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使人變呆,那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書?

最近會在朋友圈分享讀書筆記,一方面是本著分享的精神,把對自己有用的內容分享給可能需要的人;另一方面,是想作為一種記錄方式,方便以後查閱。

有一次親朋聚餐,談到讀書的事兒,老媽就說起我向她安利的某讀書軟件,如何方便,如何免費,以及我在朋友圈的分享。

一位長輩就此評論說:有些人讀書都讀呆了,這樣的人,就是讀上一本兩本的書也沒什麼用。你看人家某局的某某,也沒文憑,也沒讀過幾本書,人家那機靈的,混得風生水起。

他的一番言論讓老媽挺尷尬,而我雖然很反感類似讀書無用的觀點,但對他明顯意有所指的言論,卻沒有一絲懟回去的慾望。

讀書使人變呆,那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書?

對於慣於炫耀自己學識豐富,貶低別人平庸無知的雙標之人,我習慣抱著佛系的態度,他愛說什麼就說什麼,如果我不接受,跟我又有什麼關係。

所以,我很淡定的回答:我不是讀書讀呆的,我是天然呆哈。

反應慢,顯得呆,是我性格使然,不能讓讀書為我背鍋。

正相反,讀了一些書,呆的情況反而好多了。一方面因為知識儲備增多,思維速度提高,靈活性增強。另一方面,讀書也讓我明白,強行扭轉天性,只會讓自己痛苦,變得更呆更喪,接納自己,順勢而為,不再擰巴了,一切就都好了。

而且,通過讀書,我還深深感覺到,讀書是一件挺個人的事情,喜歡讀什麼,需要讀什麼,都只與你自己有關。並且,不管讀書有沒有用,只要喜歡讀書就去讀嘛,功利性的讀書和消遣的讀書完全可以並存。

特別在重讀了明治大學文學教授齋藤孝的《深閱讀》後,更加深了這樣的感受。

讀書使人變呆,那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書?

如果你向齋藤孝教授提問:“讀書有用嗎?我們究竟為什麼要讀書?”

他會告訴你讀書的三大意義第一,為了獲取信息;第二,為了愉快有意義的獨處,發揮想象力;第三,為了鍛鍊自己,豐富精神。

獲取信息,開拓視野

我們處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的問題不是獲取不到信息,而是面對海量信息,不知道如何篩選並有效利用。

正如作者所說:

“如果書讀得不夠,只依賴互聯網的話,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完全無法深入其中。換句話說,要想更有效地利用互聯網,得先確保自己的精神和思想達到足夠的深度。”

所以齋藤孝先生提倡深閱讀,只有通過讀書形成自己的思想,修煉深潛力和判斷力,才有可能深入下去,穿越現實表面麻煩交織的苦水,嚐到深潛的精神清流。

眾所周知,書是信息和知識系統呈現的方式。通過讀書可以開闊你的眼界,豐富你的知識。

“一本書就可以打開未知領域。”

讀書使人變呆,那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書?

每個人的閱歷是有限的,如果不讀書,你的認識就會侷限於你的經歷和你親朋好友的眼界。

你可能知曉天下大事,但依然有很多無法觸及的未知領域。

翻開一本未知領域的書籍,引起你對於未知領域的興趣。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喜歡與不喜歡之間的界限其實是很模糊的,我們的好惡是會變的。

“太過於看重‘自己的風格’‘自己的想法’了,反而使自己的世界變得侷促狹窄,阻礙自己認知人類的廣度和深度。”

雖然新的時代變化越來越快,看起來老土又有些費時的讀書卻並不能被拋棄。讀書,依然是我們獲取信息,開拓視野的有效途徑。

愉快有意義的獨處,不懼孤獨

生活是忙碌的,也是繁複瑣碎的。終日被瑣事糾纏,失去自我,會讓人陷入崩潰而絕望。

每個人都需要有獨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每個人都需要獨處。

有的人喜歡獨處,獨處可以讓他們找回自我,冷靜思考。有的人則正好相反,他們不知道該如何自娛自樂,因為忍耐不了獨處的孤獨寂寞冷,被不良嗜好引誘,誤入歧途走向自毀。

獨處的方式有很多,讀書,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之一。

讀書,可以讓你在獨處的時間和空間裡,既能面對自己,也能聆聽他人,讓自己的思想和他人的智慧相碰撞,實現思想和精神的昇華。

讀書並不只是功利性的,還可以是一種消遣。

讀書使人變呆,那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書?

齋藤孝教授喜歡讀優質的推理小說,優質的小說,可以讓你產生超越時空的共鳴,從而加深對人類以及各種情感的理解與包容。

不開心的時候,一口氣讀完一本書,藉由書中的人物和經歷,讓你從生活中抽離出來。從更高的角度,更遠的距離,審視自己和生活中的問題。《深閱讀》作者齋藤孝教授認為,這樣可以讓你的心態變得從容。

我的朋友也確實有這樣的經歷。

身為家庭主婦的她,會利用各種碎片時間聽書。前段時間她告訴我,她在聽《一個人的朝聖》。由書中人物想到自己,終於看清自己婚姻中的問題,也找到了解決的辦法。

跟主人公一樣,她的婚姻也在柴米油鹽的生活中,變得沒滋沒味沒趣,兩個人彷彿越來越遠。

聽書後,她深受啟發,扣問自己,自己的婚姻究竟怎麼了?十年婚姻,激情早已消退,他們真得不再相愛了嗎?

事實上,他們每天忙於工作和生活瑣事,為孩子各種奔波,不是不愛了,真得是累覺不愛。

然而,這種狀況可以改變嗎?

一番思考後,她主動跟老公談心,明確家庭責任和分工,讓倆人都能有片刻自我的時光,還能過過二人世界。問題解決了,感情也理順了,工作也漸漸有了起色。

朋友說,聽這一本書,彷彿真得跟著主人公經歷了一次心靈的朝聖,收穫和改變都是切身而真實的,這一輩子都終身難忘。

從這一點來講,讀書就像一面鏡子,幫你照見生活,讓你開始自省。

用讀書填滿獨處的時間,孤讀不再孤獨,生活或許會跟從前大不一樣。

鍛鍊自我,豐富精神

讀書使人變呆,那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書?

很多成功人士都愛讀書,股神巴菲特和他的投資夥伴查理•芒格、俞敏洪、比爾•蓋茨、楊絳、錢鍾書等等,不勝枚舉。

查理•芒格曾說:“我這輩子遇到的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而沃倫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他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

為什麼越聰明、越有才、越成功的人,就越喜歡讀書呢?

正像前面提到的,他們正是通過讀書的獨處時間恢復精神,並通過讀書來磨練決斷力和判斷力。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也時刻需要做判斷、做決斷。而當下,快節奏的生活,高強度的工作,壓力與日俱增,如何處理壓力,正確判斷、決斷,對我們至關重要。

“能否妥善應對壓力,是由夠不夠聰明決定的。這裡所說的‘聰明’,當然不是指學習成績好,而是指能夠迅速抓住事物本質,確定優先順序,配合自身能力做出判斷,妥善選擇如何行動的能力。”

通過讀書,你可以學習別人的經驗和方法,升級自己的思維方式,打造自己的思維內核,避開別人掉過的坑。

書就像磨刀石,持續讀書,勤於磨鍊,才能增強腦力,提升思維的速度,讓你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判斷,隨時可以利刃出鞘。

筑波大學名譽教授村上和雄提出:人與人能力的差別由基因的啟動程度決定。

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接觸優秀的人能讓你變優秀,而讀書就是接觸優秀的、超一流人物的最經濟便捷的途徑。

買一本名人傳記,就能瞭解他的一生,學習他的思考方式,也能刺激自己為變得更好而努力。

讀書使人變呆,那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書?

讀書不只可以提升能力,讓你更優秀,還可以增強你的精神力量。

曾經讀過一篇文章,文章中的女孩因為升入初中,環境變化、偏科等原因,承受不了心理的落差,漸漸封閉了自己。

父母請家教幫她補習,她卻只在紙上畫圈圈,沒有任何進步和改變。

補習老師不願誤人子弟選擇離開,臨走時送她一本泰戈爾的《飛鳥集》,並告訴她:所有人,包括女孩的爸爸、媽媽、老師、同學還有朋友,都在等待,等待女孩找到自我,生活得更快樂,更成功。

熱愛文學的女孩讀完了詩集,最終被泰戈爾詩中的大愛感化,敞開心扉,活出自我,開啟了新的生活。

一本好書可以激勵你奮進,也可以安定你的心神。它就像吸水紙一樣,一邊吸走你的負能量,一邊為你賦能。

所以,持續讀書,擁有源源不斷的能量補給,你才能走得更遠,更堅定。

“想讓自己在年輕時進步,想讓自己年老後有個愛好,想有個可供發洩負面能量的終生渠道,就不能不讀書。從這個意義上講,讀書是我們的一生良友。”

讀書是一生良友,請珍惜這樣的一生良友。

如果你問我為什麼讀書?我只想說:為自己,為了快樂,也為了不被辜負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