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起张爱玲钟爱的粉蒸肉,便是一个好冬天

新年将至,天气是越来越冷了。吃肉,好像人类自远古以来囤积能量的最佳法门之一。虽说上海人好像一般都应该吃红烧肉,但是看着窗外寒冷的天气,此刻最让我怀念的,却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粉蒸肉。


吃得起张爱玲钟爱的粉蒸肉,便是一个好冬天

理论上来说,粉蒸肉不是什么专属于某一个菜系的特色菜品。从上海到江浙,乃至顺着长江一路下去的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重庆等一系列省份的饭桌上,都多多少少会出现过粉蒸肉的身影。

对于我来说,初识粉蒸肉,是在川菜馆的饭桌上。读大学的时候,学校周边开着一溜破破烂烂的小饭店,其中尤以川菜馆子居多,可能是因为口味和原料都比较实惠吧。

那个时候,我们几个没钱的同学,往往每个星期都会凑上一点份子,到川菜馆子里叫上几个“硬菜”开开荤,最常见的有水煮肉片、鱼香肉丝、回锅肉,再往下,就是粉蒸肉了。


吃得起张爱玲钟爱的粉蒸肉,便是一个好冬天

开在大学附近的小馆子里,讲究的就是一个实惠,做出来的菜也都很实在,一个个分量实墩墩的,记得当年的粉蒸肉是用大海碗蒸的,满满的米粉裹着五花肉和垫底的红薯,放在桌上就像是半个足球,虽然看起来不怎么雅致,但却是实实在在的饱腹最佳选择。

川菜的粉蒸肉里面往往有加花椒,但基本不会加辣椒,再加上结合了红薯、米粉的香味所吊出来的肉的本味,入口绵软酥滑的同时,也兼具咸香与回甜之味,当初是我很喜欢的一道下饭菜。


吃得起张爱玲钟爱的粉蒸肉,便是一个好冬天

小馆子在我毕业以前就已拆除了,工作后,曾经试图到上海的川菜馆里再寻粉蒸肉的踪影,倒是在那几年挺火的X信川菜里遇到了一道青圆粉蒸肉,把大块的五花肉片放在挖空的小南瓜里面一起蒸煮(也可能是蒸完了再放进去的),垫底用的就不再是红薯了,而是一层青豆。

这样的一份粉蒸肉,比起大学时候吃的版本来,少了一些油腻,多了几分清新之气,还渗入了南瓜与青豆的清甜,还是很可口的。

只可惜,作为一家有点规模饭店,X信对于青圆粉蒸肉这样的平民菜式一直都不是很看重,每次点都要等上半天现蒸倒也罢了,后来干脆从菜单上消失了。


吃得起张爱玲钟爱的粉蒸肉,便是一个好冬天

除了正经饭店里做的粉蒸肉之外,还有一种粉蒸肉经常让我回味不已的,那就是去重庆、长沙等地出差时,街头小店里摆着的“格格(小蒸笼)”。热切腾腾的一排“格格”里,通畅蒸的不是粉蒸肉、就是粉蒸排骨,偶尔也会有些蒸豆角、蒸菜什么的,几块钱(当年的价格)一份,配碗米饭,吃得也很是香甜。

一直以为粉蒸肉是川湘的特产, 直到有一次偶然间翻阅张爱玲的小说,竟然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翻到这么句话:“如果湘粤一带深目削颊的美人是糖醋排骨,那么上海女人就是粉蒸肉”,不禁大为惊诧,怎么众所周知的海派代表张爱氏,也喜欢吃粉蒸肉,还拿它来比作上海女人?

看了下文,发现之所以张爱玲有这样的比喻,无非是取一个粉蒸肉的“糯”,和一个粉蒸肉的“白”,还有一个粉蒸肉的“甜”。这和我记忆中的红红亮亮、咸中带麻的川湘粉蒸肉可就不一样了。


吃得起张爱玲钟爱的粉蒸肉,便是一个好冬天

天一阁藏书楼落成450周年的时候,因为工作的关系回老家宁波出差,席间摆上来一盘菜肴,一看很是面熟:粉蒸肉!只是下面垫上了一张绿色的荷叶。吃进嘴里,酥软与过往无不同,多了一分荷叶的清香,少了几丝花椒的麻味。想必给张爱留下深刻印象的粉蒸肉,大体上便是这一类吧。

后来走南闯北多了,在杭州也曾吃过当令的荷叶粉蒸肉,在江西赣州也曾吃过号称当地特色的米粉肉,还在四川雅安吃过当地风味的二郎山粉蒸肉,肉倒基本上都是猪肉,粉却还要分为糯米粉、面粉、红薯粉等多种流派,滋味可谓是各擅胜场。

迄今为止,作为一个肉食动物的我,只要在饭桌上有一道粉蒸肉出现,幸福感还是能够得到很大保障的。

吃得多了,难免会引起一些思考:是谁第一个发现把米粉和猪肉放在一起蒸煮,能够引发出彼此最为合适的香味?那真是个功德无量的遗泽。

元旦就在眼前,春节也马上要跟着来了,2019年上涨了不少的猪肉价格,近来也渐渐回落、趋于稳定了。新年里,自家蒸上一笼粉蒸肉,在满嘴的馥腴中回味过去的这一年,其中的滋味,想来也就不会差了。

吃得起张爱玲钟爱的粉蒸肉,便是一个好冬天

春天,也便在这一顿顿的家常便饭中,步步走近了。


P. 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