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寫景抒情詩的抒情路徑之象與意

中國古代詩歌的創作遵循“詩言志”原則,主要通過意象選擇和意境創造來抒情寫志。根據情與景、意與象的關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中含景,將寫景抒情詩理出兩種鑑賞思路。本文談第一種:意象→意境→情感。

這一策略適合借景抒情、寫景為主的詩歌,下面以《山居秋暝》為例。

總體把把握:抒情主人公所處之地(山中)、季節(秋天)、時間(晚上),抒情主人公是“王孫”,說明這是詩人在居於(或遊於)山中時所寫的詩歌,那麼這首詩的基本情感、與詩人的這一生活有必然聯繫。

古代寫景抒情詩的抒情路徑之象與意

第一步:抓出意象。結合意象所在詩句及上下文,展開聯想和想象,把握各自的特點:

  • 空山(空曠、空寂、清新、潔淨)、月光(皎潔、照) 松林(茂盛)、泉流(清澈、流淌)、 竹林(青翠、茂密)、浣女(浣衣而歸、嬉戲)、蓮荷(搖曳、青青) 漁舟(行於荷蓮間,漁歌)

竹林表面喧鬧,實則幽靜。這一特點與前面的“空”字相應。這說明山間不僅是空曠的,而且是“空寂”的。浣女喧鬧、漁舟蓮動,山中人 淳樸,輕鬆自由。描述意象特點既要合於詩境,也要合理想像。

第二步,綜合想像。將上述意象組織成一幅意境,用書面語言綜合出來,並指出它有怎樣的特點:初秋的夜晚,山雨初歇,清泉流淌,明月皎潔,松林青青,竹林幽靜,蓮荷搖曳,浣女嬉戲,漁舟唱晚,構成了一幅空曠、明淨、清新、爽朗、寧靜的山中秋景圖。

正是因為有了浣女、漁舟,才顯出這一幅畫並非真正的空,而是有了靈氣,有了精神。那麼山裡的“淳樸無憂”,這樣將山之空與人之靈結合,構成了詩境“空靈”的特點,這正是詩人心境的反映。“空寂”與“空靈”也是王維很多詩歌的特點。

古代寫景抒情詩的抒情路徑之象與意

第三步,由境而情。古人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這是我們鑑賞古代抒情詩必須掌握的原則。在詩歌裡面景即為意象,是詩人的情與景結合的產生,那麼我們透過這個意境,能夠體味到詩人的哪些情感意願: 喜愛(嚮往):寧靜、美好的山水田園,閒適、恬淡的隱逸生活。 厭惡:汙濁、複雜的官場 心境:淡泊、空靈

第四步,綜合概括。聯繫詩歌背景,綜合本詩意象、意境、情感三者的關係:借景抒情,融情於景。清泉、明月、青松、茂竹、空山、蓮荷等構成的幽美意境是詩人淡泊、空靈心境的寫照,是詩人厭倦複雜、汙濁的官場,喜愛寧靜、淳樸、美好的山水田園和閒適、恬淡、隱逸的生活的反映。

王維的很多詩歌似乎不宜太深究,其空靈、輕盈,略帶惆悵。

(瞭解更多:古代詩歌起句的結構化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