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撞南牆不回頭,覺得孩子性格太犟?可能是進入了執拗敏感期

孩子出生之後,大部分父母都會感覺自家孩子比較乖巧懂事,畢竟在前一個月基本上都是躺在床上睡覺。吃飽了睡睡飽了吃,儼然一個小懶豬。孩子慢慢長大之後,他們就會展現出來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有些時候倔脾氣也讓父母難以忍受。特別是孩子內心只要存在不滿心理,他們就會選擇哭鬧,更讓父母難以抉擇。當然當孩子慢慢懂得表達自己的意思之後,這樣的問題也會減少。可是有一部分父母也表示:自家孩子在三歲左右的時候,常常表現出來不撞南牆不回頭的情形,也不知道到底是因為什麼?

不撞南牆不回頭,覺得孩子性格太犟?可能是進入了執拗敏感期

前段時間和一個朋友聊天,他表示自家孩子最近好像總是有一種內在的秩序感,自己想要什麼,必須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之下完成。除此之外,在和其他人相處之時,一旦別人沒有按照他內心的想法,他就會開始哭鬧,並且變得比較倔強。之前有一次來了客人,自己對孩子說“以後來了客人你都去開門吧”。沒曾想,這樣一句話,孩子就牢記在心。現在只要來了客人自己去開門,孩子就會開始哭鬧。有好幾次也不得不將客人請出去,然後讓孩子開門,這時候孩子才會笑得呵呵呵。

後來又和朋友說到了孩子的現狀,理性的分析得知可能是孩子進入了“執拗敏感期”。確實對於一些低齡的寶寶來說,他們慢慢的發展,大腦思維也會進入另外一種狀態,而3~4歲左右正是執拗敏感期的關鍵階段。爸爸媽媽也要注意觀察,一般情況下孩子出現上面所謂的情況,不撞南牆不回頭、不跳黃河不死心,那麼可能就是執拗敏感期到來,秩序感、規則感越來越明顯。

不撞南牆不回頭,覺得孩子性格太犟?可能是進入了執拗敏感期

01、孩子在執拗敏感期會出現哪些特徵呢?

三歲左右的時候,孩子的自我意識越來越明顯。他們會通過自己的觀察、分析、判斷、推理來了解到自己想要得到的知識。三歲左右其實是他們瞭解世界最為關鍵的階段,那麼等到4歲左右,孩子的大腦發育較為完善,這時候他們就希望別人能夠遵守自己的規則,而不是自己去按照父母所說。長時間如此,執拗敏感期也就悄然到來,這些特徵也是可能會出現的。

1、聽不進去家人的話

對於這類孩子來說,他們在這個階段總是認為自己所說的話就是對的。所以不管爸爸媽媽說什麼,他們也不太願意去聽從,甚至表現出來蠻橫無理、目中無人的狀態。不管是簡單的位置擺放還是做事的步驟,孩子都會按照自己的想法來。也就和爸爸媽媽勢不兩立,表現出來親子之間的矛盾。

不撞南牆不回頭,覺得孩子性格太犟?可能是進入了執拗敏感期

2、隨意的哭鬧威脅父母

因為三歲左右的孩子他們本身就比較喜歡哭,所以遇到一遇到問題,如果爸爸媽媽不願意答應,他們就會通過哭鬧的方式來威脅父母。加之父母本身對於孩子的哭鬧又沒有抵抗力就會選擇妥協,長時間如此一種惡性循環就此展開。或許孩子慢慢長大之後還是不能改變自己威脅父母的行為,也就使得孩子倍受寵溺,身上的一些蠻橫無理的特徵還是無法消除。

3、規則界限明顯

之前有相關的兒童教育專家表示:孩子慢慢長大之後,他們為了自己具有安全感,會給自己所接觸的環境進行一定的規則設立。也就是說,在孩子所接觸的這個範圍之內必須具有秩序感規則感。我們也可以發現,處於執拗敏感期的孩子,他們就是有自己的想法,而所謂的想法就是規則界限。

不撞南牆不回頭,覺得孩子性格太犟?可能是進入了執拗敏感期

02、作為父母,到底如何去應對處於執拗敏感期的孩子呢?

孩子處於執拗敏感期,確實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爸爸媽媽有些時候也會異常的暴躁,想要通過棍棒教育的方式去解決。只是我們要明白,這其實是孩子正常發育階段所展現出來的特徵。到底應該如何去處理呢?棍棒教育的方式並不可取,因為孩子在這個階段本身就是執拗的、敏感的、固執的。

1、適當的滿足孩子的要求

我們如果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就會發現這樣的行為是他們對於社會的認知。也就是說,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想法不同,也就導致這樣差距明顯。適當滿足孩子的要求,避免親子矛盾激化也是為父母之後進行相應的教育做準備。如果一味的訓斥孩子、打罵他們,只會讓孩子更加叛逆。

2、瞭解孩子本身的特徵

如果我們天天跟在孩子屁股後面,一定會發現他們多事、多動,常常變得極其暴躁。可是如果我們在孩子執拗敏感期之時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事情可做,是不是就和孩子接觸較少呢?這就導致矛盾激化的可能性減少。所以要了解孩子本身的特徵,避免和他們相撞。

不撞南牆不回頭,覺得孩子性格太犟?可能是進入了執拗敏感期

3、避免過度關注

滿足孩子的要求,並不是說孩子想要做什麼,爸爸媽媽都會同意。我們可以適度的滿足,但是也要有底線。如果孩子所作出的行為不符合爸媽內心的標準,我們可以選擇能處理的方式,讓孩子忽視對於這件事情的關注。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從而更好的解決。

孩子進入執拗敏感期,確實會出現各種各樣較為怪異的行為。爸爸媽媽也要理性的去分析自己孩子在這個階段的特徵,並且想出相應的方法進行解決。上面所說的三點,其實大家都可以在生活之中運用。改變孩子的心理,更好的相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