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建設智慧城市,要把“城市治理”先做好

為什麼建設智慧城市,要把“城市治理”先做好

撰文丨珍珍

目前,國內已經進入“後疫情時期”,社會經濟發展、企業運行、人們生活正在逐漸恢復到日常狀態。但在疫情期間,城市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也暴露無遺:城市安防監控系統不完善、城市空間規劃不合理、重大突發性公共應急治理預案響應不及時、各城市間數據信息存在孤島問題等

例如:不少小區都設有門禁系統,但在疫情期間,出入依然要靠“出入證”或是在紙質表格上登記信息;基層管理者也無法精準掌握轄區人員流動情況,無法更好地完成疫情防控工作。

以小見大,“城市治理”對於智慧城市就尤為重要。

城市治理:建設智慧城市的重頭戲

如何做好“城市治理”?

首先,需要收集各維度的城市數據;然後,建立系統和平臺,利用技術手段,分析數據並得出結論,從而幫助管理者更高效、合理地決策。

基於此,億歐梳理了國內在安防視頻監控設備、信息化軟件包括公共信息安全系統、城市交通信息系統等領域深耕的A股企業,共17家。

为什么建设智慧城市,要把“城市治理”先做好

安防視頻監控與公共信息安全這兩個領域,主要服務對象起初集中在公安、交通等部門。

後來,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安防視頻監控與公共信息安全開始延伸至社區、金融、教育、醫療等領域,而且“跨界”的趨勢還在持續。

值得一提的是:安防視頻監控作為整個安防系統底層支撐,主要利用攝像頭採集監控區域內的圖像信息,以視頻信號的方式傳輸到監控中心,以顯示監控區域的圖像內容,有效完成對監控場所的保護任務。是城市治理中的核心設備。

在計算機技術、編碼壓縮技術、網絡傳輸技術、存儲技術等技術與視頻監控不斷融合的情況下,安防視頻監控經歷了兩次跨越式發展。

首先,從傳統的模擬監控到數字監控,這一階段安防視頻圖像開始實現數字化儲存,分辨率邁入“標清”時代;其次,大數據、雲計算、AI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興起,使得安防視頻分辨率進入高清化時代。

交通是城市的基礎設施,相關政府部門可依託城市交通與城市鐵軌交通信息系統所反映的信息,制定好城市交通規劃及治理政策。如今,國家“新基建”政策發佈,更是加速城市交通治理的網絡信息數字化發展。

總的來說,安防視頻監控設備、公共信息安全系統、城市交通信息系統與城市鐵軌交通信息系統,這四類城市治理應用層,是強化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堅實後盾。

建設智慧城市,需具備技術與產業基礎

城市治理從底層推動智慧城市的建設,帶動城市產業向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發展。當然,除了城市治理涉及到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外,AI、大數據等技術也給城市治理工作帶來提升。

如2019年九江市政府通過與阿里雲合作打造九江市“人工智能+城市大腦”,該項目主要在城市數據基礎設施、城市民生服務、城市治理、城市智慧產業等領域進行智慧化改造。

阿里雲支持九江市政府推進“人工智能+城市大腦”項目,開放創新平臺建設的同時,還運用其數據智能技術系統緩解城市建設中的難點問題,提升城市綜合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利用雲計算、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為九江市打造了智慧旅遊、工業互聯網、智能製造等新名片。

此外,阿里雲還協助政府監測重點汙染源情況,以及城市其他各項環境要素,全力助推綠色經濟發展。

除了九江市外,還有許多城市都已開始智慧城市建設。北京、深圳、福州、重慶等城市在2012年國家正式啟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政策後,就陸續開始建設“智慧城市”。另根據德勤《超級智能城市報告》:全球已啟動或在建的智慧城市達1000多個,從在建設數量來看,中國以500個試點城市居於首位,並已形成了數個大型智慧城市群。

不過,在各個城市紛紛建立智慧城市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建設智慧城市當中的一些問題。例如,有些城市並不具備建設智慧城市所需要的技術條件與產業基礎條件,這會導致政府、企業等參與建設的主體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力氣沒有用在“刀刃”上,可能還會對居民生活造成影響。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曾表示:“中國近些年的智慧城市建設,至今尚未走完盲人摸象的過程”。單志廣認為,目前建設智慧城市主要存在三大核心問題,第一、缺乏對智慧城市理念及內涵的科學統一認識;第二、缺乏有效的頂層設計理論和方法;第三、缺乏可持續的動力機制和長效的運營發展模式

因此,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要具有清晰的戰略定位和政策取向,制定與城市自身發展方向相匹配的城市規劃與實施路徑。

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項目,不僅建設週期長,而且城市管理者還要一直鞏固城市治理與城市運營服務質量,通過數據的“管理”能力,打通各城市間的信息孤島,提高城市核心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