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頭版頭條報道臨沂鄉村振興:以問題為導向 用實幹促振興

【編者按】《農民日報》4月3日在頭版頭條刊發了《以問題為導向,用實幹促振興——看臨沂市如何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中走在前列》一文,對臨沂市鄉村振興工作進行了報道。琅琊新聞網現予以全文轉發。

《农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临沂乡村振兴:以问题为导向 用实干促振兴

蒙山高,沂水長,沂蒙山區好地方……山東省臨沂市,素稱沂蒙,是革命老區,是山東省人口最多的市。近年來,脫貧攻堅戰和鄉村振興戰略先後實施,臨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時“讓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的殷切囑託,響亮地喊出了“努力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中走在前列”的目標。

這既是主動擔當作為的具體體現,也是沂蒙精神在新時代的深度書寫。據市長孟慶斌介紹,臨沂以2019年山東省推進鄉村振興暨脫貧攻堅現場會議在該市召開為契機,狠抓會議精神落實,推進靶向施策,以問題為導向,用實幹促振興,搭建生態與產業融合振興平臺,用村黨支部書記專業化管理統領組織振興,用“四雁工程”推動人才振興,用沂蒙精神和移風易俗引領文化振興,結下累累碩果。

2018年底,臨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摘帽。2019年底,臨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979元,同比增長9。8%,連續16年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增幅;2020年,城鄉人居環境整治擂臺賽拉開大幕,鄉村振興縱向攻堅戰已吹響集結號,鄉村振興“雙百”提升工程深入實施,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大美新畫卷,已在蒙山沂水間徐徐拉開。

統籌破解產業基礎薄弱、集體經濟空殼、農村資源閒置、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以“兩山論”為根本遵循,立足蒙山沂水的生態優勢,推動生態與產業融合振興

沂南縣銅井鎮輝泉村,蒙山腳下的一個普通小山村,在漫漫歷史長河裡,這裡都因交通閉塞和土壤貧瘠,與貧困相伴。然而,最近3年,一場“山鄉鉅變”就在58歲的老農民蔣金貴眼前發生了:在寧靜的山水間,草木石林成了美麗風景,破舊的房屋變成了生意火爆的民宿,原先運不出去的山貨在家門口被搶購……

“基礎設施搞上去,工商資本引進來,產權改革推進村,成立股份合作社,村莊在保護中開發,舊宅變成民宿和農家樂,傳統作物改種果樹和雜糧,構建‘公司+合作社+社員’的利益聯結機制,讓傳統農民就地能夠有股金、掙薪金、分紅利。”臨沂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張韜說。

如今,類似的“山鄉鉅變”故事,已在蒙山沂水間遍地開花。自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以來,臨沂農人就在思考,如何破解“產業規模小、集體經濟弱,資源盤不活、轉不動,資金投不足、用不好”等問題,如何奠定村莊造血功能、築牢產業振興根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總書記的這一論斷為我們指明瞭方向。”孟慶斌坦陳,“臨沂立足蒙山沂水的生態優勢,推進生態與產業融合振興,著力打造鄉村振興示範片區等項目平臺,整合美麗鄉村建設、人居環境整治、品牌農業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產權制度改革、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等政策,強化行政合力,集聚資源要素,全力統籌推進。”

臨沂32個市級以上田園綜合體已累計投入資金75億元,2019年又新增蘭陵壓油溝等3處省級田園綜合體;品牌價值過10億元區域公用品牌達到11個、企業品牌達到7個,“三品一標”有效用標產品達到415個;建成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92個,全部村莊推進了產權制度改革,94%的村莊實現集體收入5萬元以上。

圍繞破解基層黨組織作用發揮不夠等問題,堅決強化組織振興這個保障,全面推行郯城村黨組織書記專業化管理做法,讓村黨支部書記“當得體面、幹得有勁”

原是臨沂市重點企業魯南製藥集團的中層骨幹,2017年被下派到郯城縣重坊鎮宋園村任第一書記,自此,郭時運的喜怒哀樂就與這個山東最南端的村莊連在了一起:“兩年的實踐,如何為村莊打個好底子?關鍵是為村裡選拔培養一個合格的帶頭人,建設堅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

郭時運的想法,與郯城縣委書記劉連棟的思考不謀而合。村莊人才外流嚴重,選人時只能“矮子群裡挑高個兒”;攻堅任務越來越急,“撂挑子”的越來越多;執行制度流於形式,村幹部成為“事故多發”群體;外力幫扶見效雖快,但“救急不救窮、治標不治本”。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讓村級黨組織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堅強堡壘?

“根源在於當前黨組織書記崗位的權、責、利失衡。”劉連棟說,“農村幹部也要養家餬口,在市場經濟大背景下,僅靠思想動員、無償付出是煉不出隊伍、幹不好工作的。市場準則帶來的問題,還得要用市場經濟的思路去解決。”

基於上述思路,郯城開始探索實行農村黨組織書記專業化管理:對優秀的農村黨組織書記,在不改變其身份、來源和工作性質的前提下,參照鄉鎮事業人員管理模式,通過提級管理、提升責任、提高待遇、從嚴要求、監督履職等措施,逐步建立起權、責、利基本相當的選拔使用、管理考核、激勵保障機制。

泉源鄉泉頭村黨支部書記王獻禮已連續任職41年,核定月工資為6132元,高於鄉鎮正科級幹部。郯城已將專業化黨組織書記的工資結構細化為“四級三類四十檔”,由縣財政統籌發放,目前專業化村黨支部書記人均月報酬4352元,比現行標準提高97。3%。

郯城以權責利相當為準則,通過嚴把准入關口,建立提級管理、一評雙考和容錯激勵等管理制度,使村幹部在經濟上得實惠、榮譽上有晉升,更帶動了責任心和服務力的提升,為打造一支有本領、能擔當、威信高的隊伍提供了保障。基於此,臨沂已在全市推開此類做法,並以此為抓手,全面帶動村級黨組織凝聚力和戰鬥力的提升,強化組織振興這個保障。

圍繞破解鄉村人才“引不來、留不住”等問題,牢牢抓住人才振興這個關鍵,全面推廣蘭陵“四雁”工程做法,為各類人才下鄉創造條件、暢通渠道、完善機制

2018年秋,蘭陵縣礦坑鎮湖子峪村在外奔波十幾年的80後李金鵬選擇了回鄉創業:“這幾年,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讓我看到了這片故土的生機和希望,正好縣裡又實施‘歸雁’工程,對返鄉創業有激勵政策,讓我下定了決心。”

如今,在村頭近千畝的山嶺薄地上,李金鵬帶領鄉親建設的平歐大榛子示範基地,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已通,承載希望的苗木已將根系扎牢……

“群雁高飛頭雁領,鄉村振興靠人才。”這是臨沂市委常委、蘭陵縣委書記任剛在一線推進鄉村振興的切身感受。因此,蘭陵2018年起推進“四雁”工程,構建起“物質激勵+臺階激勵+精神激勵”的政策支撐體系和長效引導機制,讓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展才華、顯身手。

一年堅持下來,到2019年春,蘭陵鄉村漸成“眾雁成陣”發展態勢,帶動各類資本、技術、管理、信息等資源要素下鄉,在廣袤鄉村引發陣陣風雷,並漸成燎原之勢。

村黨支部書記“頭雁”引領、在外闖蕩能人“歸雁”返鄉、鄉村經營人才“鴻雁”示範、多類鄉村人才“雁陣”培育,“四雁”工程有效破解了村級黨組織軟弱渙散、鄉村人才引不來、引進來後留不住等問題,很快就為眾多鄉村找到了切實可行的振興路徑。

基於此,臨沂在2019年年初統籌推進鄉村組織和人才振興,全面推行“四雁”工程做法。據臨沂市副市長鄭連勝介紹,為讓各類人才在鄉村大顯身手,臨沂著力健全精準化“雙招雙引”、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創業政策支撐、新型主體培育、創新實踐基地和專家服務基地建設、多層次人才培訓等政策體系,為鄉村人才迴流創造條件、暢通渠道、完善機制。

截至目前,臨沂已從優秀機關幹部、退役軍人、回鄉創業企業家等群體新選配村黨組織書記653名。市農業農村局幹部職工對524家新型經營主體進行“一對一”幫扶,糧油、果茶、蔬菜等7個專家服務團深入一線開展技術指導,浙江大學山東(臨沂)農業研究院已啟動建設。

圍繞破解鄉村振興各類建設“重面子、輕裡子”等問題,著力築牢文化振興這個靈魂,以沂蒙精神為統領,以移風易俗為突破口,定製度建隊伍,搭建平臺和載體

鄉村振興,文化鑄魂。如果說青山綠水和鄉村環境的整治提升為臨沂鄉村帶來了“外在美”。那麼,挖掘整理沂蒙精神,用活用好紅色文化,就是臨沂鄉村獨具特色的“內在美”。為此,臨沂一手抓沂蒙精神的挖掘、整理和傳承,《沂蒙山》《沂蒙情》《崔家溝》等藝術精品催人淚下;一手抓鄉村文明行動,在鄉村建設建立村規民約等制度,成立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隊伍,打造文明實踐中心、善行義舉四德榜、村史館等平臺和載體,讓無處不在的文明氣息浸潤鄉村、涵養農人。

然而,勤勞淳樸的沂蒙鄉村,也難免存在一些陳規陋習,而且主要集中在村裡的紅白事上。2017年5月10日,一項“全民惠葬”政策在沂水縣全面推行:對具有沂水戶籍、在沂水去世的居民,殯葬過程中涉及的遺體運輸費、火化費、骨灰盒費和公益性公墓使用費全部免除,讓群眾不花一分錢就能辦好“身後事”。

這項以“殯葬全免費”為核心的殯葬改革,很快就在臨沂全市推廣。在此之後,臨沂又相繼出臺公益性公墓建設、紅白理事會建設、厚養薄葬等配套政策。如今,一場場既文明簡約又有儀式感的紅白事,已在蒙山沂水間成為鄉村美談。“前不久父親去世,由村裡紅白理事會操持,陋習都改了,辦了一場莊重簡樸的追思會,前後只花了不到1000元錢,全家人都滿意。”沂水縣沂城街道解家官莊村農民張紀文說。

據介紹,臨沂以沂蒙精神為統領,以殯葬改革為移風易俗的突破口,通過建立制度,成立組織,搭建平臺和載體,抓住了鄉村文明提升的焦點和堵點,有效破解了鄉村振興各類建設“重面子、輕裡子”“重硬件、輕軟件”等問題。在推動過程中,基層黨組織和以紅白理事會為代表的群團組織、隊伍得到鍛鍊,威信得到提高,鄉村移風易俗等各項內容全面推廣,村莊和農民的文明水平大幅提升。

平邑縣鄭城鎮四合村黨支部書記燕如成說得實在:“鄉村文明瞭,村風和順了,民心民意聚集了,文化也有了根了。村裡開大會、搞建設,開展各項工作,都比以前順當了,現如今是真正‘內秀外美’的美麗鄉村。”

農民日報記者 呂兵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