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荼:黑茶的鼻祖,是名副其實的工夫茶,口感不苦不澀,甘甜滑潤

愛上茶文化,品茶即品人。

提及藏荼,很多人認為是西藏產的茶,其實不然,藏茶是主產於四川雅安的茶,因在唐宋時期暢銷藏區而得名,曾被稱為:黑茶、邊茶、邊銷茶、大茶、雅茶、南路邊茶等,後來才被稱為藏茶,可說是黑茶的鼻祖。

藏荼:黑茶的鼻祖,是名副其實的工夫茶,口感不苦不澀,甘甜滑潤

1,識茶

為了促進藏族和民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政府與民間發起了用茶葉互通有無的方法,漢族人民用馬匹、食物等換取藏族人民的茶葉。由於交易主要是靠馬匹運輸完成的,所以這條經濟文化通道被稱為“茶馬古道

藏茶需要經過和茶(對採選的茶青和紅苔進行蒸青、揉捻、做莊等)、順茶(就是分篩、分類、清潔和整理等)、調茶(在渥堆發酵過程中的調適)、團茶(就是做出特定造型、磚或者其他形狀)陳茶(就是通風、陳化、自然乾燥的過程)等工序及32道工藝,是名副其實的工夫茶,也是製作工藝最為複雜的茶類,所以具有十分穩定的色、香、味。

同時它屬於後發酵茶,在製作過程中沒發酵完全,在貯存過程中可以繼續發酵轉換,使其發酵更加完全,滋味更加醇厚,所以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藏荼:黑茶的鼻祖,是名副其實的工夫茶,口感不苦不澀,甘甜滑潤

2,茶典

關於藏茶的傳說有兩個。一個是說吐蕃王松贊干布有一次生了病,久治不愈,有一天他病臥窗下,飛來一隻鳥兒將一片葉子銜落在他的碗裡於是他喝掉了浸泡過葉子的水,頓時覺得神清目明,於是跟著鳥兒來到了雅安蒙頂山,見到了“仙茶”。自此,這種茶葉就成了藏族人不可或缺的生活飲品,一喝就是幾千年,且有“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之說。

另一個傳說是唐朝文成公主進藏,由於藏族人多食牛羊肉和奶製品以增加身體熱量,達到抗寒的目的,可是這些卻很難消化,維生素攝取匱乏,於是她便帶了三件寶貝:茶葉、絲綢、筆墨,自此茶葉與藏族人民的飲食起居融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藏文化。

藏荼:黑茶的鼻祖,是名副其實的工夫茶,口感不苦不澀,甘甜滑潤

3,泡茶

沖泡茶一定要用滾開的水,才能激活它經過時間沉澱後的魅力。茶在白色的蓋碗裡,顯得成熟穩重,淡治從容,如果配以紫砂壺沖泡,該是最頂級的組合了,你會品味出歷史的滄桑滋味,達到心靈與時空碰撞後的享受。

拿起蓋碗,用力搖醒這千年古茶的身體,將它沉睡已久的香氣逼出來,然後用高衝給力的手法,猛烈衝擊喚起它靈魂深處最為原始的激情,把沉澱了幾千年的滋味呈現出來,稍微悶泡十幾秒,然後出湯,即使這樣,第泡的茶湯也會顯得薄了些,顏色也會淡一些,所以第二泡繼續高衝,悶泡時間根據情況要延長,直到使它緊實的身體完全放鬆,容顏被完全喚醒,手法便可以柔和些了。

參茶的飲用方法很多:煎、煮、沖泡、提汁、幹嚼均可。也可以加奶、糖、加蜜做成調和茶。

藏荼:黑茶的鼻祖,是名副其實的工夫茶,口感不苦不澀,甘甜滑潤

4,品茶

4.1,色

幹茶:藏茶分三類:康磚茶、康尖茶和金尖茶。

康磚茶表面平整、緊實,呈現圓角枕形,棕褐色,帶梗。

康尖茶外形圓角呈方形,選料較為粗老,也是棕褐色。

金尖茶外形圓角呈長方形,不是很緊實,選料比較老,呈暗褐色。

湯色:茶湯紅豔明亮,第一泡顏色淺,第二泡顏色開始加深。

4.2,香

幹嗅:藏茶幹嗅很難聞到清香,更多的是一種發酵的味道,古樸而雄渾。

湯香:出湯之後,茶香才逐漸釋放,然而也不似其他茶品那般氣味清雅,是一種濃烈的香氣。

4.3,味

口感不苦不澀,甘甜滑潤,醇厚酣暢,歷史的陳香也會慢慢散發。

4.4,葉底

葉底棕褐色,稍顯老氣,但葉梗和葉片散發油亮,整齊均勻,沒有雜質。

藏荼:黑茶的鼻祖,是名副其實的工夫茶,口感不苦不澀,甘甜滑潤

5,茶健

藏菸一般不是由茶的嫩葉加工製成的,所以含氟量較高,不宜喝濃茶或過量飲用,容易造成氟斑牙和骨質琉松等。

但是藏茶的保健功效也是具有很高價值的,中醫將其藥性歸為味苦、甘,性溫和。認為其能齪神益思、和胃生津、健脾祛溼、化食消積等。

藏荼:黑茶的鼻祖,是名副其實的工夫茶,口感不苦不澀,甘甜滑潤

6,存茶

藏茶的保存較為簡單,放在通風性好、無異味、不潮溼的地方。

每年定期將茶放在太陽下曬1-2次,更利於保存。由於藏茶深度發酵且越陳口感越醇和,陳香味道越濃,可以長期存放,是古茶類中收藏價值較高的茶種

伴著初秋的風,茶湯柔滑滾下,清心蕩氣,好像時間已經完全停止了,勞累的身體,猶如此時此刻蓋碗裡的茶,散發著烏亮的光,伸展著健碩的腰肢,喜悅地享受著陽光的滋潤,彷彿看到茶馬古道上歇腳的茶商,也彷彿聞到了穿越時空飄來的縷縷茶香。

最後別忘了點擊右上角關注,每天與你一起喝好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