活的新苗會因生長時間過短,而影響開花數量和產量。

13.2 覆膜定植對菊苗生長髮育和菊花產量的影響

從汀江妃菊生長狀況和緩苗情況看,沒有覆蓋地膜的菊苗成活率在60%左右,而覆蓋地膜的菊苗成活率可達80%以上。從植株長勢看,覆蓋地膜對大田栽培的菊花生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特別是黑地膜,覆蓋黑地膜的菊苗成活率和菊花產量均優於覆蓋白地膜。據統計,覆蓋黑地膜的菊花產量比沒有覆蓋地膜可提升30.0%以上,覆蓋白地膜的菊花產量比沒有覆蓋地膜的可提升28.0%。因此,建議汀江妃菊採用覆膜種植。

13.3 適時防病治蟲對汀江妃菊生長和質量的影響

汀江妃菊病蟲害防治中應以農業措施為主,在發病初期清除病葉、病莖和病花,並深埋或燒掉;減少病蟲害侵染來源,注意通風降溼。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病蟲害發生是動態、隨機的,故病蟲害的防治模式也應該是動態、靈活的,須根據病蟲害的發生種類、發生程度、發生時間和年度間差異,選擇優質高效農藥,因地制宜地進行病蟲害防治 。此外,因為菊花可用於藥茶和烹飪,故應杜絕使用化學農藥防治病蟲害而改用生物農藥進行病蟲害防治。

13.4 適時摘心、打頂對菊花產量的影響

菊花摘心、打頂可防止植株過高,還可促進分枝和結蕾,但在7月大暑後不宜再進行摘心、打頂,以避免菊花分枝過多、營養不良、花朵過小。

13.5 適時採收對菊花品質和產量的影響

菊花盛開旺季,若勞力充裕,可每天採摘1~2次,若是勞力短缺,可隔天採摘。至少要分3期採摘,花頭在11月上旬採摘,約佔總產量的50%;二花隔5~7 d採摘,約佔總產量的30%;三花在二花采摘後7 d左右採摘,佔總產量的20%。若天氣預報要連續下雨,而採花期已到,應搶在雨前採收一批,以免遭受損失。同時,邊採邊分級,大、小花朵分開,以便於加工,保證產品質量。

13.6 分階段烘乾對菊花質量色澤的影響

福建閩西北地區習慣用汀江妃菊泡茶待客和食用,然而生用汀江妃菊泡水喝有一股生澀味,而通過加工,不僅可去除其生澀味,增加香甜味,還有利於保存。汀江妃菊烘乾的關鍵技術是嚴格掌握每個烘烤時間段,特別是烘烤的第一時段,目的在於去除水分,烘烤溫度不能太高,以30 ℃為宜,若是溫度過高,會使新採的菊花顏色變黑,第二至第五個烘烤時段要進行上下籬位置調換,以保證菊花受熱均勻、顏色黃潤燦爛 。


福建汀江妃菊規範化栽培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