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你所謂的“感同身受”,不過是一種“共情”

生活中,經常能聽到這樣的一些話語“我能理解你 / 對於這個,我深有同感 / 我懂你的意思……”用一個大家所熟知並被高頻率使用的詞語來形容這種說法,就是“感同身受”。

感同身受,顧名思義,這種感覺如同自己正在親身經受。可事實上,捫心自問,對於別人的遭遇,並非作為當事人在那個時間段去親身體驗的我們,就真的能夠做到感別人所感,受別人所受嗎?

你知道嗎,你所謂的“感同身受”,不過是一種“共情”

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說:

同情這事,與其說是由於看見別人的感情而起的, 還不如說是由於看見引起這種感情的那個情境而起的。

深以為然,拋卻一些溫情,以涼薄的觀念來看,就像很多時候所說:世界上,哪有什麼真正的感同身受,不過是冷暖自知而已。

而之所以會有感同身受這個說法,在心理學中被稱之為“共情”

共情,又譯作同理心、同感、投情等。是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對他人情緒情感具備感受力和理解力的一種能力。

剛升入高三的表妹打電話過來抱怨,說最近老師父母在學習上逼得太緊,壓力驟增,整個人都瘦了一圈。對於她的情緒,同為過來人,我當然能夠理解。年齡相差不大,又能從我這裡得到某些情感的共鳴,讓壓力有一個宣洩的出口,得到短暫的安慰與放鬆。所以每當表妹遇到什麼煩心事,都會很願意和我這個早已不是學生,距離也相差千里的遠房親戚溝通,而不是找身邊的同學、老師或家裡人等。

這就是共情的力量。處理的好,它能讓彼此的關係不斷拉近,發展成為親密的知己。可在現實中,身邊真正的知己能有三五個,就已經非常滿足,而很多人甚至一個知心朋友都難以找到。那麼也就是說,日常生活中,能讓我們感受到對方真正與我們達到共情的時刻,其實是佔了少數。

既然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做到實實在在的喜別人喜而喜,憂別人憂而憂,那又該如何在人際交往這門課程中,去充分發揮優勢,達到一份更好的共情,從而找到自己的摯友呢?

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努力:

1. 學會傾聽

多多留心身邊的人和事,你會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在談話中,很多人所扮演說話者的次數比扮演傾聽者的次數,其實要多很多。尤其是主題圍繞自己身上發生的事件開展,或者是碰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擅長的話題時,往往嘴巴會大於思考先做出反應。

在心理世界中,我們常常提及的要多愛自己,直面內心,在這一方面也算是得到了體現。對於涉及到與自身相關或者無關卻放了時間精力的事情,我們的注意力與興趣度會比其他普通事情格外高,也因此會常常不由自主在言語和行動中“先人一步”,做出及時的回應。

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影響不大的小事一般也很少在意,但還是要想想看,當別人正說的興起時,你忽然插進話來,即使話題並沒有轉移,可於說話者而言,不管是否真的介意,那種侃侃而談的勁頭確實是沒有得到酣暢淋漓的發揮,就算你說完後對方繼續補充,之前的感覺也會稍有波動性的回落。

稍微懂點人情世故的人,都會知道,突然打斷別人說話是非常不禮貌的事情,別人的話語不管是合理亦或不合理,都應當讓對方說完後,再提出自己的見解。如果有急事或認為必須要先說的事情,也應當先表示歉意,得到對方的許可與認同之後,再行表達,這才是一份讓人舒服的溝通之道。

只有通過認真傾聽,融入到情境當中去,你才能更好的理解對方的想法與做法,更容易與對方產生共情,這樣,你們的關係在無形中又會更親密一步。

學會傾聽,是一門藝術,做的好,我們既能夠在“感同身受”中收穫喜愛與情誼,又能通過對方的經驗,結合自身思考加工,做借鑑或警示作用都不會錯。而不懂得傾聽,不為別人考慮,只顧著展示自己的人,在團體中既不會受歡迎,也會被認為是沒有修養的體現。

你知道嗎,你所謂的“感同身受”,不過是一種“共情”

2. 學會尊重

也許別人的想法,你認為太過幼稚,別人的做法你認為太過矯情,覺得沒有辦法去理解,更不用說去感同身受了,可這並不能成為你將自認為“為Ta好”的思想強加給對方的理由。

朋友失戀了,很傷心的來找你哭訴,結果你擺出一副“看吧,我就知道會這樣,當初和你說了這個人不靠譜,你不聽,非要和他在一起,結果呢,還是被甩了吧……”這些話語,也許你自認為是為了對方著想才會說得直接,可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可能使本來就委屈的心情更加沉悶,也許你們友誼的小船也會說翻就翻。

朋友就是那個即使很多人都不看好你,即使可能結果不會太好,可因為你的堅持,你強烈的願望,還是會願意支持你,失敗了也會陪你渡過難關的那個人。它的首要前提,就是尊重。

即使是三觀特別相合的雙胞胎,也會有想法不同的時候,更何況一般人呢?對於別人的想法,我們未必認同,但要去尊重。有一句話說得好“你不知道別人的經歷,就請不要妄加評議。”

在彼此尊重中,你們的言行都能得到有效控制,不會讓自己的失控傷害到別人,在一種平和的狀態下去認真思考、理解,久而久之,你們會更容易產生共情,在感同身受中達到相知相惜。

3. 學會換位思考

我一直認為,能時刻做到換位思考的人,與他們相處一定會特別舒服,最起碼他們的言行舉止不會讓人生厭。

為他人著想的善良,沒有人不希望自己擁有,可實際中,現實的社會,人心難測,既怕好心當成驢肝肺,又怕幫倒忙。所以真心難得,有幸遇見更應珍惜。

如果你是坐公交地鐵上下班,有沒有發生過這樣一種情況:當你處於擁擠滿人的車廂內時,希望司機中途不要在進口載人,覺得那些使勁往車裡擠的人真討厭,不能多等幾分鐘坐下一輛車嗎?而當你在車門外,眼看就要上班遲到,這個月辛苦積累的全勤獎即將泡湯,而目測車內擠擠還可以多站下兩個人,可車門口的人就是不願意往裡面再走一點,覺得他們怎麼這麼不會體諒車外等著的人。

無論是車內還是車外的人,都會覺得彼此不懂得換位思考,沒有同情心。可我們自己認真反思下,別人不理解自己,那自己又理解了別人嗎?如果你是已經順利上車的,想想如果自己也怕擠不上車,耽誤了事情,在外面急得想哭時,會是什麼感受。而車外的人想想,如果你在車內站的好好的,旁邊的人一直往你這邊靠,逼你不得不和別人前胸貼後背,你又會是什麼樣的感受?

很多事情,當你在抱怨、指責時,稍微換位思考下,就能多一份理解與包容,也許心情也不會如此煩躁了。

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感同身受”如此困難?我想,也許正是缺少了這份換位思考的主動性吧。

的確,這個世界,不是每個人都是實實在在的好人,看很多文章都倡導“誰都靠不住,只能靠自己……”這樣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只是若是能主動給自己和他人一份理解與尊重,也許在心裡上你就會更願意去做到傾聽,然後更好地換位思考,那時,共情的作用自然就會發揮出來,你的朋友,包括你自己,會感受到這種“感同身受”的暖心。

餘生還長,希望我們都能在學會共情中,成為更好的自己!

enging~

你知道嗎,你所謂的“感同身受”,不過是一種“共情”

或許你還想看:

1.

2.

3.

4.

5.

6.

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