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親友圈論諸葛亮成就之必然

提起諸葛亮,想必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這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蜀漢丞相,而後便是《出師表》中所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被劉備三顧茅廬的臥龍先生。也正是因此,大多數人會認為諸葛亮就是個躬耕鄉野的農民子弟,實則不然!諸葛亮的成功雖然是離不開其個人的聰明才智以及學識上的精進努力,但更是跟他的出身階層、跟他在父親早逝的背景下,以其敏銳的政治眼光建立並處下的親戚、朋友圈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

首先先說一下諸葛亮的出身。諸葛亮絕對不是個農民的兒子,而是東漢末年一個沒落官宦貴族的後代,說的直白一點,他就是個失了勢的官二代。青少年時期的諸葛亮之所以隱居隆中鄉野是迫不得已,是其在羽翼未豐條件下的無奈之舉。

由親友圈論諸葛亮成就之必然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籍貫是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根據史料記載,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其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司隸校尉是個什麼官呢?舊號“臥虎”,是漢朝負責監督京城和京城周邊地方的秘密監察官,率領有由1200名中都官徒隸所組成的武裝隊伍。其官職大概如同京城的紀檢加刑警加拘留所的負責人,權力夠大,因此當時被稱為“臥虎”。工資為月薪百二十斛即年薪二千石,這與同漢代郡守(太守秩二千石、位同省、直轄市長)的工資相同。諸葛亮的親爹諸葛珪官比他祖爺爺小很多,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漢制在郡守下設郡丞及長史,郡丞是太守的佐官,其官職大致等同於現在的市委辦公室主任,年薪六百石。諸葛亮3歲時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時當郡丞的父親諸葛珪又病逝,諸葛亮沒有辦法就與弟弟諸葛均及兩名姊姊一起投奔依附於劉表的親叔叔諸葛玄,其後跟隨被任命為豫章太守的諸葛玄到了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治理大致同現在的江西省),年僅十四五歲的諸葛亮在其叔父手底下也官了一把,諸葛亮與弟弟諸葛均都在諸葛玄手下當了官。根據裴松之在《三國志注》引《獻帝春秋》的另一則記載說,豫章太守周術病亡後,荊州牧劉表(漢武帝時設十三州部,每部設一刺史,漢成帝時,改刺史為州牧。漢靈帝時,為鎮壓農民起義,再設州牧,並提高其地位,居郡守之上,掌一州之軍政大權。東漢荊州原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東漢末年,從南陽郡、南郡分出一部分縣,設置襄陽、章陵二郡,於是荊州共轄九郡)舉薦的諸葛玄為豫章太守接替周術。劉表之所以能夠舉薦諸葛玄為豫章太守,是在李傕郭汜亂政時期,這是劉表在東漢末年紛繁複雜政局中撈取的政治權利,早在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殺,其餘部李傕、郭汜控制東漢天子。劉表派使者入朝奉貢,李傕派黃門侍郎鍾繇拜劉表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允許設置長史、司馬、從事中郎,擁有開府辟召掾屬的權力,禮儀如同三公;建立府署並自選僚屬之意。李傕以此來結連劉表作為自己的外援。劉表以開府建牙的權力任命諸葛玄為豫章太守就是擴大自己的地盤和勢力範圍。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在壽春稱帝的袁術為了擴大其勢力也冊封諸葛玄為豫章太守,不料東漢朝廷(自公元196年東漢建安元年,曹操迎漢獻帝到許昌並控制了東漢朝廷,取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派了個更有背景的官二代朱皓(其爹朱儁,官至太尉、漢大司農,其職位等同如今的軍委司令和農業部長,是東漢末年傳檄天下討伐董卓的首倡者之一)要強行取代諸葛玄為豫章太守。因此面對曹操控制的天子政令,諸葛玄是拒絕讓位的。於是朱皓便聯合被孫策打敗落魄於豫章的揚州刺史劉繇聯合攻擊諸葛玄,諸葛玄戰敗退守西城,建安二年(197年)正月,西城居民叛亂,殺死了諸葛玄,斬下他的頭送給劉繇。

由親友圈論諸葛亮成就之必然

諸葛玄是劉表向南方擴大勢力範圍的犧牲品,在劉表平定荊南之後,劉表與南方的交州(漢武帝派兵剿滅南越國後,設立交趾刺史部,地分七郡,部治贏婁即今越南河內西北。到東漢漢獻帝的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交趾刺史部改交州,轄今中國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和中部,州治番禺。)牧張津之間漸生仇隙。在建安四年至八年間(199年—203年),張津對劉表連年用兵。建安八年(203年),張津被部下殺害。劉表就想吞併交州,立即派遣屬下賴恭出任交州刺史,希望搶先在朝廷任命官員前佔有交州。同時,他又任命部屬吳巨為蒼梧太守,以接替剛病故的史璜。但是以曹操為首的漢廷則拜交趾太守士燮為“綏南中郎將,董督(交州)七郡,領交阯太守如故”,以抗衡劉表在交州的勢力。

顯然到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去世,諸葛家族在東漢、荊州官場便徹底失勢。畢竟諸葛玄是因劉表安插於江西進而喪命,劉表自然要安頓一下他的後人。諸葛亮便舉家來到劉表治下的荊州襄陽隆中隱居。可以肯定的是,沒有劉表的庇護,沒有父親、叔父郡丞、太守攢下的家底,年僅十六七的諸葛亮是不可能舉家在湖北省襄陽隆中買房子置地安然隱居的,他既不能擺脫農業勞作而吟誦《梁甫吟》,更不能安然瀟灑四處遊學交遊名師明士。

荊州治下荊襄九郡,而襄陽更是荊州牧劉表的政治中心,劉表(142年-208年),字景升,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微山)人。西漢魯恭王劉餘之後是東漢末年宗室、名士、軍閥,漢末群雄之一。據史蹟記載,劉表身長八尺餘,姿貌溫厚偉壯,少時知名於世,名列“八俊”。《漢末名士錄》上記載:表與汝南陳翔字仲麟、範滂字孟博、魯國孔昱字世元、勃海苑康字仲真、山陽檀敷字文友、張儉字符節、南陽岑晊字公孝為八友。《後漢書》亦載劉表與同郡張儉等號為“八顧”,又指與張儉、岑晊、陳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等稱為“八及”。李傕等入長安,劉表遣使奉貢,被任命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假節,封成武侯。在荊州期間,劉表恩威並著,招誘有方,使得萬里肅清、群民悅服。在荊州八郡營造了一個相對中原來說比較安全的割據勢力。雖然漢末天下大亂,但荊州百姓在劉表治下卻可以安居樂業,許多士民在當時都逃離中原,而選擇前往荊州避難,從關西、兗州、豫州來投靠荊州的學者又有上千人之多,劉表對他們都能加以安撫賑贍,學者們受到資助,亦能得到保護。同時劉表遠交袁紹,近結張繡,內納劉備,據地數千裡,帶甲十餘萬,稱雄荊江,先殺孫堅,後又常抗曹操。劉表在任內,愛民養士,從容自保。由於荊州境內界群寇已被肅清,劉表於是開立學官,博求儒士,又命綦毋闓、宋忠等學者撰寫《五經章句》。盛況如《荊州文學記官志》(見《藝文類聚》卷38)所記:“乃命五業從事宋衷新作文學,延朋徒焉……五載之間,道化大行。耆德故老綦毋闓等,負書荷器,自遠而至者,三百有餘人。”唐長孺在《漢末學術中心的南移與荊州學派》說:“荊州學校的規模和制度遠遠逸出郡國學的範疇,不妨說是洛陽太學的南遷。”而地處漢水中游南岸三面環水,一面靠山,易守難攻被稱為“華夏第一城”的襄陽城,自然成為那些具有敏銳政治軍事頭腦的精英們之首選,

在古代,特別是在東漢末年中原地區戰亂不斷的,赤地千里白骨於野,而由於傳承介質的侷限性,人文科技的知識學習多依賴於名師的口傳心授,這使得當時的襄陽成為東漢末年一個最大的、活的的書庫、知識庫、數據庫。可以說當時的荊州已經成為我國東漢末年時期的知識文化高地。顯然當時的諸葛亮也把這一點看得非常明白。諸葛亮抓住了當時的襄陽是東漢末年知識高地這這個大好機會,埋頭苦讀、遍尋名師,以荊州的政治中心襄陽為基礎,建立了一個集荊州政治精英及東漢末年隱居荊州的精英人才為核心的親友圈,而且還是東漢末年一個集政權、知識、智慧、市場為一體的最具競爭力的親友圈。諸葛亮所建立的這個親友圈,既是諸葛亮家族安身隆中的基礎,更是其個人知識儲備、厚積薄發的基礎。

由親友圈論諸葛亮成就之必然

在親友圈的建立上,諸葛亮充分發掘了諸葛家族成員的潛力包括他自己的個人幸福,以聯姻為手段,一方面聯姻荊州的政治精英、另一方面聯姻當時的科技知識精英。

首先說一說諸葛亮與荊州政治精英聯姻圈,為此諸葛家兩人出馬,一舉聯姻了蒯(kuǎi)氏、蔡氏,蒯氏、蔡氏是劉表得以割據荊襄九郡的士族功臣,是荊州官場最主要的兩股政治勢力。

由親友圈論諸葛亮成就之必然

蔡夫人

其一就是諸葛亮親自出馬娶了醜女黃月英,由此聯姻了荊州的第一政治家族蔡氏。襄陽蔡氏是東漢末年最具政治影響力的士族之一,襄陽人士大夫蔡諷大姐嫁給東漢的太尉張溫(張溫?-191年,字伯慎。東漢末年南陽穰縣人。官至司隸校尉、太尉,封互鄉侯。曾經是董卓、孫堅、陶謙等人的上司,奉命討伐過韓遂、邊章、北宮伯玉的叛亂,威震天下。董卓掌權後,以和袁術勾結的罪名殺害張溫。)蔡諷的大女兒嫁給了襄陽名士黃承彥,即諸葛亮的岳父,小女兒嫁給劉表當續絃之妻;小兒子蔡瑁則成為輔助劉表入主荊州名將。據《襄陽耆舊記》記載:‘漢末,諸蔡最盛,蔡諷姊適太尉張溫,長女為黃承彥妻,小女為劉景升後婦,瑁之姊也。’從這個意義上講,諸葛亮應該稱劉表為小姨夫、稱蔡瑁叫小舅。表面上諸葛亮雖然娶的是黃承彥之女,但諸葛亮可藉此一舉聯姻了名動天下的蔡氏家族。不過據史籍記載,黃月英可是個十足的醜女,不但人長得黑醜且滿頭黃髮,據《三國志》:“黃承彥者,高爽開列,為沔南名士,謂諸葛孔明曰:‘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配。’孔明許,即載送之。時人以為笑樂,鄉里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無論黃月英是否才華出眾,但通過鄉村諺語,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對於“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的諸葛亮之嘆惋,因此不能排除這是諸葛亮為聯姻荊州統治階層付出的個人犧牲。

由親友圈論諸葛亮成就之必然

其二是諸葛亮的大姐嫁給蒯祺,藉此聯姻了荊州的蒯(kuǎi)氏家族。蒯祺是西漢大臣蒯通(范陽今河北徐水北固鎮人)之後,蒯祺弟兄三人,老大蒯良字子柔、老二蒯越字異度、蒯祺是老三,三人都是智仁雙全人傑。根據《後漢書.卷七十四下.袁紹劉表列傳下》、《三國志.卷六.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裴松之注引司馬彪《戰略》記載:劉表之所以單騎入荊州並能一統能荊襄,不但是因為得到了蔡氏的支持,更是因為得到了蒯(kuǎi)氏蒯良、蒯越兄弟二人的鼎力支持,劉表曾說:“子柔(蒯良)之言,雍季之論也。異度(蒯越)之計,臼犯之謀也。”據《春秋》所載,雍季、臼犯可是輔助晉文公稱霸春秋的名臣,劉表把蒯氏兄弟與雍季、臼犯相比足見劉表對二人的倚重。在蒯氏兄弟的輔佐下,劉表控制了除南陽郡外的荊州七郡,理兵襄陽,劉表入襄陽後,即下詔書拜蒯越為章陵太守,封樊亭侯。而娶諸葛亮大姐為妻老三蒯祺其仕途發展自然前程似錦,其官位也做到了房陵太守(今房縣,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

以上這兩次聯姻,使諸葛亮表面上看似是隆中一個普通布衣百姓,而實際上已經是荊州的統治者有了實實在在的血緣姻親關係,使諸葛家族在荊州建立起了一個可靠可倚的親戚圈。當然這種姻親利用是暫時的,比如到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率兵進攻漢中,命孟達攻擊房陵,孟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就被孟達軍兵殺死。劉備也由此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並派遣劉封、孟達等佔領上庸。此時的諸葛亮正是劉備的軍師中郎將,同年劉備進位漢中王。兩年後,即蜀漢延康二年(221年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國號為“漢”,任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位極人臣,而諸葛亮的大姐終成為東漢末年政治軍事鬥爭的犧牲品。

再說一說諸葛亮與當時知識精英階層的聯姻。青少年時期的諸葛亮學業未成羽翼未豐,雖然當時的襄陽成為東漢末年的知識高地,但諸葛亮要想憑一己之力,在門第鄰里的漢末打進知識精英階層內部並學有所長是非常難的,於是諸葛家族作了第三次聯姻的決定,就是把諸葛亮的二姐嫁給了龐德公的獨子龐山民(又作龐倦民),龐山民後依附於曹魏,擔任過黃門侍郎、吏部郎等官職。據《後漢書.百官志三》載:‘黃門侍郎,六百石。本注曰:無員。掌侍從左右,給事中,關通中外。及諸王朝見於殿上,引王就座。’龐山民就是魏王曹操也罷、曹丕也罷身邊的近臣,年薪六百石。龐山民不是重點,關鍵可以借聯姻結識當時的荊州學界泰斗龍頭——襄陽名士龐德公。根據(《三國志.蜀書.龐統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耆舊記》記載,龐山民是龐德公之子、龐統的堂兄,娶諸葛亮二姐為妻。龐德公是東漢末年名士、隱士、荊州襄陽人。荊州牧劉表曾多次請龐德公出山都沒能如願,根據《襄陽記》:‘荊州牧劉表,數延請,不能屈。’在晉.皇甫謐《高士傳.卷下》也是如此記載。龐德公居住在襄陽峴山峴山南沔水(古水名,即現在的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江,發源於秦嶺南麓。流經沔縣(現勉縣)故稱沔水,東流至漢中始稱漢江(有別於古漢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稱滄浪水,襄陽以下別名襄江、襄水。)中的魚梁洲上,與司馬徽、侄子龐統等人屋宇隔水相望,與當時隱居襄陽一帶的名士結交廣泛,如司馬徽、徐庶、石廣元(名韜)、孟公威(名建)等人交往密切,是當時學界的龍頭,聲望與影響非凡。與龐氏家族的聯姻使諸葛亮不但可以師從於龐德公,同時憑藉龐德公的號召力,更可任意遨遊於知識高地,遍學代表當時中華文化中最頂尖的科技、軍事、天文、地理等知識,龐德公對諸葛亮、龐統二人的早年影響非常大,因此得到諸葛亮無比的敬重。後來諸葛亮逐漸得到龐德公的注意和重視,每次探訪龐德公,都獨自一人拜見於床下。可以說諸葛亮大多學識都是得到龐德公只對其一人的口傳心授的。如據《襄陽記》載:“諸葛孔明每至公家,獨拜床下,德公殊不令止。”而且龐德公以其學界泰斗的身份,為諸葛亮以後的發展作了個非常大的廣告策劃,稱諸葛亮為"臥龍",龐統為"鳳雛",司馬徽為"水鏡",因為其在學界的影響力,龐德公伯樂般的眼識,令一大批人才脫穎而出,成就一番事業,世人稱讚龐德公為“知人”。成語有藏龍臥虎之典故,但筆者猜測臥龍一詞之來源是諸葛亮勵志其功業要超過漢元帝時有“臥虎”之稱的,擔任司隸校尉的祖宗諸葛豐。‘臥龍’要比‘臥虎’可還要霸氣。而龐德公的加贊無疑取到了全國推廣的作用,使諸葛亮未出山已然名動天下了。據說龐德公最拿手的是起死回生之術(中醫醫術),當諸葛亮臥病五丈原燈枯油幹臨死之前,之所以大喊:“龐德公救我”,就是他想起了龐德公有起死回生之術,希望龐德公能夠救他一命。

由親友圈論諸葛亮成就之必然

可以說與龐氏的聯姻使諸葛亮,在東漢末年的知識高地建立起了一個以士大夫高級知識分子為主的師友圈,這個圈子囊括了以龐德公為首的當時荊州的知識界精英:司馬徽(水鏡)、龐統(鳳雛)、徐庶、韓嵩、石廣元(名韜)、孟公威(名建)等。筆者在此簡單介紹,司馬徽(?—208年),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潁川戰亂頻繁。公元198年(建安三年),荊州牧劉表設立學校、學官,廣泛尋求天下名士。司馬徽為避戰禍,來到荊州客居襄陽的水鏡莊,水鏡莊位於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城南。司馬徽與荊州名士龐德公等人以及流寓到襄陽的石韜、孟建、崔州平等道友均有交往,關係甚密。司馬徽視龐德公為兄長,被龐德公稱為“水鏡”,司馬徽也此成為諸葛亮的老師之一。司馬徽博學多識,是東漢末年大儒、隱士,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是有“水鏡先生”之稱,與當時荊州的漢末大儒宋忠齊名。荊州南陽人劉廙、襄陽人向朗就曾經是司馬徽的學生;益州涪人尹默、李仁因為益州只流行今文經學,特意來荊州從司馬徽、宋忠學習古文經學,根據《三國演義》司馬徽成為第一個把諸葛亮舉薦給劉備的圈內人。有必要也提一下鳳雛龐統,龐統字士元,也深得龐德公真傳,後為劉備謀士,任軍師中郎將。龐統無論在師承在親戚關係上與諸葛亮交集都很深。

由親友圈論諸葛亮成就之必然

在當時的歷史上,在諸葛亮所建立的親友圈中名士應該很多,這裡鄙人只簡單介紹一下這個圈子中的“諸葛四友”,他們分別是崔州平、徐元直、石廣元、孟公威。

四友之一崔州平,又名崔均字元平,也是個落魄的士大夫官二代,是東漢太尉崔烈的次子,也曾擔任過虎賁中郎將、西河太守,後因參加對董卓的討伐戰,使其父為董卓收押。後遊歷於荊襄,與諸葛亮孔明交善,與石廣元(名韜)、孟公威(名建)、徐元直(名庶)為“諸葛四友”《三國志·董和傳》:諸葛亮曰:“昔初交州平,屢聞得失。” 《新唐書卷七十二 表第十二 宰相世系二(崔氏)》:盤生烈,後漢太尉、城門校尉。生鈞,字州平,西河太守。《崔氏譜》:州平,太尉烈子,均之弟也。《後漢書.崔駰傳》記載,中平二年(185年),當時漢靈帝劉宏賣官粥爵,三公(司徒、司空、太尉)標價一千萬錢。時任廷尉的崔烈通過漢靈帝劉宏的傅母程夫人,只花費五百萬錢就買來司徒一職。拜官之日,劉宏親自參加百官聚會,劉宏回頭跟身邊的寵臣說:“我後悔沒堅持一下,本來可以賣到一千萬錢的”。程夫人回答:“崔公可是冀州名士啊!起初那肯買官,還不是虧我撮合,陛下反而不知道我的好心嗎?”從此,崔烈名望衰退。一日,他問兒子崔鈞(崔廣元):“我位居三公,現在外面的人是怎麼議論我的?”崔鈞回答:“父親大人年少時就有美好的名望,又歷任太守,大家都議論你應該官至三公,而如今你已經當了司徒,天下人卻對你失望。”崔烈追問:“這是為何?”崔鈞答道:“議論的人都嫌棄你有銅臭。”崔烈大怒,舉起手杖要打崔鈞。崔鈞時任虎賁中郎將,穿著武官服,狼狽而逃,崔烈在後面追罵道:“死兵卒!父親打就跑,這是孝子嗎?!”崔鈞回頭說:“舜對待他的父親,小杖則挨,大杖則跑,這不是不孝啊!”崔烈於是慚愧而止。史見《後漢書.崔駰傳》:“烈後拜太尉。鈞少交結英豪,有名稱,為西河太守。獻帝初,鈞語袁紹俱起兵山東,董卓以是收烈付郿獄。卓既誅,拜烈城門校尉。及李傕入長安,為亂兵所殺。”其後崔廣元避亂荊州。當時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時人大都不認同,只有崔鈞與徐庶認為諸葛亮確實可比。之後徐庶、石韜、孟建三人均在魏國為官,諸葛亮則為蜀漢丞相,而崔鈞本人則下落不明。不過據《魏國統》記載崔烈被害後,崔廣元常思報復之心,沒多久就病逝了。原文:‘崔州平者,漢太尉烈之孫(誤,當為子)也,兄曰元平,為議郎以忠直稱。董卓之亂,烈為卓所害,元平常思有報復之心,會病卒。’

四友之二石韜,石韜字廣元,潁川人,石韜與同郡徐庶非常知己。據《魏略》記載,漢獻帝初平中(公元190年-193年),中州兵起,石韜乃與徐庶避難遊學荊州,然後與諸葛亮相識,進而特別相善,與崔州平(名鈞)、孟公威(名建)、徐元直(名庶)四人成為“諸葛四友”,石韜與諸葛亮、徐庶、孟建一同遊學,等到荊州劉琮投降曹操後,諸葛亮跟了劉備而去,石韜投靠了曹操。後仕魏,至魏文帝曹丕時,韜仕歷郡守、典農校尉。在《三國演義》中劉備雪中二顧茅廬時,碰見石韜與孟公威憑桌對飲,備欲請二人同往臥龍莊上一談。石韜以己等皆山野慵懶之徒,不省治國安民之事,不勞下問。請備自上馬,尋訪諸葛亮。從這一點看,石韜是看不起劉備的。

由親友圈論諸葛亮成就之必然

四友之三徐庶(生卒年不詳),字元直。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徐庶在諸葛四友中絕對是個逆襲成功的異類,徐庶本名徐福,是正牌的寒門子弟,早年不學無術成為黑社會成為賊人,幹替人報仇雪恨的事兒。據《魏略》記載,中平六年(189年),徐庶為人報仇,而後用土白粉塗於臉上,披散著頭髮逃走,被官吏抓住。官吏問徐庶叫什麼名字,徐庶一句話也不說,官吏於是把徐庶綁在柱子上作出準備肢解,並擊鼓下令周圍市場裡的人出來辨認,但都不敢說認識這個人。後徐庶的黨羽將徐庶救走。徐庶於是立志不再舞槍弄棒一改自己平時的氣節去求學。但是同舍的學生們都嫌棄徐庶先前做賊,凡事都不肯與徐庶一起。徐庶於是每天都起床的特別早,一個人打掃衛生,不管什麼事都先問問別人的意見,認真學習儒學,漸漸的,徐庶對於儒家的經義學問都非常精通,而且還結識了同郡的石韜,倆人膠漆相投。《魏略》:‘於是感激,棄其刀戟,更疏巾單衣,折節學問。始詣精舍,諸生聞其前作賊,不肯與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獨掃除,動靜先意,聽習經業,義理精熟。遂與同郡石韜相親愛。’到了初平二年(191年),因董卓作亂京師而導致中州四處兵起,徐庶便與同郡石韜石廣元一起南下避難於荊州,與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等成為來往密切好友。建安六年(201年),劉備被曹操擊敗而南下依附劉表,劉表讓劉備於新野駐紮抵禦曹操。徐庶以劉備是漢室皇親,而且信義著於四海,前往投奔,劉備見徐庶後,非常器重他。建安十二年(207年),徐庶向劉備舉薦諸葛孔明,徐庶說:“這個人可以見,但不能委屈他前來,將軍應該放下自己的身份親自去見他。”於是,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三顧茅廬,求得諸葛亮。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劉表病死,次子劉琮接領荊州投降曹操。時徐庶與劉備屯於樊城,聽聞此事後,劉備率眾南行,徐庶帶家眷與諸葛亮一起隨劉備逃亡,在當陽長坂坡被曹操大軍追上,徐庶的母親被曹操軍所擄,徐庶為了保全母親,辭別劉備,前往曹營。魏文帝時,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根據《魏略》太和二年(228年),諸葛亮率軍北伐,聽聞徐庶與石韜(郡守、典農校尉)官職都不太高,甚至去管理財物去了,於是感嘆道:“難道是魏國的謀士太多了嗎,為什麼不重用徐庶與石韜兩人呢?”幾年後,徐庶病死,有碑存於山東彭城。在諸葛四友中,徐庶是第一個前往投奔新野劉備的人,並毫無妒忌之心的向劉備推薦諸葛亮。雖然後來徐庶南逃時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進入曹營。可以說沒有徐庶的推薦,劉備不會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在諸葛亮的師友圈子中,徐庶絕對是諸葛亮走向輝煌的關鍵人物。

由親友圈論諸葛亮成就之必然

四友之四孟建。孟建字公威,汝南郡人,和諸葛亮是好友,諸葛亮在荊州,於建安初年,與潁川石廣元(名韜)、徐元直(名庶)、汝南孟公威等一同遊學,後孟建投奔曹魏,官拜涼州刺史、徵東將軍。成為魏國統治一方的士大夫。據《三國志.魏書.溫恢傳》,裴松之引《魏略》注:諸葛亮在率軍出祁山時(這是第二次出祁山,第一次出祁山時司馬懿在擔任荊州都督),在諸葛亮回覆司馬懿的信件中,希望司馬懿請杜襲替他向孟建致意。

這時的諸葛亮已是託孤後的蜀漢相父,是蜀漢的實際掌舵者,是三足鼎立之勢蜀漢的實際控制人,是諸葛四友中人生仕途混的最極致者,實現了其個人生價值觀。如果說後主劉嬋是真龍天子,則諸葛亮則無愧於“臥龍”之號。但總結其一生,我們發現在諸葛亮的聰明絕智的天賦以外,諸葛家族所處下的親友圈更是其成功的最為關鍵點,沒有這個親友圈子,他無法安居、無法求學、無法成為“臥龍”,無法成為《三國演義》中的漢丞相。

由親友圈論諸葛亮成就之必然

雖然三國時期天下大亂,時勢造英雄,期間不乏出身草莽成就人生的英雄豪傑,但諸葛亮絕對是身處於士大夫門閥之內的,也可以說以門閥為基礎的親友圈成就了諸葛亮。諸葛亮親友圈的建立,從一方面反映了我國自春秋戰國、歷經秦漢到兩晉南北朝時,中國一個特殊階層“士族門閥”的形成過程。士族也被稱為門第、衣冠、世族、勢族、世家、巨室、門閥等等,門閥是門第和閥閱的合稱,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門閥制度是中國歷史上從兩漢到隋唐最為顯著的選拔官員的系統,這造成朝廷國家重要的官職只能被少數門閥所壟斷,一個人的出身背景對於其仕途的影響,遠大於其本身的才能與專長。百姓寒門出生的人才很難與他們來pk,直到隋唐科舉制度逐漸完善,門閥制度才逐漸被以個人文化水平考試為依據的科舉制度所取代,而避免寒門弟子歷史悲劇重演,必將成為教育界的一個永恆主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