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诗词、讲三国故事》(三十二)书名尺素四忠谋

书名尺素矢忠谋,慷慨思将君父酬。

赤胆可怜捐百口,丹心自是足千秋。

这首诗在《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国贼行凶杀贵妃,皇叔败走投袁绍。”

尺素:①小幅的丝织物,如绢、帛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代指“玉带诏”。②书信:时传尺素,以寄相思。

矢:誓。

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可怜:表示羡慕。

自是:自然是,原来是。

这首诗讲的是工部侍郎王子服、长水校尉仲辑、议郎吴硕、昭信将军吴子兰四人。

汉献帝即位以来,先有董卓之殃,后有李傕、郭汜之乱。在董承的帮助下,汉献帝还都洛阳。本以为曹操是社稷之臣,可是也专国弄权,又迁都许都。在这种情况下,献帝也想加强皇权,讨伐曹操。伏皇后之父伏完推荐国舅董承,共议大事。当时,献帝身边有许多曹操的人员,监视献帝。伏完献计,可制一件衣服,一条玉带,密赐董承,在玉带里面缝上密诏,董承回家按照密诏要求,想办法,筹划策略。献帝咬破手指,以血写之,让伏皇后缝在玉带里面,称“玉带诏”。献帝以董承有救驾有功,将衣服、玉带赐予,并密语说:卿归细观之,勿负朕意。

早有人报告曹操,曹操亲自前来检查,曹操检查了玉带、衣服,未发现可疑之处。曹操将衣服穿了穿,系了系玉带,说:合适,送给我吧,董承说:君恩所赐,不敢转赐。曹操说:莫非有什么计谋吗?董承惊曰:丞相如要,便当留下。曹操通过实验,才不怀疑,脱下衣服、取下玉带,给了董承。

连董承共七位:车骑将军董承、工部侍郎王子服、长水校尉仲辑、议郎吴硕、昭信将军吴子兰、西凉太守马腾、左将军刘备。联名聚义,以图国贼。

刘备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当曹操说到你和我是英雄时,刘备惊的筷子都掉了,恰好用打雷受惊掩饰过去了。又有玉带诏的事,想寻个脱身之计。

恰好,公孙瓒与袁绍战斗,全军战败,自缢身亡。袁绍收了公孙瓒的兵将,实力更大了。其弟袁术管理不善,娇奢过度,局面失控。打算将帝号让与袁绍,袁绍要玉玺,袁术亲自送。刘备趁机,向曹操提出带兵截杀袁术。曹操同意了,让刘备统兵五万,截击袁术,并派朱灵、路昭二人同行。

郭嘉、程昱力劝“不能放龙入海、纵虎归山”,曹操派许褚调回,刘备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皇帝同意了,丞相也同意了。

刘备此一行,如鱼入大海,鸟上青霄,只等建功立业去了。

刘备走了以后,董承与王子服等商议,无计可施。董承感愤成疾。皇帝派太医吉平去医治,一日,与董承饮酒,到了后半夜,睡着了。忽然报王子服等四人到,说:刘表连袁绍,起兵五十万,共十路杀来。马腾连结韩遂,起西凉兵七十二万,从北杀来。许昌城中空虚,聚集五家的家童仆,可得千余人。趁曹操府中大宴,突入杀之。董承遂唤家奴收拾兵器,自己提枪上马。深夜,重兵都到了,董承提宝剑,徒步直入,看见曹操在后堂饮酒,大叫:曹贼休走,一剑剁去,应声而到。

突然醒了,原来做了一个梦,口中犹在骂曹不止。

吉平问其祥,董承不相信吉平,吉平断指为誓。遂取出衣带诏,告诉吉平。吉平计划在给曹操看病时,毒害曹操。

可这时,出现一个小人物,坏了大事。董承家奴秦庆童与侍妾云英有染,董承欲杀之,夫人劝免死,将其关到冷房。秦庆童逃跑,到曹操处告密,说:王子服等人经常密议,吉平断指为誓等。曹将秦庆童藏于家中,董承派人巡不见,只想逃到别处去了。

次日,曹假称有病,唤吉平看病,曹知吉平下毒,遂让吉平先饮药,吉平不肯,吉平知事已泄露,强灌曹操,药撒地上,下毒之烈,砖都裂了。

次日设宴,请众大臣饮酒,唯董承托病未来。在众人面前,用刑于吉平,王子服等四人,如作针毡。宴罢,曹留四人,子服等四人皆言无此事。

次日,曹径投董承家探病,带吉平对证,吉平只是大骂,曹割去其九指。犹骂,曹令割其舌,吉平要求:我熬刑不过,可释吾缚,曹遂解其缚。吉平,撞台阶而死。

曹操牵出董承家奴秦庆童,与董承对应,并搜出了“玉带诏”,曹想废献帝,被程昱劝阻。曹将董承等五家老小,处斩,共七百余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