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敬王与顽强的大反派姬朝的王位之争,结果到底如何?

当年周公旦确立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就是为了解决王子争夺权位问题。这个制度在大部分时间里还是管用的,但要是嫡长子没了,麻烦就跟着来了。周景王在世的时候,因为嫡长子早死,就立了姬猛为太子。后来,因为景王宠爱庶子姬朝,又想改立姬朝为太子。遗憾的是,当时周景王已经病得奄奄一息,改立的事还没安排妥当就一命呜呼。不和谐的音符很快演变成动乱的序曲。景王死后,贵族刘卷、单旗杀死大夫孟宾,仍旧立姬猛为太子,几家皆大欢喜。等一等,皆大欢喜?也许我们漠视了得到希望却又希望破灭的姬朝。

周敬王与顽强的大反派姬朝的王位之争,结果到底如何?

周公旦画像

人是个奇怪的东西,如果没人诱惑你,也许你能保持清静无为的心态。可如果有人诱惑了你,却又在你最具希望的时候将希望之火掐灭,你定力再高,也很难保持住镇静。我们的姬朝公子面临的就是这种状况。本来王位已经唾手可得,可是没半炷香的功夫,煮熟的鸭子飞了!自己从周朝的下一任统治者变成了失意的王子。这种心理的落差可不是谁都能承受的,至少姬朝公子不能接受。说好给我的就是我的,怎么说话不算数呢?所以姬猛继位后,姬朝非常地不甘心,曾经带领一部分失去职位的官吏和兵士起兵造反。一战之后,刘卷被打得逃跑,姬猛被姬朝的部下掳走,单旗独自突围。

周敬王与顽强的大反派姬朝的王位之争,结果到底如何?

姬朝画像

春秋时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天下理论上是周天子的王土,实际上诸侯们早已把土地产权抓到自己手中。乱世强称王,哪怕是过气的天下共主想做点什么,也得看诸侯们同不同意。眼看姬朝大事将成,晋顷公派大夫籍谈、荀跞带兵救出了姬猛,不久之后护送他回了都城。经过这一番惊吓后,姬猛也患了病,同年十月病死。姬猛死后,守旧派的大臣只好重新选择天子,选来选去,最后圈定了姬匄。因为姬匄一直表现出对保守派和晋国极大的合作诚意。于是姬匄继承了天子之位,史称周敬王。敬王继位之后,第一件面临的麻烦事就是锲而不舍想要夺回王位的姬朝。被晋国赶跑之后,姬朝依旧对王位痴心不改,没过多久又率兵打了回来。

周敬王与顽强的大反派姬朝的王位之争,结果到底如何?

姬匄剧照

要说这姬朝也是够能打的,回来之后一通乱战又把敬王打出了都城,没了地盘的敬王迫不得已,只能住进王城以东的下都。当时的人们称敬王为东王,姬朝为西王,两个周王苦斗了四年之久,依旧未分胜负。最后,实在没有了招的敬王只好记起前辈王室们的最后绝招—诸侯联军。周敬王请求晋国派兵来相助自己,声声伯父叫得亲。尽管周王室的实力跌落到三流小诸侯的层次,但天子王权的光环还在。周天子仍是尊王攘夷大国霸业方针的最重要道具。因为政治利用价值依然可观,晋国伯父也很够意思,二话不说派了精兵攻打姬朝。维护周王室正统是霸主义不容辞的义务—堂而皇之的出兵理由。

周敬王与顽强的大反派姬朝的王位之争,结果到底如何?

晋军

姬朝的部队虽然也很能打,但也仅限于窝里横。真碰上晋国的百战精兵,那根本不够填牙缝的。战况毫无悬念,姬朝败下阵来,只能灰头土脸地逃离都城。姬朝逃走之后,周敬王再次回归都城,成了大周朝唯一的王。此时的他顾不上修缮因战乱破损的城池,派遣了无数情报人员去寻找姬朝的下落,想要伺机暗杀姬朝,免得这打不死的百足之虫再杀回来。说来也不怪敬王心狠,毕竟姬朝实在是太能闹腾了,不把这个人赶尽杀绝,还不知道以后能搞出什么事来。再说姬朝败北之后,一路逃窜,最后来到了楚国的境内,想要寻求楚国的支持。当时晋国为北方的霸主,而楚国是南方的霸主,各自领着一帮中小诸侯搞长期混战。

周敬王与顽强的大反派姬朝的王位之争,结果到底如何?

姬匄画像

两国早在晋文公、楚成王时就争斗不断,是不共戴天的死敌。楚国人的看法也很简单,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凡是敌人反对的,特别是晋国人反对的事,我们就要支持晋国人把姬朝赶出了王都,我们就要把他送回去。就这样,楚国收留了姬朝,并把他安置在楚国最北部的南阳。一来在这里能够得到楚国有力的支持,二来又距离洛阳非常近。一旦有机会,姬朝可以迅速打回洛阳。楚国和姬朝打的算盘很好,但无奈人算不如天算。正当人们把注意力都放在中原时,南中国的局势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数。长期以来,楚国的南联盟老大无人能撼动。

周敬王与顽强的大反派姬朝的王位之争,结果到底如何?

晋文公画像

夸张点说,楚国对南方各族群的统治力,相当于周朝分封秩序的缩水版。就在楚晋双雄争霸期间,江东的吴国(姬姓诸侯,周王的又一个“伯父”)悄然兴起,并与本家兄弟晋国联手对付楚国。公元前505年春天,楚国被新兴的吴国攻破,险些灭亡。姬朝因此失去了最有力的保护伞。而远在周都城的敬王,得知这个消息后手舞足蹈,立刻派杀手前往南阳刺杀姬朝。这一次,生命若小强般顽强的姬朝没有逃过追杀,倒在了这远离故乡的地方。至此,祸害了周朝两代君主的大反派姬朝终于归西了,周敬王心中的一块大石头也可以放下来,着手考虑迁都一事了。但周朝气数已尽,迁都到风水宝地也于事无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