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讓親子溝通更有愛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女性朋友這樣吐槽自己的男朋友或者是老公:

下班遇到暴雨,沒有帶傘,等不到公交車,等了好久好久才等到車,還淋溼了衣服,回到家又累又餓又渴,想跟男朋友或者是老公說一說今天的悲慘遭遇,結果對方卻來了一頓教訓:這天氣,你不知道帶傘啊?下大雨你怎麼不打車呢?餓了不知道先吃飯啊?等會胃痛你就知道有你好受的!

這個時候,女性朋友的心情就是:好想揍一頓讓他閉嘴!!

這種“自己家的男朋友/老公”,我們送了一個稱呼給他們:鋼鐵直男

共情,讓親子溝通更有愛

切換一個頻道,我們又看到另一個“鋼鐵型”的溝通:

當孩子說:我不想做作業的時候,我們給予的回應是:你不想做作業那你想幹嘛呀,一個學生不做作業怎麼行呢?你就是懶,就是不愛學習,拖拉磨蹭……趕緊去做作業,別廢話了!

說完之後,孩子可能更不願意做作業了,並且脾氣上來可能還對頂嘴,甚至發生爭吵,一頓雞飛狗跳,影響親子關係。


為什麼這樣的“鋼鐵”回覆會引來反感呢?

因為情緒沒有被處理。

在正面管教裡有一個原則,是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

什麼叫處理情緒?就是共情。

共情,又叫同理心。

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這樣定義共情: “所謂的共情是指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它意味著進入他人的私人認知世界,並完全紮根於此。”簡單來說,就是感受你的感受,你快樂我也快樂,你痛苦我也痛苦,你悲傷我也悲傷,你憤怒我也憤怒。


共情,讓親子溝通更有愛

如何共情孩子?

我們以一個例子一起來看看:

孩子4歲,上中班,放學回家,很生氣的樣子,把書包一丟,叉著腰很大聲地說:“我再也不和淘淘(他幼兒園最好的朋友)玩了!他是大壞蛋!我討厭他!我想打死他!”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

1、接納認同孩子的情緒

千萬不要指責孩子,“你怎麼又亂髮脾氣啊?你怎麼能像打死他呢?他不是你最好的朋友嗎?你怎麼能這樣?”指責會讓孩子的情緒出口關閉,也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接納,從而無法釋放情緒,進行溝通,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關閉心門,不再和我們溝通了。

這個時候,可以對孩子說:“你看起來很生氣,你再也不想和淘淘玩了,你覺得他是大壞蛋,你很討厭他,你還有點想打他。”

看到孩子的情緒,認同他的憤怒,重複他說的話,感受他的情緒,接納他的情緒。

2、傾聽孩子的表達

我們可以等孩子表達完情緒,逐漸冷靜,接著問孩子:“你願意跟我說說發生了什麼事嗎?”

因為在前面我們沒有指責孩子的情緒,在情緒被接納之後,孩子就更傾向於訴說,那麼,孩子就會告訴我們事情的經過。“我今天帶了我最喜歡的機器人玩具去玩,我想和同學們一起玩,可是淘淘竟然把它摔壞了!我很生氣!”

在孩子講述過程中,不要打斷孩子以及指責孩子,認真聽孩子講述,可以用“嗯”、“噢”或者點頭等回應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被傾聽、被看見、被理解。


共情,讓親子溝通更有愛


3、說出孩子的感受(包括分享自己類似的經歷和感受)

孩子因為年齡小、詞彙量有限、語言表達能力還未發展等原因,講述事情和表達情緒的方式及準確性有所欠缺,不一定能夠準備表達自己的情緒。

我們可以看到,在上面的事件中,孩子帶了最喜歡的機器人玩具去幼兒園和好朋友分享,可是卻被摔壞了,孩子很生氣,而此時憤怒的情緒是對誰的呢?看起來是對好朋友淘淘的,其實,孩子沒有表達出來的還有對自己的自責、懊惱,對玩具的惋惜等情緒,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幫助孩子說出他的感受,如果可以的話,嘗試分享一個自己類似的經歷和感受。

“你帶了最喜歡的玩具和最好的朋友分享,可是玩具卻被摔壞了,你很生氣,也很懊惱,你是不是在想要是我不帶去玩就好了,為什麼要帶去呢?要是我不給淘淘玩,可能玩具還好好的。媽媽小時候也有這樣的經歷,我最喜歡的鋼筆被同桌弄壞了,當時我也很生氣、很懊惱,要是我不把鋼筆借給同桌就好了。”

說出孩子的感受,讓孩子看到自己沒有表達出來的情緒,同時分享自己的經歷,讓孩子知道他並不孤單,媽媽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和他的反應是一樣的,他的情緒是被允許的。當孩子的情緒被接納、理解並且消化,孩子就能夠更積極去面對問題。他的情緒在父母這裡得到了紓解,那他明天去了幼兒園就不會對淘淘使用暴力解決方式。

這裡補充一個關於情緒容器的解釋,在一個家庭裡,媽媽要做孩子的情緒容器,當孩子有自己不能表達和消化的情緒的時候,媽媽要成為孩子的外掛,去涵容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消化情緒。而要想做到這一點,媽媽本身就必須是一個穩定的強大的情緒容器。媽媽怎麼樣成為一個穩定強大的情緒容器呢?我認為有兩點是要做到的,第一是媽媽要照顧好自己,時常關注自己的需求,好好愛自己;第二是爸爸要照顧好媽媽,關注妻子的需求,給予及時的回應。

共情,讓親子溝通更有愛


4、尋找解決的方法

在深度共情孩子、處理孩子的情緒之後,下一步才是解決問題。

在這個例子中,要解決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孩子和他的朋友淘淘的關係,二是怎麼和朋友分享玩具。

不管是解決哪個問題,我們要首先意識到,問題是孩子自己的問題,而不是父母的問題,因此在尋找方法的過程中,要先詢問孩子的意見,當孩子充分表達出自己的意見後,不予評判,鼓勵孩子去嘗試,可以用“嗯,你說的這個方法很好,你還有什麼好主意嗎?”這樣的問句引導孩子一步步深入思考。如果要給孩子提建議,那麼也要給與孩子選擇的權利,對孩子說“你來決定。”

共情,讓親子溝通更有愛


正面管教告訴我們,孩子有兩大最重要的需求:歸屬感和價值感,共情讓孩子被看見、被接納滿足孩子歸屬感的需求,同時,共情還是最深層次的鼓勵,幫助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


今天,你共情了嗎?關注我 每天一點碎碎念,專注家庭教育,分享所見所歷所思所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